2021年12月1日星期三

佛教裡的菩薩是怎麼來的?

其實,佛教原本沒有菩薩,只有佛和阿羅漢 ,在原始佛教經典《雜阿含經》一千多篇經文中沒有一篇提到菩薩,而後來佛教卻出現了菩薩,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個問題還要從佛教的分裂說起。
公元前370年,因“十淨法事”,佛教正式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上座部恪守戒律,大多專注於保守的佛法分析與詮釋,而使佛教充滿了濃厚的經院哲學氣息,進而又出現了脫離人間眾生的傾向。於此同時的大眾部則大多深入人間,貼近眾生生活,說法形式隨機應變,靈活多樣,活潑開放,與上座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並與之抗衡,以此來彰顯佛陀的入世精神。為了進一步弘揚這種精神,大眾部的佛弟子特意發明出了“菩薩”這種佛教前所未有的稱謂,儘管菩薩二字在原始佛教經典《雜阿含經》中沒有明確的記載。後來,凡是實踐菩薩行的眾生,不止佛陀,都可以稱為“菩薩”。
根據佛教史的記載來推斷,菩薩很有可能是大眾部中大天一系製多山部的傑作,其理由是。
根據說一切有部的論書《大毘婆沙論》關於“大天五事”的記載。大天本系商人子,因殺父、淫母殺母、殺阿羅漢,於世間無法藏身,只好到佛寺出家,後依仗自己的聰明,針對阿羅漢果位提出了五種新見解,即其作偈所云:“餘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是名真佛教。”一、“餘所誘”:阿羅漢雖已斷除淫欲煩惱,但仍有正常人的生理機能與現象,如遺精、便利、涕唾等。二、“無知”:阿羅漢雖為聖人,但尚有無知之處。三、“猶豫”:阿羅漢雖為無學聖者,但仍會有惑相現前,而猶豫不決。四、“他令入”:阿羅漢須依他人的指導,方能入聖;同樣須依他人的提示,方能知道自己的解脫。五、“道因聲故起”:阿羅漢雖已解脫苦惱,然而須至誠念苦,聖道方可現起。大天五事也是導致佛教根本分裂的一種說法,贊成大天五事的組成大眾部,反對者組成上座部。大天的這些新思想皆認為阿羅漢並非完美無缺,並非最高果位,不能與佛陀等同,更不能代替佛陀在人們心中崇高的位置。作為佛弟子應該追求佛果,像佛陀一樣圓滿,而不是只成為仍有缺憾的阿羅漢。不想做阿羅漢,而想成佛,那麼就要另創一套有別於修八正道成阿羅漢的修行系統,也就是後來修六度萬行的菩薩修行系統。
可是大眾部邪僧大天的無知愚癡思想,以為很高智慧聰明,怎知佛教沒有佛字,沒有菩薩,只有稱為羅漢,佛教最高果位是羅漢而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