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0日星期五

揭開佛教歷史的大騙局(2018最新版)

揭開佛教歷史的大騙局(2018最新版)
——關於大乘佛教經典純屬後人邪師惡意偽造的證據
古印度佛教的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滅度後,其生前領導的佛教僧團四分五裂,經過數年後,最終形成兩大派系:上座部原始佛教和大眾部大乘邪教.前者忠於教主佛陀的教義教法,繼承佛陀親口講的原始經典,如法如律修行,而後者大破戒律,胡說八道,胡作非為,其祖宗就是第一結集經典時的窟外結集分子。這些不守戒律搞外道的沙門對智慧第一的捨力弗經常代佛說法及多聞第一的阿難誦出經藏和苦行第一的大迦葉主持窟內結集大會極其不滿和忌妒,甚至不相信舍力弗講的是佛法及阿難誦出的是佛經,加上上座部佛教長老比丘們的批評和指責及為自身違戒而尋求袒護以及為了發展更多的信徒,從而得到更多的財物供養和恭敬,這些大眾部大乘邪教徒便偽造了大量的佛經及咒語,與上座部原始佛教抗衡(初期只為攻擊舍力弗和阿難等。這些偽經的共同特徵:這一部經或大乘經最好,大肆吹虛,念經或念咒或念佛如何如何神奇有功徳,攻擊貶低佛教,謾罵佛的大弟子舍力弗阿難等。顯而易見,這些偽經是大眾部邪教徒為攻擊佛弟子和摧毀佛教有意編造的,是欺世害人的。),並將其貶稱為小乘.
數年後,這些大眾部邪師甚至不相信釋迦牟尼佛及阿難捨力弗等尊者的存在,故虛構文殊普賢及阿彌陀佛,想像五方佛藥師佛及地藏菩薩等諸佛諸菩薩,其偽造所謂“大乘佛教”的基本框架如下:
(1)對照佛的侍者阿難和身邊大弟子大迦葉,偽造佛的侍者文殊菩薩和菩賢菩薩: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一(四十華嚴)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室羅筏城逝多林給孤獨園大莊嚴重閣,與菩薩摩訶薩五千人俱,普賢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六十八(八十華嚴)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九
。。。。。。是時,文殊師利童子為佛侍者,為我說法,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2)對照阿難所誦出的經藏中的三學,偽造六度,如增一阿含經卷第一序品和六度集經。
(3)對照大迦葉的十二頭陀行,偽造菩賢菩薩十大願枉,如華嚴經。
(4)對照阿難所誦出的經藏中的四雙八輩,偽造十地;對照阿難所誦出的經藏中的四聖諦,憑藉邪師的漫無邊際的想像力和文字堆積能力,胡亂篡改,如華嚴經四諦品和北本大般涅槃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四聖諦品第八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匿疵,或名:世間,或名:所依,或名:傲慢,或名:染著性,或名:駛流,或名:不可樂,或名:覆藏,或名:速滅,或名:難調。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須制伏,或名:心趣,或名:能縛,或名:隨念起,或名:至後邊,或名:共和合,或名:分別,或名:門,或名:飄動,或名:隱覆。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無依處,或名:不可取,或名:轉還,或名:離諍,或名:小,或名:大,或名:善淨,或名:無盡,或名:廣博,或名:無等價。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觀察,或名:能摧敵,或名:了知印,或名:能入性,或名:難敵對,或名:無限義,或名:能入智,或名:和合道,或名:恆不動,或名:殊勝義。諸佛子!振音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胡亂解釋四聖諦)。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二迦葉菩薩品之一
我今宣說苦集滅道。苦者所謂
無量諸苦。集者所謂無量煩惱。滅者所謂
無量解脫。道者所謂無量方便(什麼八正道?無數種修行方法。篡改八正道)。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二迦葉菩薩品之二
佛言。善男子。
如來世尊為眾生故有四種答……如我所說四真諦法。云何為四。苦集滅道。何謂苦諦。
有八苦故名曰苦諦。云何集諦。
五陰因故名為集諦。云何滅諦。
貪欲瞋癡畢竟盡故名為滅諦。云何道諦。
三十七助道法名為道諦(篡改八正道)。是名分別答。
(5)對照優婆離所誦出的律藏中的比丘大戒,偽造菩薩戒。如梵網經:
(6)為了從信徒,尤其是女信徒騙錢,偽造金錢及金銀財寶供養。如地藏經和法華經及華嚴經:
a.《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中
如來讚歎品第六
…若有女人,厭女人身,盡心供養地藏菩薩畫像,及土石膠漆銅鐵等像,如是日日不退,常以華香、飲食、衣服、繒彩、幢旛、錢、寶物等供養..
b.《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時舍利弗語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又女人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否?”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复速於此。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受道記,無垢世界、六反震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髮菩提心、而得受記。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c.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四(八十華嚴)
賢首品第十二之一
十方所有諸妙物,應可奉獻無上尊(指號稱“活佛”“法王”“大師”“法主”一類宗教騙子)
(7)偽造佛教史:佛根本沒講過六波羅蜜,是邪師自己編造的,借佛的口氣宣揚。如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
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8)偽造佛:盧舍那佛和毘盧遮那世尊,如〈〈樊網經〉〉〈〈大日經〉〉:
佛說梵網經卷上菩薩心地品之上
爾時,蓮花台藏座上盧舍那佛,廣答告千釋迦千百億釋迦所問心地法品:“諸佛當知。堅信忍中。十發趣心向果。一舍心。二戒心。三忍心。四進心。五定心。六慧心。七願心。八護心。九喜心。十頂心。諸佛當知。從是十發趣心入堅法忍中。十長養心向果。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捨心。五施心。六好語心。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諸佛當知。從是十長養心入堅修忍中。十金剛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迴向心。四達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無相心。九慧心。十不壞心。諸佛當知。從是十金剛心。入堅聖忍中。十地向果。一體性平等地。二體性善慧地。三體性光明地。四體性爾焰地。五體性慧照地。六體性華光地。七體性滿足地。八體性佛吼地。九體性華嚴地。十體性入佛界地。是四十法門品。我先為菩薩時修入佛果之根原。如是一切眾生。入發趣長養金剛十地。證當成果。無為無相大滿常住。十力十八不共行。法身智身滿足。”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第二,入漫茶羅具緣真言品第二之餘
爾時,毘盧遮那世尊與一切諸佛同共集會,各各宣說一切聲聞緣覺菩薩三昧道。時,佛入於一切如來一體速疾力三昧。於是,世尊復告執金剛菩薩言:“ 我昔坐道場降伏於四魔
  以大勤勇聲除眾生怖畏
。。。。。。
到印度佛教最後階段—密教,佛教已面目全非,完全被婆羅門教和中國道教取代,即完全是印度婆羅門教及佛教和中國道教的改頭換面(諸神換成諸佛諸本尊,祭祀求保佑換成上供求加持等,參閱國立台中商專國貿科蕭登福 教授《論佛教受中土道教的影響及佛經真偽》及《試論道教對印度佛教密宗的形成之影響》)。目前,上座部原始佛教主要分佈於斯里蘭卡,緬甸和泰國(包括中國傣族在內)等地區,而大眾部大乘邪教主要分佈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和蒙古等地區.這些大乘邪教徒以偽經(大乘經典,其中南傳大藏經中的偽佛經,主要是增一阿含經中的偽佛經,由大眾部邪師–古印度人偽造,漢文大藏經中的大乘偽佛經絕大多數由古代中國人偽造,而藏文大藏經中的大乘偽佛經主要是古代印度人—密教僧人和古代中國人偽造,參閱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殷光明《敦煌的疑偽經與圖像》)和雕像(阿彌陀佛像和藥師佛像等)為工具,利用世間病人治病心切,女人怕死和老人求長壽的心態及偶像崇拜的弱點,不擇手段地騙取廣大信徒的財物和恭敬,對社會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巨大的破壞作用.然而,時代在不斷進步,人類的智慧在不斷提高.隨著社會科技和教育的突飛猛進,人們辨別和認識能力的不斷發展,掩蓋大乘邪教表面的面紗會逐漸被揭開.
謊話連篇騙取名利
佛教戒律要求沙門不妄語,不說假話,不說騙人的話。所以,若經中有騙人的言詞,經不起實踐的檢驗,結果都不應驗,那麼,這些經就可以被認定為偽經,其類似於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虛假廣告。這些大乘偽經編造者說假話說玄話的用意在於拉信徒,騙取名利以及打垮原始佛教。請看以下偽經(注意其中騙人的謊言):
1.妙法蓮華經卷第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
……若人有病,得聞是經,病即消滅,不老不死。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假使興害意, 推落大火坑,
 念彼觀音力, 火坑變成池.
2.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卷上
。。。。。。佛告阿難陀:
阿難陀,此佛母大孔雀明王心陀羅尼。若復有人。欲入聚落應當憶念。於曠野中。亦應憶念在道路中亦常憶念或在非道路中亦應憶念入王宮時憶念。逢劫賊時憶念。鬥諍時憶念。水火難時憶念。怨敵會時憶念。大眾中時憶念。或蛇蠍等螫時憶念。為毒所中時憶念。及諸怖畏時憶念。風黃痰癊時憶念。或三集病時憶念。或四百四病一一病生時憶念。若苦惱至時皆當憶念。何以故若復有人。應合死罪以罰物得脫。應合被罰以輕杖得脫。應合輕杖被罵得脫。應合被罵訶責得脫。應合訶責戰悚得脫。應合戰悚自然解脫。一切憂惱悉皆消散。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卷下
。。。。。。
阿難陀,若天旱時及雨澇時。讀誦此經諸龍歡喜。若滯雨即晴若亢旱必雨。令彼求者隨意滿足。
3.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下
如來讚歎品第六
……能於是十齋日,對佛菩薩諸賢聖像前,讀是經一遍,東西南北百由旬內,無諸災難。當此居家,若長若幼,現在未來百千歲中,永離惡趣。能於十齋日每轉一遍,現世令此居家無諸橫病,衣食豐溢。
……是諸眾生,聞菩薩名,見菩薩像,乃至聞是經三字五字,或一偈一句者,現在殊妙安樂,未來之世,百千萬生,常得端正,生尊貴家。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塔寺,大乘經典。新者布施供養,瞻禮讚嘆,恭敬合掌。若遇故者,或毀壞者,修補營理,或獨發心,或勸多人同共發心。如是等輩,三十生中常為諸小國王,檀越之人,常為輪王,還以善法教化諸小國王。
…..如但迴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捨一得萬報……
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復次觀世音:若未來現在諸世界中,六道眾生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一聲歷耳根者。是諸眾生,永不曆三惡道苦。何況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將是命終人舍宅、財物、寶貝、衣服,塑畫地藏形像。或使病人未終之時,眼耳見聞,知道眷屬將舍宅、寶貝等為其自身塑畫地藏菩薩形像。是人若是業報合受重病者,承斯功德,尋即除愈,壽命增益。
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佛告虛空藏菩薩:諦聽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說之。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見地藏形像,及聞此經,乃至讀誦,香華飲食,衣服珍寶,布施供養,讚歎瞻禮,得二十八種利益:……五者、衣食豐足,六者、疾疫不臨,……二十八者、畢竟成佛。
……復次虛空藏菩薩:若現在未來,天龍鬼神,聞地藏名,禮地藏形,或聞地藏本願事行,讚歎瞻禮,得七種利益:……七者、畢竟成佛。
4.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得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复應念彼如來本願功德,讀誦此經,思維其義,演說開示,隨所樂求,一切皆遂。求長壽得長壽,求富饒得富饒,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
5。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6。金剛經依法出生分第八
。。。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
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7。佛說阿彌陀經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曰極樂。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共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8.佛說無量壽經
發大誓願第六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億那由他百千佛剎。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我作佛時。國無婦女。若有女人。聞我名字。得清淨信。發菩提心。厭患女身。願生我國。命終即化男子。來我剎土。
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並現種種希有神變。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復有諸天,於虛空中,作妙音樂,出隨喜聲。乃至色界諸天,悉皆得聞,嘆未曾有。無量妙花紛紛而降。
9。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
10。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卷第四十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或複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銷除。
。。。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餘無知者。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11。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包裝大悲咒的經)
。。。世尊!我有大悲心陀羅尼咒,今當欲說。為諸眾生得安樂故,除一切病故,得壽命故,得富饒故,滅除一切惡業、重罪故,離障難故,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故,成就一切諸善根故,遠離一切諸怖畏故,速能滿足一切諸希求故。惟願世尊,慈哀聽許!
12。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七(包裝楞嚴咒的經)
。。。復次阿難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生者。若能至心。憶念斯咒。或能身上帶此悉怛多缽怛羅者。便生福德智慧男女。求長命者速得長命。欲求果報速圓滿者速得圓滿。身命色力亦復如是。命終之後隨願往生十方國土。必定不生邊地下賤。何況雜形。阿難若諸國土州縣聚落飢荒疫癘。或複刀兵賊難鬥諍。兼餘一切厄難之地。寫此神咒安城四門。並諸支提或脫阇上。令其國土所有眾生奉迎斯咒。禮拜恭敬一心供養。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災厄悉皆銷滅。
13。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第一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
。。。秘密主。應如是了知大乘句心句。無等等句必定句。正等覺句漸次大乘生句。當得具足法財。出生種種工巧大智。如實遍知一切心想。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第二入漫茶羅具緣真言品第二之餘
。。。時一切如來及佛子眾。說此明已。即時普遍佛剎六種震動。一切菩薩得未曾有開敷眼。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第三悉地出現品第六
。。。如阿修羅真言。現幻化事。如世咒術。攝毒及寒熱等。摩怛哩神真言。能作眾生疾疫災厲。及世間咒術。攝除眾毒及寒熱等。能變熾火而生清涼。
。。。爾時毘盧遮那世尊。復觀一切大會。告執金剛秘密主言。金剛手有諸如來意生。作業戲行舞。廣演品類。攝持四界安住心王。等同虛空。成就廣大見非見果。出生一切聲聞。及辟支佛。諸菩薩位。令真言門修行諸菩薩。一切希願皆悉滿足。具種種業。利益無量眾生。
14.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卷下大曼荼羅廣大儀軌品之三
…誦大乘現證百字真言。則阿尾舍。才阿尾舍已。則發生微妙智。由此知他心。悟他心。於一切事知三世。其心則得堅固。於一切如來教中。悉除一切苦惱。離一切諸惡趣。於一切有情。無沮壞。一切如來加持。一切悉地現前得未曾有。生喜悅安樂悅意。由此安樂等。或成就三摩地。或陀羅尼門。或一切意願。皆得滿足。乃至成就一切如來體性。
…金剛薩埵等薩埵一切成就作事業
 隨意念誦於此中於諸事業皆成就
 真言心印及諸明隨樂修習諸理趣
 於教所說及自作皆得成就遍一切.
15. 蘇悉地羯羅經真言相品第二
…此蘇悉地經。若持餘真言法不成就者。能兼持此經本真言。當速成就。於三部中。此經為王。亦能成辦一切等事。
注:由於很多出家人說假話騙取供養,佛陀便制了大妄語戒,並將這些惡比丘(中國日本等北傳佛教出家人,尤其是密教的喇嘛,大部分都是.在現代社會,他們的首領往往自稱”活佛'法王'大師'法主'上人””高僧大德””長老”及盜用世間高級知識頭銜”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稱為”賊”(他們大概是最早出現的大眾部或北傳偽佛教邪眾).如律藏記載: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第二
初分第一四波羅夷法之二
……佛在毘舍離。時世饑饉乞食難得。諸比丘入城分衛。都無所獲。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各隨知識就彼安居。莫住於此受饑饉苦”。比丘受教。有往摩竭國者。有往婆求末河邊聚落中者。往河邊諸比丘集共議言。今乞食難得。此聚落中有信樂者。我等當共更相讚歎”某得初禪我亦得之。某得二禪三禪四禪四無量處四無色定我亦如是。某得四念處乃至八正道分三解脫門我亦如是。某得八解脫九次第定十一切入十直道我亦如是。某得堅信堅法四沙門果三明六神通我亦如是。諸居士聞。必生希有心。作是語。我得善利。乃有如是得道聖人安居我邑。便當具諸餚膳供養我等。我等無乏得安樂住”。議已即便入城到諸富家共相稱讚如上所說語言。汝得大利。聖眾福田依汝聚落。諸居士聞生希有心嘆未曾遇。皆減己分不復祭祠。斷施餘人並以供養。諸佛常法。二時大會春夏末月。諸方比丘皆來問訊。摩竭國諸比丘安居竟。羸瘦憔悴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卻住一面。諸佛常法。客比丘來皆加慰問。問言:”汝等安居和合乞食易得道路不疲耶?”諸比丘言:”安居和合道路不疲。但乞食難得”。時佛為說種種妙法示教利喜。令隨所住。婆求末河諸比丘身體充悅。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卻住一面。佛亦如上慰問。諸比丘白言:”安居和合乞食易得道路不疲”。佛即問言:”今世饑饉乞求難得。汝等云何而獨言易?”諸比丘白佛:”我等在彼以乞食難得。更相讚歎具說如上”。佛即問言:”汝等讚歎為實為虛?”比丘白佛:”有實有虛”。佛種種呵責虛者:”汝等非法不隨順道。出家之人所不應作。寧啖燒石吞飲洋銅。不以虛妄食人信施。汝等豈不聞我毀呰妄語之罪種種讚歎不妄語德耶?而今云何為利養故。虛誑自說得過人法?”复呵責言:”諸比丘世間有五大賊。一者作百人至千人主破城聚落害人取物。二者有惡比丘將諸比丘遊行人間邪命(騙錢騙色)說法。三者有惡比丘於佛所說法自稱是我所造。四者有惡比丘不修梵行(如樂空雙運而行淫法)自言我修梵行。五者有惡比丘為利養故空無過人法(自稱活佛或法王或大師或法主或高僧或上人)自稱我得。此第五賊。名為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中之最大賊。汝等云何為小利養作最大賊”。如是呵責已告諸比丘:”以十利故。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不知不見過人法聖利滿足。自稱我如是知如是見。後時若問若不問。為出罪求清淨故。作是言。我不知言知不見言見。虛誑妄語。是比丘得波羅夷不共住。”
佛在世時,亦有比丘胡說八道,騙取女人以身供養,以滿足他們的淫欲,佛因此制定了索淫供戒。這些出家人大概是最早的密教邪教徒–大眾部大乘邪教最後階段,只不過是口頭密教。佛死後,約公元七世紀後,這些邪師的子孫參照婆羅門教和於公元三世紀傳入印度的中國道教符籙巫術氣功甚至房中術等及佛教的模式,編造了偽佛經《大日經》《金剛頂經》和《佛說秘密相經》等宣揚淫亂的經典,以使他們姦污女人合法化,不被世人懷疑,最終演變成具有系統修行理論的無上瑜伽部密教。如《五分律第一分之二僧殘法》記載:
 佛在舍衛城。爾時,長老優陀夷,為慾火所燒作是念:故出不淨(手淫)、摩觸女身、向女人粗惡語(淫穢語),佛皆已製(戒),我今當向女人自讚供養身取悅意樂。又掃灑房種種如上,便於房內語女人言:“姊妹,汝供養沙門、婆羅門乃至入禪定得四道果,不如以淫欲供養持戒者。”諸女人聞,有喜不喜,乃至佛種種呵責皆如上說。呵責已,告諸比丘:“以十利故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欲盛變心,向女人自讚供養身言:姊妹,淫欲供養是第一供養,僧伽婆屍沙(僧殘,僧團殘留,留團察看)。
在涅槃前,佛陀也囑咐在家居士(週那),對於這些披著佛教外衣搞詐騙奸淫活動的賊(為道作穢沙門,主要指漢傳和藏傳佛教僧侶),不要注重他(她)們的容貌和威儀,要通曉沙門戒律(佛雖沒直言,但這是他的本意,南傳上座部沙門傳承下來的教義及信眾即通達此意),以此觀察。調查和評估他(她)們:是否嚴守具足戒,是否修戒定慧,是否修八正道,是否遠離世俗,是否講正法。律,然後才決定是否恭敬和供養(四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和醫藥),如經藏記載:
《 長阿含經遊行經第二中》:
爾時。週那見眾食訖。並除缽器。行澡水畢。即於佛前以偈問曰:
    敢問大聖智正覺二足尊
    善禦上調伏世有幾沙門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如汝所問者沙門凡有四
    志趣各不同汝當識別之
    一行道殊勝二善說道義
    三依道生活四為道作穢
    何謂道殊勝善說於道義
    依道而生活有為道作穢
    能度恩愛刺入涅槃無疑
    超越天人路說此道殊勝
    善解第一義說慣無垢穢
    慈仁決眾疑是為善說道    
善敷演法句依道以自生
    遙望無垢場名依道生活
    內懷於奸邪外像如清白
    虛誑無成實此為道作穢
    云何善惡俱淨與不淨雜
    相似現外好如銅為金塗
    俗人遂見此謂聖智弟子
    餘者不盡爾勿舍清淨信
    一人持大眾內濁而外清
    現閉奸邪跡而實懷放蕩
    勿視外容貌卒見便親敬
醜化謾罵陰險惡毒
攻擊誹謗蓄意破壞
佛教要求弟子們長幼和順,勿互相攻擊罵詈。所以若經中有攻擊、誹謗、醜化、貶低以及謾罵詛咒上座部佛教僧人和阿難捨利弗等佛的大弟子的言詞,如小法、小智、小果、小乘、小德、增上慢人,,甚至鈍根、弱智、孤魂、野鬼、盲人瞎子等(佛教騙子往往以佛陀的口氣貶低原始正教或以佛陀大弟子阿難或舍利弗或大迦葉等的口氣自我貶低原始正教),就可以視這些經為偽經,佛陀不可能讚揚一個弟子,同時攻擊另一個弟子,也不可能說這些污言穢語,只能是宗教騙子說得出口(即大眾部偽佛教徒編造偽佛經攻擊佛教或信仰婆羅門教的偽佛教徒編造偽佛經欲毀滅佛教)。編造者攻擊的目地在於打垮原始佛教.請看以下偽造的經典(注意其中誹謗性的惡語):
1. <<金剛經>>
第十五品持經功德分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第九品一相無相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名阿那含。”…
2. <<華嚴經>>(40卷)卷第二
。。。以是因緣。諸大聲聞。雖復住在逝多林中。不見如來種種神變。種種加持。種種佛剎。種種嚴淨。及大菩薩。普遍眾會。遊戲神通。皆悉不見。譬如恒河兩岸,多有百千億無量餓鬼,裸露飢渴,羸瘦憔悴,皮肉筋骨,內外焦然,風飄日曝,遍體乾枯,烏鷲豺狼,諸惡禽獸,競來搏撮。為渴所逼。欲求水飲。雖住河側。而不見河。設有見者。見其枯涸。或見流火。或見煻煨。
3.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世界成就品第四
“智慧甚深功德海,普現十方無量國,隨諸眾生所應見,光明遍照轉法輪。
   十方剎海叵思議,佛無量劫皆嚴淨,為化眾生使成熟,出興一切諸國土。
   佛境甚深難可思,普示眾生令得入,其心樂小著諸有,不能通達佛所悟。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九普賢行品第三十六
習童蒙法障;樂著小乘障;不樂大乘障;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一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二
三曰:'汝等當知聲聞乘者,隨他語解,智慧狹劣;更有上乘,名獨覺乘,悟不由師,汝等應學。'樂勝道者聞此音已,舍聲聞道,修獨覺乘。四曰:'汝等當知過二乘位更有勝道,名為大乘。菩薩所行,順六波羅蜜,不斷菩薩行,不捨菩提心,處無量生死而不疲厭,過於二乘,名為大乘、第一乘、勝乘、最勝乘、上乘、無上乘、利益一切眾生乘。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八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六
守護菩提心清淨戒,不樂小乘故。。。。。。
與十種智為方便故。樂法、樂義,以法為樂,常樂聽聞無有厭足,捨離世論及世言說,專心聽受出世間語,遠離小乘,入大乘慧,是為四。。。。。。
遠善知識,近惡知識,樂求二乘,不樂受生,志尚涅槃離欲寂靜,是為魔業。。。。。。
4.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如來壽量品第二
是時童子。語婆羅門曰:”若欲願生三十三天受勝報者。應當至心聽是金光明最勝王經。於諸經中最為殊勝。難解難入。聲聞獨覺所不能知。此經能生無量無邊福德果報。乃至成辦無上菩提。我今為汝略說其事。婆羅門言。善哉童子。此金光明甚深最上難解難入。聲聞獨覺尚不能知……
5。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小果聲聞、天龍八部、及未來世諸眾生等,雖聞如來誠實之語,必懷疑惑。設使頂受,未免興謗。
6。妙法蓮華經卷第一方便品第二
。。。鈍根樂小法, 貪著於生死,
 於諸無量佛, 不行深妙道,
 眾苦所惱亂, 為是說涅槃。
 。。。少智樂小法, 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 分別說諸果。
。。。舍利弗當知!鈍根小智人、
 著相憍慢者, 不能信是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比丘比丘尼, 有懷增上慢,
 優婆塞我慢, 優婆夷不信,
 如是四眾等, 其數有五千,
 不自見其過, 於戒有缺漏,
 護惜其瑕疵。 是小智已出,
 眾中之糟糠, ……
譬喻品第三
。。。若人小智, 深著愛欲, 為此等故,
 說於苦諦。眾生心喜, 得未曾有,
。。。一切聲聞, 及辟支佛, 於此經中,
 力所不及。汝舍利弗!尚於此經,
 以信得入; 況餘聲聞。其餘聲聞,
 信佛語故, 隨順此經, 非己智分。
7。《心經》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8.<<維摩詰經>>
不思議品第六
……譬如有人於盲者前現眾色像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能解了為若此也。智者聞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震三千大千世界…
觀眾生品第七
……如須陀洹身見。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羅漢三毒。
香積佛品第十
當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
……勿以聲聞小德、小智,稱量如來無量福慧!
……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
9.<<圓覺經>>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道,辟支佛果,不
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恒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
半偈。
10.楞嚴經卷第一
…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淫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淫席。淫躬撫摩將毀戒體。如來知彼淫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攻擊上座部佛教)
楞嚴經卷第二
佛言:阿難。。。。。。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
達清淨實相。吾今誨汝。當善思惟。無得疲怠妙菩提路。(攻擊上座部佛教)
楞嚴經卷第三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先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發心勤求無上菩提。故我今時。為汝開示第一義諦。如何復將世間戲論。妄想因緣。而自纏繞。汝雖多聞。如說藥人。真藥現前。不能分別。如來說為真可憐愍。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當來脩大乘者。通達實相。(攻擊上座部佛教)
楞嚴經卷四
。。。。。。如何世間三有眾生。及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語言。入佛知見。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汝與眾生。亦復如是。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由不勤求無上覺道。愛念小乘。得少為足。
。。。。。。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身意輕安。得未曾有。重複悲淚。頂禮佛足。長跪合掌。而白佛言。無上大悲。清淨寶王。善開我心。能以如是種種因緣。方便提獎。引諸沉冥。出於苦海。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剎。如來复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以花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惟願如來。不捨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舍小乘。必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在會一心。佇佛慈旨。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髮菩薩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云何初心二義決定。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舍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攻擊上座部佛教)
楞嚴經卷九
。。。。。。即時。如來將罷法座。於獅子床。攬七寶機。回紫金山。再來仉倚。普告大眾。及阿難言:汝等有學。緣覺聲聞。今日回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吾今已說真修行法。汝猶未識。修奢摩他。毘婆舍那。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於邪見。或汝陰魔。或複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認賊為子。又復於中。得少為足。如第四禪無聞比丘。妄言證聖。天報已畢。衰相現前。謗阿羅漢。身遭後有。墮阿鼻獄。汝應諦聽。吾今為汝仔細分別。(攻擊上座部佛教)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於明悟中。得虛明性。其中忽然歸向永滅。撥無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現前。乃至心生長斷滅解。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謗持戒。名為小乘。菩薩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於信心檀越。飲酒啖肉。廣行淫穢。因魔力故。攝其前人不生疑謗。鬼心久入。或食屎尿。與酒肉等。一種俱空。破佛律儀。誤入人罪。失於正受。當從淪墜。(攻擊密教)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綿淴。澄其精思。貪求契合。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合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其形及彼聽法之人。外無遷變。令其聽者未聞法前。心自開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見地獄。或知人間好惡諸事。或口說偈。或自誦經。各各歡喜。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為菩薩。綿愛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後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薩亦然。其人見故。洗滌本心。易入邪悟。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攻擊密教)
11。佛說般舟三昧經
至誠品第八
。。。道要道本是印。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及。何況愚癡者。
12。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第二入漫茶羅具緣真言品第二之餘
。。。爾時執金剛秘密主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不思議真言相道法。不共一切聲聞緣覺。亦非普為一切眾生。。。
息障品第三
。。。行者造形像而以塗其身
 彼諸執著者由斯對治故
 彼諸根熾然勿生疑惑心
 乃至釋梵尊不順我教故
 尚當為所焚況復餘眾生。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第五秘密漫荼羅品第十一
。。。緣覺諸聲聞所謂邊智者當知所敷座芰荷青蓮葉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第七供養次第法中真言行學處品第一
。。。佛聲聞眾及緣覺說彼教門盡苦道授學處師同梵行一切勿懷毀慢心
13. 佛說無量壽經
德遵普賢第二
… 通諸法性,達眾生相。供養諸佛,開導群生。化現其身,猶如電光。裂魔見網,解諸纏縛。遠超聲聞辟支佛地…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瞻禮,如說修行,當知此人為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心無下劣,亦不貢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當知此人非是小乘…
詛咒恫嚇作賊心虛
大乘邪教徒在編造經典時,害怕別人識破,揭發批駁,於是便採取詛咒恫嚇的方法。其詛咒的目的在於恫嚇信徒,使其不敢懷疑、揭發和批駁,此即安徒生<<皇帝的新裝>>一文中兩個騙子的騙術.請看以下偽造的經典(注意其中詛咒性的惡語):
1。大般涅槃經卷九菩薩品第十六(南本)
。。。。。。是妙經典諸經中王。如彼藥樹諸藥中王。若有修習是大涅槃及不修者。若聞有是經典名字。聞已敬信。所有一切煩惱重病皆悉除滅。唯不能令一闡提(斷善根'或'信不具')輩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彼妙藥雖能療愈種種重病而不能治必死之人。
。。。。。。善男子。有一闡提作羅漢像住於空處誹謗方等大乘經典。諸凡夫人見已皆謂真阿羅漢是大菩薩摩訶薩。是一闡提惡比丘輩。住阿蘭若處壞阿蘭若法。見他得利心生嫉妒。作如是言。所有方等大乘經典。悉是天魔波旬所說。亦說如來是無常法。毀滅正法破壞眾僧。復作是言。波旬所說非善順說。作是宣說邪惡之法。是人作惡不即受報。如乳成酪灰覆火上愚輕蹈之如是人者謂一闡提。
2。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譬喻品第三
。。。。。。若人不信,
 毀謗此經, 則斷一切, 世間佛種。
 或複顰蹙, 而懷疑惑, 汝當聽說,
 此人罪報。若佛在世, 若滅度後,
 其有誹謗, 如斯經典, 見有讀誦、
 書持經者, 輕賤憎嫉, 而懷結恨。
 此人罪報, 汝今復聽。其人命終,
 入阿鼻獄, 具足一劫, 劫盡更生。
 如是展轉, 至無數劫, 從地獄出,
 當墮畜生。若狗野幹, 其形瘦,
 黧黮疥癩, 人所觸嬈。又復為人,
 之所惡賤, 常困飢渴, 骨肉枯竭,
 生受楚毒, 死被瓦石。斷佛種故,
 受斯罪報。若作馲駝, 或生驢中,
妙法蓮華經卷第七
普賢菩薩勸髮品第二十八
…若有人輕毀之,言:'汝狂人耳,空作是行,終無所獲。'如是罪報,當世世無眼;若有供養讚歎之者,當於今世得現果報。若復見受持是經者,出其過惡,若實、若不實,此人現世得白癩病。若有輕笑之者,當世世牙齒疏缺,醜唇、平鼻,手腳繚戾,眼目角睞,身體臭穢,惡瘡、膿血、水腹、短氣、諸惡重病。
3。
佛說無量壽經
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若聞佛號,心中狐疑。於佛經語,都無所信。皆從惡道中來,宿殃未盡…
4。大般涅槃經(北本)卷第六
如來性品第四之三
若有不信是經典者。現身當為無量病苦之所惱害。多為眾人所見罵辱。命終之後人所輕賤顏貌醜陋。資生艱難常不供足雖復少得粗澀弊惡。生生常處貧窮下賤誹謗正法邪見之家。若臨終時或值荒亂刀兵競起。帝王暴虐怨家仇隙之所侵逼。雖有善友而不遭遇。資生所須求不能得。雖少得利常患飢渴。
大般涅槃經卷第八
如來性品第四之五
如來之性亦復如是。於諸經中最尊最上。若有誹謗當知是人與牛無別。
5。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世尊,有諸眾生,信根不具,聞說諸佛甚深行處,作是思惟:云何但念藥師琉璃光如來一佛名號,便獲爾所功德勝利,由此不信,返生誹謗,彼於長夜,失大利樂,墮諸惡趣,流轉無窮。”佛告阿難:“是諸有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墮惡趣者無有是處.
6。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
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未來世中,若有男子女人,不行善者行惡者,乃至不信因果者,邪淫妄語者,兩舌惡口者,毀謗大乘者,如是諸業眾生,必墮惡趣。
殘害生命罪大惡極
大乘邪教在偽經中不但宣揚金錢供養等違戒行為,而且還宣揚信徒自殘自殺等催殘生命的邪法,即他們所謂的”以身供養及無畏布施”,以至於自古印度到中國歷來曾有很多信徒走向自殘自殺的邪道.編撰偽經的邪教徒與<<西門豹治鄴>>一文中的三老巫祝及宣揚自殺式襲擊的本.拉登之流沒什麼兩樣.請看以下偽經(注意其中人體器官供養):
1.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
……我見彼土, 恒沙菩薩,
種種因緣、 而求佛道。或有行施, 金銀珊瑚、
真珠摩尼、 硨磲瑪瑙、 金剛諸珍, 奴婢車乘、
寶飾輦輿, 歡喜布施。迴向佛道, 願得是乘,
三界第一, 諸佛所嘆。或有菩薩, 駟馬寶車、
欄楯華蓋、 軒飾布施。復見菩薩, 身肉手足、
及妻子施, 求無上道。又見菩薩, 頭目身體、
欣樂施與, 求佛智慧。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
 “爾時彼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及眾菩薩、諸聲聞眾、說法華經。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樂習苦行,於日月淨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即作念言,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即時入是三昧,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細末堅黑栴檀,滿虛空中、如雲而下,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此香六銖、價值娑婆世界,以供養佛。”
  作是供養已,從三昧起,而自念言:“我雖以神力供養於佛,不如以身供養。”即服諸香,栴檀、薰陸、兜樓婆、畢力迦、沈水、膠香,又飲瞻卜諸華香油,滿千二百歲已,香油塗身,於日月淨明德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力願、而自燃身,光明遍照八十億恒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時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若以華、香、瓔珞、燒香、末香、塗香、天繒、幡蓋、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所不能及,假使國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諸如來故。”作是語已,而各默然。其身火燃、千二百歲,過是已後,其身乃盡。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作如是法供養已,命終之後,復生日月淨明德佛國中,於淨德王家、結跏趺坐,忽然化生。即為其父而說偈言:
  大王今當知, 我經行彼處, 即時得一切, 現諸身三昧,
勤行大精進, 舍所愛之身, 供養於世尊、 為求無上慧。
。。。。。。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復自念言:“我雖作是供養,心猶未足,我今當更供養舍利。”便語諸菩薩大弟子、及天龍、夜叉、等一切大眾:“汝等當一心念,我今供養日月淨明德佛舍利。”作是語已,即於八萬四千塔前,燃百福莊嚴臂七萬二千歲、而以供養,令無數求聲聞眾、無量阿僧祇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使得住現一切色身三昧。”
  “爾時諸菩薩、天、人、阿修羅、等,見其無臂,憂惱悲哀、而作是言:“此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是我等師,教化我者,而今燒臂,身不具足。”於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於大眾中立此誓言:“我捨兩臂,必當得佛金色之身,若實不虛,令我兩臂還復如故。”作是誓已,自然還復,由斯菩薩福德智慧淳厚所致。當爾之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雨寶華,一切人天、得未曾有。”
……佛告宿王華菩薩:'於汝意云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豈異人乎,今藥王菩薩是也,其所捨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數。宿王華,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能燃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勝以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養者.
2.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讚歎施者。一切所有。悉無貪惜。漸次尚能以頭目手足。血肉身分。施來求者。況餘財物。
3.佛說梵網經卷上
菩薩心地品之上
若佛子舍心者,一切舍。國土城邑田宅金銀明珠,男女,己身,有為諸物一切舍,無為無相……
若佛子。舍心者。常生舍心。無造無相空法中如虛空。於善惡有見無見罪福二中。平等一照。非人非我所心。而自他體性不可得為大捨。及自身肉,手足,男女,國城。如幻化水流燈焰一切舍。而無生心常修其舍。
若佛子。施心者。能以施心被一切眾生。身施,口施,意施,財施法施。教導一切眾生內身,外身,國城,男女,田宅。皆如如相。乃至無念財物。受者施者亦內亦外無合無散。無心行化達理達施。一切相現在前行。
4.《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5.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六
……若諸比丘衣缽之餘分寸不畜。乞食餘分施餓眾生。於大集會合掌禮眾。有人捶罵同於稱讚。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與眾生共。不將如來不了義說。回為已解以誤初學。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6.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師子吼菩薩品二十三品之六
……善男子。菩薩爾時具足煩惱未有斷者。為法因緣能以頭目髓腦手足血肉施人。以釘釘身投岩赴火。
注:即使是佛陀的教法,也具有負面作用—使人輕生自殺,如下面經典記載:
雜阿含經(八○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金剛聚落跋求摩河側薩羅梨林中。
  爾時。世尊為諸比丘說不淨觀。讚歎不淨觀言。諸比丘修不淨觀。多修習者。得大果大福利。
  時。諸比丘修不淨觀已。極厭患身。或以刀自殺。或服毒藥。或繩自絞、投岩自殺。或令餘比丘殺。
  有異比丘極生厭患惡露不淨。至鹿林梵志子所。語鹿林梵志子言。賢首。汝能殺我者。衣缽屬汝。
  時。鹿林梵志子即殺彼比丘。持刀至跋求摩河邊。洗刀時。有魔天住於空中。贊鹿林梵志子言。善哉。善哉。賢首。汝得無量功德。能令諸沙門釋子持戒有德。未度者度。未脫者脫。未穌息者令得穌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諸長利衣缽雜物悉皆屬汝。
  時。鹿林梵志子聞讚歎已。增惡邪見。作是念。我今真實大作福德。令沙門釋子持戒功德者。未度者度。未脫者脫。未穌息者令得穌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衣缽雜物悉皆屬我。於是手執利刀。循諸房舍、諸經行處、別房、禪房。見諸比丘。作如是言。何等沙門持戒有德。未度者我能令度。未脫者令脫。未穌息者令得穌息。未涅槃令得涅槃。
  時。有諸比丘厭患身者。皆出房舍。語鹿林梵志子言。我未得度。汝當度我。我未得脫。汝當脫我。我未得穌息。汝當令我得穌息。我未得涅槃。汝當令我得涅槃。
  時。鹿林梵志子即以利刀殺彼比丘。次第。乃至殺六十人。
  爾時。世尊至十五日說戒時。於眾僧前坐。告尊者阿難。何因何緣諸比丘轉少、轉減、轉盡。
  阿難白佛言。世尊為諸比丘說修不淨觀。讚歎不淨觀。諸比丘修不淨觀已。極厭患身。廣說。乃至殺六十比丘。世尊。以是因緣故。令諸比丘轉少、轉減、轉盡。唯願世尊更說餘法。令諸比丘聞已。勤修智慧。樂受正法。樂住正法。
  佛告阿難。是故。我今次第說。住微細住。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速令休息。如天大雨。起、未起塵能令休息。如是。比丘。修微細住。諸起、未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阿難。何等為微細住多修習。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謂安那般那念住。
  阿難白佛。云何修習安那般那念住。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
  佛告阿難。若比丘依止聚落。如前廣說。乃至如滅出息念而學。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除了經藏有此記載,律藏也有此記載,佛陀為此為比丘制了殺戒: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第二
初分第一四波羅夷法之二
佛在毘舍離。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修不淨觀得大果利。時諸比丘即皆修習。深入厭惡恥愧此身。譬如少年好喜淨潔澡浴塗身著新淨衣。忽以三尸嬰加其頸。膿血逼身蟲流滿體。其人苦毒無復餘想。但念何當脫此恥辱。諸比丘厭惡此身亦復如是。其中或有自殺展轉相害。或索刀繩。或服毒藥。有一比丘厭惡身已。便往彌鄰旃陀羅所語言。為我斷命衣缽相與。時旃陀羅。為衣缽故。即以利刀而斷其命。有血污刀。持至婆求末河洗之。尋生悔心作是念。我今不善。云何為小利故。而斷持戒沙門性命得無量罪。時自在天魔知其心念。譬如壯士屈伸臂頃。來至其前。從水踴出立於水上。贊言善哉。汝得大利。斷持戒沙門命。未度者度福慶無量。天神記錄。故來告汝。時旃陀羅便生惡邪見。心大歡喜。我今當更度未度者。彼旃陀羅。善知厭身未厭身相。若凡夫比丘未離於欲。舉刀向時心恐怖者是未厭身。我若殺之得福甚少。我今當求已得道果無恐怖者。於是手執長刀。從房至房。從經行處至經行處。高聲唱言。欲滅度者我當度之。時諸比丘厭惡身者皆出就之。尋斷其命。於一日中殺十二十乃至六十。以是因緣僧數減少。大德聲聞悉不復現。爾時世尊從三昧起。在露處坐大眾圍繞。觀視僧眾告阿難言。今日僧眾何故減少。阿難白佛。世尊一時為諸比丘說不淨觀。比丘修習。厭惡身苦轉相殘殺。乃至彌鄰一日之中傷害梵行六十人命。是故今日僧眾減少。善哉世尊。唯願更說餘善道法。令諸比丘得安樂住。佛告阿難。汝今宣令依止毘舍離比丘。皆使來集普會講堂。阿難受教。即呼來集。集已白言。唯聖知時。世尊從坐起。至講堂就座而坐。問諸比丘。實有上事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呵責。汝等愚癡。所作非法。豈不聞我所說慈忍護念眾生。而今云何不憶此法。呵已告諸比丘。若自殺身得偷羅遮罪。又告。從今已後。應修安般念。樂淨觀樂喜觀。觀已生惡。不善法即能除滅。以十利故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手自殺。人斷其命。是比丘得波羅夷不共住。
  爾時眾多比丘得重病。有諸比丘來問訊言。大德。病寧有損苦可忍不。病比丘言。病猶未損苦不可忍。便語諸比丘。與我刀繩。與我毒藥。與我增病食。將我至高岸邊。時諸比丘。皆隨與之。病比丘或以刀自刺。或以繩自絞。或服毒藥。或食增病食。或墜高岸自斷其命。諸比丘見其死已。便生悔心。以白阿難。阿難將至佛所。以事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諸比丘。汝等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呵責。汝等愚癡。自斷人命與刀令死。有何等異。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自斷人命持刀授與。得波羅夷不共住。復有比丘得重病。諸比丘來問訊。如上語諸比丘。與我刀繩毒藥。諸比丘言。佛不聽我與人自殺之具。然我有知識獵師。當為汝喚令斷汝命。病比丘言。為我速喚。彼比丘走語獵師言。此有比丘。得重病不復樂生。汝為斷命可得大福。獵師言。若殺生得大福者。屠膾之人得大福耶。汝等比丘自言。有慈悲心。今教人殺。教人殺與自殺。有何等異。時諸比丘皆生悔心。往白阿難。阿難將至佛所。以事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諸比丘。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呵責。語諸比丘言。自殺教人殺。有何等異。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自殺教人殺。得波羅夷不共住。
  復有比丘得重病。諸比丘問訊如上。語病者言。汝等戒行具足。應受天福。若自殺者必得生天。何用如是久受苦為。病比丘言。若當如是。雖有此苦不能自殺。何以故。若自殺者犯偷羅遮罪。又復不得廣修梵行。又呵言。自手殺人教人自殺。有何等異。而汝比丘為此惡業。諸長老比丘聞。種種呵責。將至佛所以事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諸比丘。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呵責。汝等愚癡。自手殺人教人自殺。有何等異。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自手殺人教人自殺。得波羅夷不共住。
  復有比丘得重病。諸比丘問訊如上。亦語病者言。汝等梵行已立。死受天樂。何用久受如此病苦而不自殺。病比丘言。我等雖爾不能自殺。何以故。佛制自殺犯偷羅遮。又我病差得修梵行。爾時彼國又有賊難。諸白衣骨肉分離備諸痛惱。比丘語言。汝等已修生天福業。何用受此骨肉生離憂悲之苦而不自殺。答言。我雖憂悲不能自殺。何以故。在世遭苦知修道業。又呵言。沙門之道慈忍眾生。云何贊死欲人自殺。自殺贊死。有何等異。諸長老比丘聞。種種呵責。將至佛所以事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諸比丘。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呵責:”汝所作非法。自殺贊死。有何等異?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若人若似人。若自殺若與刀藥殺。若教人殺。若教自殺。譽死贊死。咄人用惡活為。死勝生。作是心隨心殺。如是種種因緣。彼因是死。是比丘得波羅夷不共住。”
  入母胎已後至四十九日名為似人。過此已後儘名為人。自以手足刀杖毒藥等殺。是名自殺。彼欲自殺。求殺具與之。是名與刀藥殺。使人殺。是名教人殺。教人取死。是名教自殺。言死勝生。是名譽死贊死。隨心遣諸鬼神殺。是名作是心隨心殺……
胡編亂造自相矛盾
大乘邪教徒編造偽經,自認為天衣無縫,而實際是漏洞百出,自相矛盾.請看以下偽經(注意其中幾部經同一方面的比較):
1.須彌相佛究竟在哪裡?
(1)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
(2)佛說阿彌陀經
……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
2。阿彌陀佛的前身是比丘還是沙彌?其教化者是哪一尊佛?
(1)佛說大乘無量壽經
法藏因地第四
。。。。。。佛告阿難: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有佛出世,名世間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有大國主名世饒王。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圓滿成就第九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修菩薩行,積功累德,無量無邊。
。。。。。。法藏成佛,號阿彌陀。成佛以來,於今十劫。今現在說法。有無量無數菩薩、聲聞之眾,恭敬圍繞。
(2)妙法蓮華經卷第三化城喻品第七
。。。。。。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
。。。。。。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
。。。。。。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
3。釋迦摩尼與其父誰先成佛?
(1)一般佛教信徒都知道,釋迦摩尼父親是淨飯王,釋迦摩尼29歲出家,35歲自修成佛。淨飯王未出家。
(2)妙法蓮華經卷第三化城喻品第七
。。。。。。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
。。。。。。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
。。。。。。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3)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五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六
爾時,善財童子向迦毘羅城,思惟修習受生解脫,增長廣大,憶念不捨。。。。。。
爾時,善財童子白瞿波言:“聖者得此解脫,其已久如?”
  答言:“善男子,我於往世,過佛剎微塵數劫,有劫名勝行,世界名無畏。彼世界中,有四天下,名為安隱。其四天下閻浮提中,有一王城,名高勝樹,於八十王城中最為上首。彼時,有王名曰財主,其王具有六萬採女、五百大臣、五百王子;其諸王子皆悉勇健,能伏怨敵。其王太子,名威德主。。。。。。
時,財主王與十千人,皆於佛所同時出家。。。。。。
爾時,太子於十五日在正殿上,採女圍繞,七寶自至──一者、輪寶,名無礙行;二者、象寶,名金剛身;三者、馬寶,名迅疾風;四者、珠寶,名日光藏;五者、女寶,名具妙德;六、藏臣寶,名為大財;七、主兵寶,名離垢眼。──七寶具足,為轉輪王,王閻浮提,正法治世,人民快樂。。。。。。
佛子,於汝意云何?彼時太子得輪王位供養佛者,豈異人乎?今釋迦牟尼佛是也。財主王者,寶華佛是。
4.哪一部經為天下第一法?
(1)妙法蓮華經卷第四法師品第十
……所以者何?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
妙法蓮華經卷第六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此經亦復如是,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
(2)《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第十五品、持經功德分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
(4)大般涅槃經菩薩品第十六
……如是善男子。是大乘典大涅槃經。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未曾有也。當知即是無上良醫。最尊最勝眾經中王。
(5)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如來壽量品第二
是時童子。語婆羅門曰:”若欲願生三十三天受勝報者。應當至心聽是金光明最勝王經。於諸經中最為殊勝。難解難入。聲聞獨覺所不能知。此經能生無量無邊福德果報。乃至成辦無上菩提。我今為汝略說其事。婆羅門言。善哉童子。此金光明甚深最上難解難入。聲聞獨覺尚不能知……
依空滿願品第十
梵王。是金光明微妙經王。若現在世無上法寶悉皆不滅。若無是經隨處隱沒。是故應當於此經王。專心聽聞受持讀誦。為他解說。
(6)維《維摩詰經>>法供養品第十三摩詰經法供養品第十三維摩詰經法供養品第十三維摩詰經法供養品第十三維摩詰經法供養品第..
..佛告天帝: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聞是不可思議解脫經典,信解受持,讀誦修行,福多於彼。所以者何?諸佛菩提皆從此生……
.佛言:“善男子!法供養者,諸佛所說深經,一切世間難信難受,微妙難見,清淨無染,非但分別思維之所能得。菩薩法藏所攝,陀羅尼印印之,至不退轉,成就六度,善分別義,順菩提法,眾經之上……
()(十
三真經中成佛之法:
1。中阿含因品念處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道淨眾生。度憂畏。滅苦惱。斷啼哭。得正法。謂四念處。若有過去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悉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若有未來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悉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我今現在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我亦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
2。中阿含舍梨子相應品分別聖諦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是正行說法。謂四聖諦廣攝.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示.趣向。過去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彼亦有此正行說法。謂四聖諦廣攝.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示.趣向。未來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彼亦有此正行說法。謂四聖諦廣攝.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示.趣向。我今現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亦有此正行說法。謂四聖諦廣攝.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示.趣向。。。。”
篡改經文以假亂真
南北對照賊相畢露
大眾部邪師文人墨客之流,參照真佛經阿含經之長中雜三部編造方等大乘偽佛經,於原經文或添加或摻雜貶毀破壞佛法四聖諦八聖道的假佛法(菩薩道六度或淨土念佛往生),或如密教另起爐灶,不但將婆羅門外道及中國道教思想編造成佛法,而且出於自己的胡思亂想將說法之佛編造為大毗臚遮那佛,其目地自然是:打著弘揚佛法的招牌從信徒騙取財物或尊貴或權力或姦淫婦女,以及毀滅佛教—上座部佛教。研究對比如下(一目了然):
1。偽經:大般涅槃經卷第23光明遍照高貴德德王菩薩品之五:
云何菩薩親近四事。謂四無量心。何等為四。一者大慈。二者大悲。三者大喜。四者大捨。
因是四心能令無量無邊眾生髮菩提心。是故菩薩繫心親近。云何
菩薩信順一實。菩薩了知一切眾生皆歸一道。一道者謂大乘也。
真經:【雜阿含經】第743經(第27卷)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彼外道出家所說。汝等應問。修習慈心。為何所勝。修習悲.喜.舍心。為何所勝。如是問時。彼諸外道出家。心則駭散。或說外異事。或嗔慢.毀呰.違背.不忍。或默然萎熟。低頭失辯。思惟而住。所以者何。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聞我所說隨順樂者。唯除如來及聲聞眾者。比丘。心與慈俱多修習。於淨最勝。悲心修習多修習。空入處最勝。喜心修習多修習。識入處最勝。舍心修習多修習。無所有入處最勝。
2。偽經: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九師子吼品二十三之五
世尊。如經中說。若施畜生得百倍報。施一闡提得千倍報。施持戒
者百千倍報。若施外道斷煩惱者得無量報。施四道向及以四果至辟支佛得無量
報。施不退菩薩及最後身諸大菩薩如來世尊。所得福報無量無邊不可稱計不可思
議。
真經:中阿含心品瞿曇彌經
阿難。云何有十四私施。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廣報。有信族姓男.族姓女布施如來。施緣一覺。施阿羅訶。施向阿羅訶。施阿那含。施向阿那含。施斯陀含。施向斯陀含。施須陀洹。施向須陀洹。施離欲外仙人。施精進人。施不精進人。布施畜生。阿難。布施畜生得福百倍。施不精進人得福千倍。施精進人得福百千倍。施離欲外仙人得福億百千倍。施向須陀洹無量。得須陀洹無量。向斯陀含無量。得斯陀含無量。向阿那含無量。得阿那含無量。向阿羅訶無量。得阿羅訶無量。緣一覺無量。況復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耶。此十四私施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廣報
3。偽經:大般涅槃經卷三十師子吼品二十三之六
有八不可思議。一漸漸深。所謂五戒
十戒二百五十戒菩薩戒。須陀洹果。斯陀含
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果。菩薩果。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是涅槃經說是等法。
是名漸漸深。
真經: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七九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沙門法及沙門果。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沙門法。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何等為沙門果。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何等為須陀洹果。謂三結斷。何等為斯陀含果。謂三結斷。貪.恚.痴薄。何等為阿那含果。謂五下分結盡。何等為阿羅漢果。謂貪.恚.痴永盡。一切煩惱永盡。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4.偽經:
(1).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二迦葉菩薩品之一
我今宣說苦集滅道。苦者所謂
無量諸苦。集者所謂無量煩惱。滅者所謂
無量解脫。道者所謂無量方便(篡改八正道)。
(2)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二迦葉菩薩品之二
佛言。善男子。
如來世尊為眾生故有四種答……如我所說四真諦法。云何為四。苦集滅道。何謂苦諦。
有八苦故名曰苦諦。云何集諦。
五陰因故名為集諦。云何滅諦。
貪欲瞋癡畢竟盡故名為滅諦。云何道諦。
三十七助道法名為道諦(篡改八正道)。是名分別答。
(3)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第一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
…佛言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篡改八正道)。。。
真經:
(1)<<中阿含》31《分別聖諦經》:“諸賢,云何苦滅道聖諦?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諸賢,云何正見?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擇、遍擇、次擇,擇法、視、遍視,觀察明達,是名正見……
(2)《中阿含第二0四經》”我於爾時,即告彼曰:五比丘當知,有二邊行,諸為道者所不當學。一曰著欲樂,下賤業凡人所行;二曰自煩、自苦,非賢聖求法,無義相應。五比丘!捨此二邊,有取中道,成明、成智,成就於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覺,趣於涅槃,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是謂為八。”
(3)五分律卷第十五第三分初受戒法上
佛復告曰”世有二邊不應親近。一者貪著愛欲說欲無過。二者邪見苦形無有道跡。捨此二邊便得中道。生眼智明覺向於泥洹。何謂中道。所謂八正。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為中道。復有四聖諦。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聖諦。何謂苦聖諦。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求失苦。以要言之。五盛陰苦。是謂苦諦。何謂苦集聖諦。所謂有愛及俱生煩惱處處樂著。是謂苦集聖諦。何謂苦滅聖諦。所謂愛斷無餘滅盡泥洹。是謂苦滅聖諦。何謂苦滅道聖諦。所謂八正道。是謂苦滅道聖諦……”
(4)中阿含第二0四經》”我於爾時,即告彼曰:五比丘當知,有二邊行,諸為道者所不當學。一曰著欲樂,下賤業凡人所行;二曰自煩、自苦,非賢聖求法,無義相應。五比丘!捨此二邊,有取中道,成明、成智,成就於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覺,趣於涅槃,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是謂為八。” 
5。偽經: .<<六度集經>>布施度無極章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國鷂山中。時與五百應儀。菩薩千人共坐。中有菩薩名阿泥察。佛說經道。常靖心惻聽。寂然無念。意定在經。眾祐知之。為說菩薩六度無極難逮高行。疾得為佛。何謂為六。一曰布施。二曰持戒。三曰忍辱。四曰精進。五曰禪定。六曰明度無極高行。
真經:【雜阿含經】第769經(第28卷)
佛告阿難。。。。。何等為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阿難。是名正法.律乘.天乘.梵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信戒為法軛慚愧為長縻
正念善護持以為善御者
舍三昧為轅智慧精進輪
無著忍辱鎧  安隱如法行
直進不退還永之無憂處
智士乘戰車摧伏無智怨
6. 偽經:大般涅槃經卷十大般涅槃經現病品第十八
迦葉。有五種人於是大乘大涅槃典。有病行處非如來也。何等為五。一斷三結得須陀洹果。不墮地獄畜生餓鬼。人天七返永斷諸苦入於涅槃。迦葉。是名第一人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八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第二人者。斷三結縛薄貪恚痴。得斯陀含果名一往來。永斷諸苦入於涅槃。迦葉。是名第二人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六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第三人者。斷五下結得阿那含果更不來此。永斷諸苦入於涅槃。是名第三人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四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第四人者。永斷貪欲嗔恚愚癡。得阿羅漢果煩惱無餘入於涅槃。亦非麒麟獨一之行。是名第四人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二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第五人者。永斷貪欲嗔恚愚癡。得辟支佛道煩惱無餘入於涅槃。真是麒麟獨一之行。是名第五人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十千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是名第五人有病行處。非如來也
真經: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七九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沙門法及沙門果。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沙門法。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何等為沙門果。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何等為須陀洹果。謂三結斷。何等為斯陀含果。謂三結斷。貪.恚.痴薄。何等為阿那含果。謂五下分結盡。何等為阿羅漢果。謂貪.恚.痴永盡。一切煩惱永盡。
7。真經:(1)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二十世記經忉利天品
佛告比丘。須彌山王頂上有三十三天城。縱廣八萬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城高百由旬。上廣六十由旬。城門高六十由旬。廣三十由旬。相去五百由旬有一門。其一一門有五百鬼神守侍衛護三十三天。金城銀門。銀城金門。乃至無數眾鳥相和悲鳴。亦復如是。其大城內復有小城。縱廣六萬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城高百由旬。廣六十由旬。城門相去五百由旬。高六十由旬。廣三十由旬。一一城門有五百鬼神侍衛門側。守護三十三天。金城銀門。銀城金門。水精城琉璃門。琉璃城水精門。赤珠城馬瑙門。馬瑙城赤珠門。車城眾寶門。 。 。 。 。 。其粗澀園.畫樂園中間有難陀池。縱廣百由旬。其水清澄。無有垢穢。七重寶塹周匝砌廁。欄楯七重.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其池四面有四梯陛。周匝欄楯間以七寶。乃至無數眾鳥相和而鳴。亦復如是。又其池中生四種花。青.黃.赤.白.紅.縹。雜色間廁。其一花葉蔭一由旬。香氣芬熏聞一由旬。根如車轂。其汁流出。色白如乳。味甘如蜜。其池四面復有園林。其雜園林.大喜園林二園中間有樹名晝度。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樹外空亭縱廣五百由旬。宮牆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乃至無數眾鳥相和而鳴。亦復如是。 。 。 。 。 。若有眾生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身壞命終。此後識滅。泥梨初識生。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或有眾生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身壞命終。墮畜生中。此後識滅。畜生初識生。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或有眾生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身壞命終。墮餓鬼中。此後識滅。餓鬼初識生。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或有眾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壞命終。得生人中。此後識滅。人中初識生。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或有眾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壞命終。生四天王。此後識滅。四天王識初生。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彼天初生。如此人間一.二歲兒。自然化現。在天膝上坐。彼天即言。此是我子。由行報故。自然智生。即自念言。我由何行。今生此間。即復自念。我昔於人間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由此行故。今得生天。我設於此命終。復生人間者。當淨身.口.意。倍复精勤。修諸善行。兒生未久便自覺飢。當其兒前有自然寶器。盛天百味自然淨食。若福多者飯色為白。其福中者飯色為青。其福下者飯色為赤。彼兒以手探飯著口中。食自然消化。如酥投火。彼兒食訖。方自覺渴。有自然寶器盛甘露漿。其福多者漿色為白。其福中者漿色為青。其福下者漿色為赤。其兒取彼漿飲。漿自消化。如酥投火。
(2雜阿含經卷二十九【822經】
。。。。。。何等為增上戒學?是比丘戒為滿足。少定.少慧。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戒學。彼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斷此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決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3)中阿含晡利多品持齋經
。。。。。。彼往此聖八支齋已。於上當複修習五法。云何為五。居士婦。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憶念如來。彼世尊.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號佛.眾祐。彼作如是憶念如來已。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居士婦。多聞聖弟子緣如來故。心靖得喜。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居士婦。我因此故說。人王者不如天樂。若人八百歲是化樂天一晝一夜。如是三十晝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如此八千歲是化樂天壽。居士婦。必有是處。若族姓男.族姓女持聖八支齋。身壞命終。生化樂天中。居士婦。我因此故說。人王者不如天樂。若人千六百歲是他化樂天一晝一夜。如是三十晝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如此萬六千歲是他化樂天壽。居士婦。必有是處。若族姓男.族姓女持聖八支齋。身壞命終。生他化樂天中。
偽經:佛說阿彌陀經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循,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8。真經:中阿含業相應品伽彌尼經
。。。。。。世尊歎曰。善哉。伽彌尼。所以者何。伽彌尼。彼男女等。精進勤修。而行妙法。成十善業道。離殺.斷殺.不與取.邪淫.妄言。乃至離邪見。斷邪見。得正見。若為眾人各叉手向稱嘆求索。因此緣此。身壞命終。得生惡處。生地獄中者。是處不然。所以者何。伽彌尼。謂此十善業道。白有白報。自然升上。必至善處。伽彌尼。猶去村不遠有深水淵。於彼有人以酥油瓶投水而破。滓瓦沉下。酥油浮上。
偽經:佛說十善業道經
。。。。。。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何等為十?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嗔恚、邪見。
  龍王,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何等為十?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三、永斷一切嗔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恆為非人之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
9. 偽經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二迦葉菩薩品之一
我今宣說苦集滅道。苦者所謂
無量諸苦。集者所謂無量煩惱。滅者所謂
無量解脫。道者所謂無量方便(篡改八正道)。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二迦葉菩薩品之二
佛言。善男子。
如來世尊為眾生故有四種答……如我所說四真諦法。云何為四。苦集滅道。何謂苦諦。
有八苦故名曰苦諦。云何集諦。
五陰因故名為集諦。云何滅諦。
貪欲瞋癡畢竟盡故名為滅諦。云何道諦。
三十七助道法名為道諦(篡改八正道)。是名分別答。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第一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
…佛言: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篡改八正道)。。。
10。盜用南傳真經經名而內容胡編亂造的經:大般涅槃經(參照南傳大般涅槃經編造)梵網經(參照南傳長部梵網經編造)等。
注:即使是真佛經,也存在很大誤差,因為傳承者對其進行了修剪,體現了他們的個人見解,實則失去了佛的本意,如分別聖諦經(同一部經同一段比較可以發現,南傳巴力本被傳承者簡化,沒有強調無漏思維相應心法——四聖諦心住而失真):
北傳漢文:中阿含舍梨子相應品分別聖諦經
諸賢。云何苦滅道聖諦。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諸賢。云何正見。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擇.遍擇.次擇。擇法.視.遍視。觀察明達。是名正見
諸賢。云何正志。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心伺.遍伺.隨順伺。可念則念。可望則望。是名正志
諸賢。云何正語。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除口四妙行。諸餘口惡行遠離除斷。不行不作。不合不會。是名正語
諸賢。云何正業。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除身三妙行。諸餘身惡行遠離除斷。不行不作。不合不會。是名正業
諸賢。云何正命。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非無理求。不以多欲無厭足。不為種種伎術咒說邪命活。但以法求衣。不以非法。亦以法求食.床座。不以非法。是名正命
諸賢。云何正方便。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若有精進方便。一向精勤求。有力趣向。專著不捨。亦不衰退。正伏其心。是名正方便
諸賢。云何正念。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若心順念.背不向念.念遍.念憶.复憶.心心.不忘心之所應。是名正念
諸賢。云何正定。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若心住.禪住.順住。不亂不散。攝止正定。是名正定
諸賢。過去時是苦滅道聖諦。未來.現在時是苦滅道聖諦。真諦不虛。不離於如。亦非顛倒。真諦審實。合如是諦。聖所有。聖所知。聖所見。聖所了。聖所得。聖所等正覺。是故說苦滅道聖諦
於是頌曰
 佛明達諸法見無量善德
 苦習滅道諦善顯現分別 
尊者舍梨子所說如是。彼諸比丘聞尊者舍梨子所說。歡喜奉行。
南傳巴力文:中部第一四一諦分別經
友等!然者,如何為苦滅道之聖諦?此即八支聖道,即此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也。
  友等!然者,如何為正見?友等!於彼苦之智、於苦集之智、於苦滅之智,於苦滅道之智。友等!此言正見。
  友等!然者,如何為正思惟?出離之思惟(出離覺)、無恚之思惟(無恚覺)、不恙之思惟(不害覺),友等!此言正思惟。
  友等!然者,如何為正語?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友等!此言正語。
  友等!然而,如何為正業?離殺生、離偷盜、於諸欲之境離邪行。友等!此言正業。
  友等!然者,如何為正命?友等!茲有聖弟子,舍邪命依正命而生活。友等!此言正命。
  友等!然者,如何為正精進?友等!茲有比丘,未起之諸惡、為令不善法之不起而意志生,而行精進、精勤、熱心、策勵心、已起之諸惡、為令捨不善法而意志生……熱心。為起未起之諸善而意志生……熱心。為令持續已起之諸善法、不錯亂、增長、廣大、增修而意志生……熱心。友等!此言正精進。
  友等!然者,如何為正念?友等!茲有比丘,於身隨觀身而住,熱心而有正知、有念、於世間調伏貪、憂。於諸受……乃至……於心……乃至……於諸法,隨觀法而住,熱心……以調伏貪、憂。友等!此言正念。
  友等!然者,如何為正定?友等!茲有比丘,離諸欲、離諸惡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具足初禪而住。尋、伺止息故,內心安靜,心一趣性而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禪……乃至……第三禪……乃至……第四禪而住。
  友等!此言正定。
  友等!如是言苦滅道之聖諦。
  “友等!由如來、阿羅漢、正等覺者,於波羅奈城仙人墮處鹿野苑,轉無上法輪。沙門或婆羅門、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界中之任何者亦未曾轉。此,即此等因聖諦之開示、宣說、施設、建立、解明、分別、顯發也。”
  尊者舍利弗如是說已,歡喜之彼等諸比丘,隨喜尊者舍利弗之所說。
神話故事蠱惑人心
除了以上玄化法,假託法,恫嚇法和暗示法外,大乘邪教徒還使用了神話誘導法,即通過編造神話故事和十方諸佛、聖人菩薩及大鬼王、大將、金剛等,如文殊、普賢、彌勒、地藏菩薩等(印度歷史沒有記載,原始佛教經典除彌勒外沒有記載,觀音和密教本尊屬外道),使信徒對其編造的經和虛構聖人,深信不疑,尤其在人類發展的初始階段.請看以下偽經(注意其中的文學創作手法):
1.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像法之中,有一婆羅門女…是時聖女廣設方便,勸誘其母,令生正見,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時婆羅門女,以念佛力故,自然無懼。有一鬼王,名曰無毒,稽首來迎…
佛告文殊師利:時鬼王無毒者,當今財首菩薩是。婆羅門女者,即地藏菩薩是。
2.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髮品第二十八
…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而自現身…爾時我複乘白象王、現其人前…
3.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第十五、藥叉大將護法分
…爾時,眾中有十二藥叉大將,俱在會座。所謂:宮毘羅大將,伐折羅大將,迷企羅大將…此十二藥叉大將,一一各有七千藥叉以為眷屬,同時舉聲白佛言…
4.金剛經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
…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
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5.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否?'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复速於此。'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6。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卷上
…爾時釋迦牟尼佛。在第四禪地中摩醯首羅天王宮。與無量大梵天王不可說不可說菩薩眾說蓮花台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是時釋迦身放慧光所照…
…爾時眾中玄通華光王菩薩從大莊嚴花光明三昧起。以佛神力放金剛白雲色光光照一切世界…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卷下
…爾時千花上佛千百億釋迦。從蓮花藏世界赫赫師子座起。各各辭退舉身放不可思議光。光皆化無量佛。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初現蓮花藏世界。東方來入天王宮中說魔受化經已。下生南閻浮提迦夷羅國.
7。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時阿阇世問守門者:“父王今者猶存在耶?”時守門人白言:“大王!國太夫人身塗麥少蜜,瓔珞盛漿,持用上王;沙門目連及富樓那,從空而來,為王說法,不可禁制。”
…爾時,世尊放眉間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為金台,如須彌山;十方諸佛淨妙國土,皆於中現。或有國土,七寶合成;復有國土,純是蓮華;復有國土,如自在天宮;復有國土,如玻璃鏡;十方國土,皆於中現。有如是等無量諸佛國土,嚴顯可觀,令韋提希見。
8.圓覺經
……如是我聞,……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併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又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一切眾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我當守護如護眼目,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眾,晨夕守護,令不退轉,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銷滅,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9.地藏經
閻羅王眾讚歎品第八
爾時鐵圍山內有無量鬼王,與閻羅天子俱詣忉利,來到佛所。所謂惡毒鬼王、多惡鬼王、大諍鬼王、白虎鬼王、血虎鬼王、赤虎鬼王、散殃鬼王、飛身鬼王、電光鬼王、狼牙鬼王、千眼鬼王、啖獸鬼王、負石鬼王、主耗鬼王、主禍鬼王、主食鬼王、主財鬼王、主畜鬼王、主禽鬼王、主獸鬼王、主魅鬼王、主產鬼王、主命鬼王、主疾鬼王、主險鬼王、三目鬼王、四目鬼王、五目鬼王、祁利失王、大祁利失王、祁利叉王、大祁利叉王、阿那吒王、大阿那吒王。如是等大鬼王,各各與百千諸小鬼王,盡居閻浮提,各有所執,各有所主。是諸鬼王,與閻羅天子,承佛威神,及地藏菩薩摩訶薩力,俱詣忉利,在一面立。
10.《佛說阿彌陀經》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11.序品– 妙法蓮華經– 第一
……其名曰, 文殊師利菩薩, 觀世音菩薩, 得大勢菩薩, 常精進菩薩, 不休息菩薩, 寶掌菩薩, 藥王菩薩, 勇施菩薩, 寶月菩薩, 月光菩薩, 滿月菩薩, 大力菩薩, 無量力菩薩, 越三界菩薩, 跋陀婆羅菩薩, 彌勒菩薩, 寶積菩薩, 導師菩薩, 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 爾時釋提桓因, 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 復有名月天子, 普香天子, 寶光天子, 四大天王, 與其眷屬萬天子俱. 自在天子, 大自在天子, 與其眷屬三萬天子俱. 娑婆世界主, 梵天王, 屍棄大梵, 光明大梵等, 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 有八龍王, 難陀龍王, 跋難陀龍王, 娑伽羅龍王, 和修吉龍王, 德叉迦龍王, 阿那婆達多龍王, 摩那斯龍王, 優缽羅龍王等, 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有四緊那羅王, 法緊那羅王, 妙法緊那羅王, 大法緊那羅王, 持法緊那羅王, 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有四乾闥婆王, 樂乾闥婆王, 樂音乾闥婆王, 美乾闥婆王, 美音乾闥婆王, 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有四阿修羅王, 婆稚阿修羅王, 佉羅騫馱阿修羅王, 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 羅睺阿修羅王, 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有四迦樓羅王, 大威德迦樓羅王, 大身迦樓羅王, 大滿迦樓羅王, 如意迦樓羅王, 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韋提希子阿阇世王, 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各禮佛足, 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
12.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一(八十一卷)
  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一
……有十佛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所共圍繞,其名曰:普賢菩薩摩訶薩、普德最勝燈光照菩薩摩訶薩、普光師子幢菩薩摩訶薩、普寶焰妙光菩薩摩訶薩、普音功德海幢菩薩摩訶薩、普智光照如來境菩薩摩訶薩、普寶髻華幢菩薩摩訶薩、普覺悅意聲菩薩摩訶薩、普清淨無盡福光菩薩摩訶薩、普光明相菩薩摩訶薩、海月光大明菩薩摩訶薩、雲音海光無垢藏菩薩摩訶薩、功德寶髻智生菩薩摩訶薩、功德自在王大光菩薩摩訶薩、善勇猛蓮華髻菩薩摩訶薩、普智雲日幢菩薩摩訶薩、大精進金剛臍菩薩摩訶薩、香焰光幢菩薩摩訶薩、大明德深美音菩薩摩訶薩、大福光智生菩薩摩訶薩……。
……復有佛世界微塵數執金剛神,所謂:妙色那羅延執金剛神、日輪速疾幢執金剛神、須彌華光執金剛神、清淨雲音執金剛神、諸根美妙執金剛神、可愛樂光明執金剛神、大樹雷音執金剛神、師子王光明執金剛神、密焰勝目執金剛神、蓮華光摩尼髻執金剛神……。如是等而為上首……
……復有佛世界微塵數身眾神,所謂:華髻莊嚴身眾神、光照十方身眾神、海音調伏身眾神、淨華嚴髻身眾神、無量威儀身眾神、最上光嚴身眾神、淨光香雲身眾神、守護攝持身眾神、普現攝取身眾神、不動光明身眾神……。如是等而為上首,有佛世界微塵數,皆於往昔成就大願,供養承事一切諸佛。
  復有佛世界微塵數足行神,所謂;寶印手足行神、蓮華光足行神、清淨華髻足行神、攝諸善見足行神、妙寶星幢足行神、樂吐妙音足行神、栴檀樹光足行神、蓮華光明足行神、微妙光明足行神、積集妙華足行神……。如是等而為上首……
注:即使是最權威的原始佛教經典,也有虛構的成分,可能是結集經典者採用神話手法追記佛的教法,也是為了吸引更多的信徒,如下面經文: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九(一○九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鬱鞞羅聚落尼連禪河側。於菩提樹下成佛未久。
  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鬱鞞羅聚落尼連禪河側。於菩提樹下成佛未久。我當往彼。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往住佛前。而說偈言。
   獨入一空處禪思靜思惟
   已舍國財寶於此復何求
   若求聚落利何不習近人
   既不習近人終竟何所得
  爾時。世尊作是念。惡魔波旬欲作嬈亂。即說偈言。
   已得大財利志足安寂滅
   摧伏諸魔軍不著於色欲
   獨一而禪思服食禪妙樂
   是故不與人周旋相習近
  魔复說偈言。
   瞿曇若自知安隱涅槃道
   獨善無為樂何為強化人
  佛复說偈答言。
   非魔所製處來問度彼岸
   我則以正答令彼得涅槃
   時得不放逸不隨魔自在
  魔复說偈言。
   有石似凝膏飛烏欲來食
   竟不得其味損觜還歸空
   我今亦如彼徒勞歸天宮
  魔說是已。內懷憂慼。心生變悔。低頭伏地。以指畫地。
  魔有三女。一名愛欲。二名愛念。三名愛樂。來至波旬所。而說偈言。
   父今何愁戚士夫何足憂
   我以愛欲繩縛彼如調象
   牽來至父前令隨父自在
  魔答女言。
   彼已離恩愛非欲所能招
   已出於魔境是故我憂愁
  時。魔三女身放光焰。熾如雲中電。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我今歸世尊足下。給侍使令。
  爾時。世尊都不顧視。
  知如來離諸愛欲。心善解脫。如是第二、第三說。
  時。三魔女自相謂言。士夫有種種隨形愛欲。今當各各變化。作百種童女色、作百種初嫁色、作百種未產色、作百種已產色、作百種中年色、作百種宿年色。作此種種形類。詣沙門瞿曇所。作是言。今悉歸尊足下。供給使令。
  作此議已。即作種種變化。如上所說。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日歸尊足下。供給使令。
  爾時。世尊都不顧念。
  如來法離諸愛欲。如是再三說已。
  時。三魔女自相謂言。若未離欲士夫。見我等種種妙體。心則迷亂。欲氣沖擊。胸臆破裂。熱血熏面。然今沙門瞿曇於我等所都不顧眄。如其如來離欲解脫。得善解脫想。我等今日當複各各說偈而問。復到佛前。稽首禮足。退住一面。
  愛欲天女即說偈言。
   獨一禪寂默舍俗錢財寶
   既舍於世利今復何所求
   若求聚落利何不習近人
   竟不習近人終竟何所得
  佛說偈答言。
   已得大財利志足安寂滅
   摧伏諸魔軍不著於色欲
   是故不與人周旋相習近
  愛念天女复說偈言。
   多修何妙禪而度五欲流
   復以何方便度於第六海
   云何修妙禪於諸深廣欲
   得度於彼岸不為愛所持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身得止息樂心得善解脫
   無為無所作正念不傾動
   了知一切法不起諸亂覺
   愛恚睡眠覆斯等皆已離
   如是多修習得度於五欲
   亦於第六海悉得度彼岸
   如是修習禪於諸深廣欲
   悉得度彼岸不為彼所持
  時。愛樂天女复說偈言。
   已斷除恩愛淳厚積集欲
   多生人淨信得度於欲流
   開發明智慧超踰死魔境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大方便廣度入如來法律
   斯等皆已度慧者復何憂
  時。三天女志願不滿。還詣其父魔波旬所。
  時。魔波旬遙見女來。說偈弄之。
   汝等三女子自誇說堪能
   咸放身光焰如電雲中流
   至大精進所各現其容姿
   反為其所破如風飄其綿
   欲以爪破山齒囓破鐵丸
   欲以發藕絲旋轉於大山
   和合悉解脫而望亂其心
   著能縛風足令月空中墮
   以手抒大海氣歔動雪山
   和合悉解脫亦可令傾動
   於深巨海中而求安足地
   如來於一切和合悉解脫
   正覺大海中求傾動亦然
  如魔波旬弄三女已。即沒不現。
中國文痞佛門敗類
大乘佛教的偽經包括阿含經,尤其是增一阿含經中的偽經和漢文及藏文大藏經的偽經.其中阿含經,尤其是增一阿含經中的偽經是古印度人偽造的,其余漢文大藏經中的絕大多數偽佛經是古代中國文痞偽造,少部分是古印度人偽造的,藏文大藏經的偽經,主要是密教經典,是古印度人偽造的.這些古代中國僧人史書稱為假高僧,他們是中國佛門的敗類.請看以下偽經(注意其中中國傳統文化術語和中國傳統文化思想):
1.佛說天地八陽神咒經
。。。將軍太歲,黃幡豹尾,五土地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六甲禁諱,十二諸神,土尉伏龍。。。
2。佛說盂蘭盆經
…道士…
…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
…現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種親屬…
…大臣宰相、三公百官…
3.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
……第六、哺乳養育恩頌曰:慈母像大地,嚴父配於天.
……第八、遠行憶念恩頌曰:……子出關山外,母憶在他鄉。
……佛告阿難:“……鉤竿槍槊,鐵鏘鐵串,鐵槌鐵戟……”
4.佛說三世因果經
…無有三綱。五倫雜亂。
…富貴皆由命…
…騎馬坐轎為何因…
5.佛說善惡因果經
……喜淫九族親者死墮雀中為人。慳惜經書藏匿智慧不為人說者死作土木中蟲。好帶弓箭騎乘死墮六夷中。
……未來之世必作王臣輔相州郡令長.
另外,<<楞嚴經>>已被佛學專家確定是中國人偽造的偽經,<<藥師經>>和<<地藏經>>疑似中國人偽造的偽經,待考證.
戒定智慧大乘之道
八支聖道成佛之本
經學術界佛學專家考證,南傳佛教五部原始經典(五尼柯耶)之前四部(長部中部相應部及增支部)與中國北傳佛教保留的四部漢譯阿含經內容基本一樣,尤其是前三部,即長中雜阿含經是佛陀親口說,準確性較高,真實反映了佛陀的教義教法.可是,後來興起的大乘邪教徒編造偽經(都冠以”佛說”或”世尊告諸比丘”等),披著佛教的外衣,將南傳上座部原始佛教貶低為小乘:阿羅漢果(四果,無生果)非佛果,修四諦八正道是小乘,不能成佛,修戒定慧三學(八正道為基本修法)是解脫道,自利不利他,不度人,不能度多數人,只能度少數人。。。只有六度菩薩道才是大乘道,能成佛。這純屬無稽之談.根據原始經典,佛陀認為,修戒定慧三學八正道,即可成佛,而且,只有修戒定慧三學四諦八正道,才能成佛.現考證如下:
1。(1)《長阿含經。遊行經》第二初
。。。。。。爾時。世尊出巴陵弗城。至於水邊。時水岸上人民眾多。中有乘船渡者。或有乘筏。或有乘桴而渡河者。爾時。世尊與諸大眾。譬如力士屈伸臂頃。忽至彼岸。世尊觀此義已。即說頌曰:
 佛為海船師法橋渡河津
 大乘道之輿一切渡天人
 亦為自解結渡岸得昇仙
 都使諸弟子縛解得涅槃
……爾時。世尊觀此義已。即說頌曰:
 戒定慧解脫唯佛能分別
 離苦而化彼令斷生死習
(2)【雜阿含經】第769經(第28卷)
……佛告阿難。是世人乘。非我法.律,婆羅門乘也。阿難,我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諦聽。善思。當為汝說。阿難。何等為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阿難。是名正法.律乘.天乘.梵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
這二段經文說明,原始經典即是大乘之道,南傳佛教和八正道是大乘,可度一切天人,非小乘。戒定慧三學是解脫道。涅槃是解脫道之最終目標,根本不是什麼六度念經念咒以及念佛等偽經上所宣揚的假佛法。
2.(1)《長阿含經。遊行經》第二中
。。。。。。佛告諸比丘。當與汝等說四大教法。諦聽。諦聽。善思念之。諸比丘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何謂為四。若有比丘作如是言。諸賢。我於彼村.彼城.彼國。躬從佛聞。躬受是教。從其聞者。不應不信。亦不應毀。當於諸經推其虛實。依律.依法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經.非律.非法。當語彼言。佛不說此。汝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諸經.依律.依法。汝先所言。與法相違。賢士。汝莫受持。莫為人說。當捐舍之。若其所言依經.依律.依法者。當語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說。所以然者。我依諸經.依律.依法。汝先所言。與法相應。賢士。汝當受持。廣為人說。慎勿捐舍。此為第一大教法也。
(2)中阿含七法品善法經
。。。。。。如法行人復有二種。有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有不自饒益。亦不饒益他。不饒益多人。不愍傷世間。不為天.不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若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者。此人於彼人中為極第一。為大.為上.為最.為勝.為尊.為妙。譬如因牛有乳。因乳有酪。因酪有生酥。因生酥有熟酥。因熟酥有酥精。酥精者。於彼中為極第一。為大.為上.為最.為勝.為尊.為妙.如是若人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此二人如上所說。如上分別。如上施設。此為第一。為大。為上.為最.為勝.為尊.為妙。是謂比丘知人勝如。
(3)中阿含梵志品傷歌邏經
。。。。。。摩納。云何教訓示現。有一沙門梵志自行如是道.如是跡。行此道.行此跡已。諸漏已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彼為他說。我自行如是道.如是跡。行此道.行此跡已。諸漏已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汝等共來。亦自行如是道.如是跡。行此道.行此跡已。諸漏已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彼亦自行如是道.如是跡。行此道.行此跡已。諸漏已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彼為他說。他為他說。如是展轉無量百千。摩納。是謂教訓示現。
(4)【雜阿含經】第349經(第14卷)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比丘。難得之處已得。生於聖處。諸根具足。乃至純大苦聚集。純大苦滅。是故。比丘。當如是學。自利.利他.自他俱利。如是出家。不愚不癡。有果有樂。有樂果報。供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者。悉得大果.大福.大利。是故。比丘。當如是學.
這四段經文足以說明,原始經典(南傳佛教)即是大乘之道,可度一切天人,自利利他,非小乘,可度多數人,而說其自利不利他的人都是邪師,宣揚其自利不利他的經都是偽經.另外,當今世界的南傳佛教已遍及美國和英國等歐美地區,也證明了這一點.
3.(1)《長阿含經。遊行經》第二後
。。。。。。世尊為須跋而說頌曰。
  我年二十九出家求善道
  須跋我成佛今已五十年
  戒定智慧行獨處而思惟
  今說法之要此外無沙門
佛告須跋。若諸比丘皆能自攝者。則此世間羅漢不空。
(2)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
(七九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沙門法.沙門.沙門義。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沙門法。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何等為沙門。謂成就此法者。何等為沙門義。謂貪欲永斷。嗔恚.痴永斷。一切煩惱永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三遊行經第二中
……爾時。世尊告阿難。俱詣香塔。在一樹下。敷座而坐。佛告阿難。香塔左右現諸比丘。普敕令集講堂。阿難受教。宣令普集。阿難白佛。大眾已集。唯聖知時。爾時。世尊即詣講堂。就座而坐。告諸比丘:”汝等當知我以此法自身作證。成最正覺。謂四念處.四意斷.四神足.四禪.五根.五力.七覺意.賢聖八道。汝等宜當於此法中和同敬順。勿生諍訟。同一師受。同一水乳。於我法中宜勤受學。共相熾然。共相娛樂。比丘當知我於此法自身作證。布現於彼。謂貫經.只夜經.受記經.偈經.法句經.相應經.本緣經.天本經.廣經.未曾有經.證喻經.大教經。汝等當善受持。稱量分別。隨事修行。所以者何。如來不久。是後三月當般泥洹。諸比丘聞此語已。皆悉愕然。殞絕迷荒。自投於地。舉聲大呼曰。一何駛哉。佛取滅度。一何痛哉。世間眼滅。我等於此。已為長衰。或有比丘悲泣躃踴。宛轉[口*睾]啕。不能自勝。猶如斬蛇。宛轉回遑。莫知所奉佛告諸比丘曰。汝等且止。勿懷憂悲。天地人物。無生不終。欲使有為不變易者。無有是處。我亦先說恩愛無常。合會有離。身非己有。命不久存”。
這三段經文說明,佛陀所修之法就是戒定慧三學,不是偽佛教大乘佛教所宣揚的六度或念佛或三密加持,八聖道(包括四念處.四意斷.四神足.四禪.五根.五力.七覺意)為基本修法—沙門法(佛也是沙門,也是比丘。),“貪欲永斷,嗔恚.痴永斷,一切煩惱永斷(無餘涅槃,四果阿羅漢果。)”是修行目標——沙門義(佛也是沙門,也是比丘。),沙門法和沙門義即佛陀對自己教義的總概擴和定義,也就是後人所說的佛教,以區別於外道,也是我們今天區別於附佛外道或偽佛教的主要標準;戒定慧三學解脫道就是佛道——大乘道或成佛(痴永斷)之道,根本不存在什麽六度菩薩道,那麼,與六度菩薩道相關及宣揚持咒即身成佛,念佛往生成佛及稱觀音聖號得度成佛等的一切經典均係後人偽造,其目的在於從文字方面,壓倒和毀滅(南傳上座部原始)佛教,為爭奪信徒,佔地盤(古印度,古代西域和古代中國廣大中原地區),佔有名利,滿足貪欲,掩飾賊心而製造依據,即使用以假亂真及殺人不見血之術。這段經文也說明,只要比丘如法修行,人人能成佛,此世間永遠有佛——阿羅漢。
4.<<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六.晡利多品羅摩經>>
“五比丘。當知有二邊行。諸為道者所不當學。一曰著欲樂下賤業凡人所行。二曰自煩自苦。非賢聖求法。無義相應。五比丘。捨此二邊。有取中道。成明成智。成就於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覺。趣於涅槃。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是謂為八。”
這段經文中的”覺”即”佛”的意譯,本段的意思是:修(四諦)八正道,即可成佛,且涅槃(滅盡,滅度)是成佛的標識(即四果,阿羅漢果或無生果或佛果,此處”涅槃”的意思是貪嗔癡滅盡).
5.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 (七九七)
“世尊告諸比丘……何等為沙門果。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何等為須陀洹果。謂三結斷。何等為斯陀含果。謂三結斷。貪.恚.痴薄。何等為阿那含果。謂五下分結盡。何等為阿羅漢果。謂貪.恚.痴永盡。一切煩惱永盡。”
這段經文中的”阿羅漢果”即四果(無生果),”痴”的反義語即”覺”即”佛”,”貪.恚.痴永盡”即涅槃(滅盡)之義,阿羅漢果即(貪恚痴)滅盡成佛之義.
6.<<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八二二)
“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具足戒住者。善攝持波羅提木叉。具足威儀行處。見細微罪。能生怖畏。比丘具足戒住。善攝持波羅提木叉。具足威儀行處。見細微罪。能生怖畏。等受學戒。令三學修習滿足。何等為三。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何等為增上戒學。是比丘戒為滿足。少定.少慧。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戒學。彼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斷此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決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何等為增上意學。是比丘定滿足。三昧滿足。少於慧。彼彼分細微戒。犯則隨悔。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斷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復還生此世。是名增上意學。
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學戒滿足.定滿足.慧滿足。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增上慧學。”
<<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八二三)
“……何等為增上戒。是比丘戒滿足。少定.少慧。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貪.恚.痴薄。得一種子道。若彼地未等覺者。得斯陀含。彼地未等覺者。名家家。彼地未等覺者。得須陀洹。彼地未等覺者。得隨法行。彼地未等覺者。得隨信行。是名增上戒學…..”
這兩段經文的意思是:證沙門初果和二果必修(增上)戒學,持具足戒為根本,為必備的前提條件,證三果必修(增上)意學(定學),證四果(阿羅漢果,無生果)必修(增上)慧學.證得阿羅漢果,或增上慧學修學圓滿,無明有漏心解脫。”無明”的反義語既”覺”即”佛”,證得阿羅漢果,無明有漏心解脫,即證佛果.
7.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五>>(九七九)
“佛告須跋陀羅。於正法.律不得八正道者。亦不得初沙門。亦不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門。須跋陀羅。於此法.律得八正道者。得初沙門。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門。除此已。於外道無沙門。斯則異道之師。空沙門.婆羅門耳。是故。我今於眾中作師子吼。
……
彼尊者須跋陀羅即於爾時出家。即是受具足。成比丘分。如是思惟。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
時。尊者須跋陀羅得阿羅漢。解脫樂覺知已。作是念。我不忍見佛般涅槃。我當先般涅槃。時。尊者須跋陀羅先般涅槃已。然後世尊般涅槃。”
8. 雜阿含經卷十五(三九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彼一切所應當知四聖諦法……若得辟支佛道證,彼一切知四聖諦故。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若得無上等正覺,彼一切知四聖諦故。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9.中阿含經卷第七舍梨子相應品分別聖諦經第十一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是正行說法。謂四聖諦廣攝.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示.趣向。過去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彼亦有此正行說法。謂四聖諦廣攝.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示.趣向。未來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彼亦有此正行說法。謂四聖諦廣攝.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示.趣向。我今現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亦有此正行說法。謂四聖諦廣攝.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示.趣向.
10.中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因品念處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道淨眾生。度憂畏。滅苦惱。斷啼哭。得正法。謂四念處。若有過去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悉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若有未來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悉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我今現在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我亦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
11.雜阿含經卷第十五(四○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四聖諦平等正覺。名為如來、應、等正覺。何等為四。所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於此四聖諦平等正覺。名為如來、應、等正覺。是故。諸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這五段經文的意思是: 只有修證四聖諦八正道(四念處七覺支從屬於八正道),才能成佛(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證阿羅漢果,涅槃.此處”般涅槃”的意思是(五蘊散)滅(擺脫輪迴而死–無生,沒有來生),除八正道以外修法,包括六度'念佛'念咒'祭祀等均屬外道異道,即婆羅門. 另外,佛陀在許多經中常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中阿含.大品說處經>>),此處“生已盡(來生滅盡)”即無生(無來生)或阿羅漢之義,故阿羅漢就是佛,佛就是阿羅漢.由於無有(不更受有,十二因緣之十)而無生(十二因緣之十一),實為佛陀親證之最高果位—阿羅漢果。
12.中阿含經卷第三十六(一四五)梵志品瞿默目揵連經
……梵志瞿默目揵連即問曰:“阿難,若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解脫及慧解脫、阿羅訶解脫,此三解脫有何差別,有何勝如?”尊者阿難答曰:“目揵連,若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解脫及慧解脫、阿羅訶解脫,此三解脫無有差別,亦無勝如。”
13.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二(九一六)
……佛告聚落主:“若如是者,豈非無有人墮於泥犁中耶?……
  “聚落主,如來、應(佛自稱.音譯即”阿羅漢”,意譯為”無生”或”應供”或”殺賊”,”無生”最準確,此處誤譯.)、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興於世,常為眾生呵責殺生,讚歎不殺;呵責偷盜、邪淫、妄語,讚歎不盜、不淫、不妄語。常以此法,化諸聲聞,令念樂信重,言:'我大師知其所知,見其所見,呵責殺生,讚歎不殺,乃至呵責妄語,讚歎不妄語。我從昔來,以愚癡無慧,有心殺生。我緣是故,今自悔責。雖不能令彼業不為,且因此悔責故,於未來世,得離殺生,乃至得離盜、淫、妄語,亦得滿足正意解脫,滿足慧解脫。意解脫、慧解脫滿足已,得不謗賢聖,正見成就;正見因緣故,得生善趣天上。'如是,聚落主,有因有緣眾生業煩惱清淨。
14.五分律卷第十五第三分初受戒法之一
…..於是世尊之波羅奈趣五人所。五人遙見佛來共作要言。瞿曇沙門昔日食一麻一米。尚不得道……於是憍陳如。從坐起頂禮佛足。白佛言……佛告五比丘。汝等一心求正斷煩惱。我先亦一心求正斷煩惱。故得成無上正覺……說是法時。五比丘一切漏盡。得阿羅漢道。爾時世間有六阿羅漢(佛陀和憍陳如等五比丘共六人)。復有長者子。名曰耶舍……
這二段經文和律藏的文字記述說明,佛陀親證之最高果位就是阿羅漢果–無生果,即擺脫生死輪迴之終極果位,阿羅漢就是如來或佛.
根據以上幾個方面的考證,修道成佛只有一條最有效的途經:(三學四諦)八正道,大乘邪教徒所宣揚的六度菩薩道(一曰布施,二曰持戒,三曰忍辱,四曰精進,五曰禪定,六曰智慧,這裡的”持戒”包括”忍辱”,重複,純屬文字遊戲)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這裡的不生不滅的”諸佛”的存在,如阿彌陀佛,藥師佛等,與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涅槃寂滅三法印及諸法緣生之因果律相矛盾),以及三密加持即身成佛的密法,皆是紙上談兵,胡編亂造;東西方等淨土往生純屬騙人的謊言(與修行最高目標”涅槃”不符).總之,大乘經典都是偽造的,攻擊破壞原始佛教和騙取名利是他們的真正用意.偽經列舉如下(注意其中修行方法及修行目標與八正道等方法及佛教宗旨“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舍”不符,強調讀經、持咒、稱聖號及禮敬等”易行道”的內容):
1.<<六度集經>>布施度無極章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國鷂山中。時與五百應儀。菩薩千人共坐。中有菩薩名阿泥察。佛說經道。常靖心惻聽。寂然無念。意定在經。眾祐知之。為說菩薩六度無極難逮高行。疾得為佛。何謂為六。一曰布施。二曰持戒。三曰忍辱。四曰精進。五曰禪定。六曰明度無極高行。
2.<<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嘆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3.<<阿彌陀經>>: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往生成佛補佛位),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只說。
4.<<藥師經>>:
…復次曼殊室利。此諸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及餘信心善男子善女人等。受八分齋。或複一年或複三月受持諸戒。以此善根隨所喜樂隨所願求。若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如來所者。由得聞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故。於命終時有八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徑。
5。《法華經》序品第一:
…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6.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下
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見地藏形像,及聞此經,乃至讀誦,香華飲食,衣服珍寶,布施供養,讚歎瞻禮,得二十八種利益:…二十八者、畢竟成佛。
… 若現在未來,天龍鬼神,聞地藏名,禮地藏形,或聞地藏本願事行,讚歎瞻禮,得七種利益:一者、速超聖地…七者、畢竟成佛.
7.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8.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9. 《金剛經》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第十五品持經功德分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0。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七
…十方如來因此咒心。得成無上正遍知覺…十方如來誦此咒心。成無上覺.
11.三部有關彌勒菩薩之經典,即︰《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彌勒大成佛經》、《彌勒下生經》三經。
注:按以上判定標準,可推斷出自大眾部的增壹阿含經中存在大量偽佛經,特舉例如下:
1.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四
十不善品第四十八(三)
……爾時。彌勒當說三乘之教(聲聞乘.辟支佛乘和佛乘,與解脫道–四聖諦八正道不符)。如我今日弟子之中。大迦葉者行十二頭陀。過去諸佛所善修梵行。此人常佐彌勒。勸化人民。爾時。迦葉去如來不遠。結加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爾時。世尊告迦葉曰。吾今年已衰耗。年向八十餘…..
2.增壹阿含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於大眾中集此法,即時阿難升乎座,
  彌勒稱善快哉說,諸法義合宜配之。
  更有諸法宜分部,世尊所說各各異,
  菩薩發意趣大乘,如來說此種種別。
  人尊說六度無極:布施、持戒、忍、精進、
  禪、智慧力如月初,逮度無極睹諸法。
  諸有勇猛施頭目,身體血肉無所惜,
  妻妾國財及男女,此名檀度不應棄。
  戒度無極如金剛,不毀不犯無漏失……
3.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九等趣四諦品第二十七(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彌勒菩薩至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彌勒菩薩白世尊言。菩薩摩訶薩成就幾法。而行檀波羅蜜。具足六波羅蜜。疾成無上正真之道
佛告彌勒。若菩薩摩訶薩行四法本。具足六波羅蜜。疾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云何為四。於是。菩薩惠施佛.辟支佛。下及凡人。皆悉平均不選擇人。恆作斯念。一切由食而存。無食則喪。是謂菩薩成就此初法。具足六度
復次。菩薩若惠施之時。頭.目.髓.腦。國.財.妻.子。歡喜惠施。不生著想。由如應死之人臨時還活。歡喜踴躍。不能自勝。爾時。菩薩發心喜悅。亦復如是。布施誓願不生想著
復次。彌勒。菩薩布施之時。普及一切。不自為己使成無上正真之道。是謂成就此三法。具足六度
復次。彌勒。菩薩摩訶薩布施之時。作是思惟。諸有眾生之類。菩薩最為上首。具足六度。了諸法本。何以故。食已。諸根寂靜。思惟禁戒。不興嗔恚。修行慈心。勇猛精進。增其善法。除不善法。恆若一心。意不錯亂。具足辯才。法門終不越次。使此諸施具足六度。成就檀波羅蜜
若菩薩摩訶薩行此四法。疾成無上正真等正覺。是故。彌勒。若菩薩摩訶薩欲施之時。當發此誓願。具足諸行。如是。彌勒。當作是學
爾時。彌勒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解脫之道戒為第一
以戒為師是諸佛教
佛在世時,既有人胡亂說法,佛滅度後,偽造經律,大有人在.那麼,如何辨別正法邪法,如何辨別真經偽經?通過考證原始經典,我們自然會找到答案.
1.<<長阿含經.遊行經>>
(1)第二中
佛告阿難俱詣庵婆羅村,即嚴衣缽,與諸大眾侍從世尊,路由跋祇到庵婆羅村,在一山林。爾時,世尊為諸大眾說戒、定、慧。修戒獲定,得大果報;修定獲智,得大果報;修智心淨,得等解脫,盡於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已得解脫,生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2)第二後
阿難。汝謂佛滅度後。無復覆護。失所持耶。勿造斯觀。我成佛來所說經戒。即是汝護。是汝所持。阿難。自今日始。聽諸比丘舍小小戒。上下相呼。當順禮度。斯則出家敬順之法。
(3)第二初
爾時。世尊從跋只遊行至拘利村。在一林下告諸比丘。有四深法。一曰聖戒。二曰聖定。三曰聖慧。四曰聖解脫。此法微妙。難可解知。我及汝等。不曉了故。久在生死。流轉無窮。
(4)雜阿含經卷二十九【第822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具足戒住者。善攝持波羅提木叉(戒律)。具足威儀行處。見細微罪。能生怖畏。比丘具足戒住。善攝持波羅提木叉。具足威儀行處。見細微罪。能生怖畏。等受學戒。令三學修習滿足。何等為三?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何等為增上戒學?是比丘戒為滿足。少定.少慧。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戒學。彼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斷此三結。得須陀洹(初果)。不墮惡趣。決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何等為增上意學?是比丘定滿足。三昧滿足。少於慧。彼彼分細微戒。犯則隨悔。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斷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復還生此世。是名增上意學。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學戒滿足.定滿足.慧滿足。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增上慧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以上四段經文說明,成佛之道,其中戒最重要(沙門欲證初果,必嚴守具足戒,善攝威儀。),排在首位,是修行基礎和前提.以戒為師,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戒定慧三學,才能解脫成佛.
(5)第二中
佛告諸比丘。當與汝等說四大教法。諦聽。諦聽。善思念之。諸比丘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何謂為四。若有比丘作如是言。諸賢。我於彼村.彼城.彼國。躬從佛聞。躬受是教。從其聞者。不應不信。亦不應毀。當於諸經推其虛實。依律.依法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經.非律.非法。當語彼言。佛不說此。汝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諸經.依律.依法。汝先所言。與法相違。賢士。汝莫受持。莫為人說。當捐舍之。若其所言依經.依律.依法者。當語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說。所以然者。我依諸經.依律.依法。汝先所言。與法相應。賢士。汝當受持。廣為人說。慎勿捐舍。此為第一大教法也。
……
復次。比丘作如是言。我於彼村.彼城.彼國。一比丘持法.持律.持律儀者。親從其聞。親受是法.是律.是教。從其聞者。不應不信。亦不應毀。當於諸經推其虛實。依法.依律究其本末。若所言非經.非律.非法者。當語彼言。佛不說此。汝於一比丘所謬聽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諸經.依法.依律。汝先所言。與法相違。賢士。汝莫受持。莫為人說。當捐舍之。若其所言依經.依律.依法者。當語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說。所以然者。我依諸經.依律.依法。汝先所言。與法相應。賢士。當勤受持。廣為人說。慎勿捐舍。是為第四大教法也.
(6)【雜阿含經第28卷】第785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等為正見?謂正見有二種。。。。。。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此二段經文中,佛告訴我們如何辨別正法邪法,如何辨別真經偽經:“當於諸經推其虛實,依法,依律究其本末”;“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本文通篇基本上以經律和生活常理來辨別正法邪法和辨別真經偽經.而本節則偏重於以律推演.
2.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二(九一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摩尼珠髻聚落主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先日國王集諸大臣。共論議言。云何沙門釋子比丘自為受畜金銀寶物。為淨耶。為不淨耶。其中有言。沙門釋子應受畜金銀寶物。又復有言。不應自為受畜金銀寶物。世尊。彼言沙門釋子應自為受畜金銀寶物者。為從佛聞。為自出意說。作是語者。為隨順法。為不隨順。為真實說。為虛妄說。如是說者。得不墮於呵責處耶。佛告聚落主。此則妄說。非真實說.非是法說.非隨順說。墮呵責處。所以者何。沙門釋子自為受畜金銀寶物者。不清淨故。若自為己受畜金銀寶物者。非沙門法.非釋種子法。聚落主白佛言。奇哉。世尊。沙門釋子受畜金銀寶物者。非沙門法.非釋種子法。此真實說。世尊。作是說者。增長勝妙。我亦作是說。沙門釋子不應自為受畜金銀寶物。佛告聚落主。若沙門釋子自為受畜金銀珍寶清淨者。五欲功德悉應清淨。摩尼珠髻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作禮而去。爾時。世尊知摩尼珠髻聚落主去已。告尊者阿難。若諸比丘依止迦蘭陀竹園住者。悉呼令集於食堂。時。尊者阿難即受佛教。周遍宣令依止迦蘭陀竹園比丘集於食堂。比丘集已。往白世尊。諸比丘已集食堂。惟世尊知時。爾時。世尊往詣食堂。大眾前坐。坐已。告諸比丘。今日有摩尼珠髻聚落主來諒我所。作如是言。先日國王集諸大臣。作如是論議。沙門釋子自為受畜金銀寶物。為清淨不。其中有言清淨者。有言不清淨者。今問世尊。言清淨者。為從佛聞。為自妄說。如上廣說。彼摩尼珠髻聚落主聞我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諸比丘。國王.大臣共集論議。彼摩尼珠髻聚落主於大眾前師子吼說。沙門釋種子不應自為受畜金銀寶物。諸比丘。汝等從今日。須木索木.須草索草.須車索車.須作人索作人。慎勿為己受取金銀種種寶物。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本經是佛針對出家人受畜金銀寶物破金錢戒而講的一段法.”佛告聚落主。此則妄說。非真實說.非是法說.非隨順說。墮呵責處。所以者何。沙門釋子自為受畜金銀寶物者。不清淨故。若自為己受畜金銀寶物者。非沙門法(戒定慧八正道).非釋種子法(佛教)”意思是出家人可以受畜金銀寶物不是我佛陀講的,是那些出家人胡說,與我的教法不符,非解脫法(戒定慧八正道),而北傳很多偽佛經都宣揚金錢供養(供養出家人和寺院金銀財寶),顯然是為了騙錢才編造了這些偽佛經,如地藏經、金光明經、法華經、大般涅槃經、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大日經)等.”佛告聚落主。若沙門釋子自為受畜金銀珍寶清淨者。五欲(財色名食睡)功德悉應清淨”說明密教之樂空雙運之男女性交不是佛之教義,是誘姦或外道,如《佛說秘密相經》<<大日經>>等.
3.<<中阿含經.舍梨子相應品分別聖諦經>>
……諸賢。云何正命。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非無理求。不以多欲無厭足。不為種種伎術咒說邪命活。但以法求衣。不以非法。亦以法求食.床座。不以非法。是名正命.
4.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七
中阿含心品多界經
……阿難,若見諦人(成就於四聖諦,且證初果以上的沙門)生極苦甚重苦,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斷命,捨離此內,更從外求,或有沙門、梵志,或持一句呪,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呪,令脫我苦,是求苦、習苦、趣苦、苦盡者,終無是處.
5.<<五分比丘尼戒本>>
諸大姊。是二百一十波逸提法。半月半月戒經中說。
……若比丘尼誦外道咒術。若教人誦。波逸提.
以上二段經文和律藏比丘尼戒本之戒條說明,佛弟子嚴禁持咒,咒為外道婆羅門之邪術.所以,在修行方法上,若經中有與戒律,如淫戒、金錢戒、珠寶戒、酒戒和咒說戒等相矛盾的言詞或有與“以戒為師”相矛盾的言詞,甚至否定戒律的言詞,就可以將這些經認定為偽經。編造者的目地在於給外道和邪道包上佛陀的外衣,拉信徒拉供養,傳承邪法外道,滿足他們的財色名食等貪心。請看以下偽經(注意其中與戒律相矛盾或與“以戒為師”相矛盾的內容):
1.《佛說秘密相經》卷下
…作是觀想時,即同一體性自身金剛杵(陰莖),住於蓮華(陰戶)上而作敬愛事。
…爾時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白諸如來言,所有金剛杵住於蓮華上,彼金剛杵及與蓮華,二法和合相應成就。獲得妙樂無滅無盡。
2。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第五入秘密漫荼羅位品第十三
。。。大蓮華王出現。如來法界性身。安住其中。隨諸眾生種種性慾。令得歡喜。
3.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第一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
…佛言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
4.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卷上金剛界大曼荼羅廣大儀軌品之一
…大根本大黑大染欲大樂大方便大勝諸勝宮自在.
…一切如來隨染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
…奇哉自性淨隨染欲自然離欲清淨故以染而調伏.
5.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中
如來讚歎品第六
…若有女人,厭女人身,盡心供養地藏菩薩畫像,及土石膠漆銅鐵等像,如是日日不退,常以華香、飲食、衣服、繒彩、幢旛、錢、寶物等供養…
6.大般涅槃經後分卷上遺教品第一
。。。。。。阿難復白佛言:“若佛現在。若復有人。以金銀七寶。房舍殿堂。妻子奴婢。衣服飲食。一切樂具。深心恭敬禮拜。供養如來(活佛。法王。大師。法主)。佛涅槃後。若復有人。以金銀七寶。妻妾奴婢。衣服飲食。一切樂具。供養如來形像。深心恭敬。禮拜供養。世尊。如是二人深心供養。所得福德何者為多?”佛告阿難:“如是二人。皆以深心供養。所得福德其福無異。何以故。雖佛滅後。法身常存。是以深心供養其福正等。”
7.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七
…阿難是善男子持此咒時。設犯禁戒於未受時。持咒之後眾破戒罪。無問輕重一時銷滅。縱經飲酒食啖五辛種種不淨。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仙鬼神不將為過。
8。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第二入漫茶羅具緣真言品第二之餘
行者護摩竟應教令儭施
 金銀眾珍寶像馬及車乘
 牛羊上衣服或複餘資財
 弟子當至誠恭敬起殷重
 深心自忻慶而奉於所尊(活佛,法王,大師,法主等)
 以修行淨舍令彼歡喜故
 已為作加護應召而告言
 今此勝福田一切佛所說
 為欲廣饒益一切諸有情
 奉施一切僧當獲於大果
 無盡大資財世說常隨生
 以供養僧者施具德之人
 是故世尊說應當發歡喜
 隨力辦餚膳而施現前僧
9.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否?'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复速於此。'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10.或多或少穿插外道邪咒的偽經有:<<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法華經>><<藥師經>><<心經>><<楞嚴經>><<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
注:按以上判定標準,可推斷阿含經中仍存在很多偽佛經,先舉一例(注意本經後幾段,即從”時。舍利弗即說偈言”至經末實為後人—傳承者或結集者偽造
添加,巴利本相應部該經無這幾段,佛也不允許弟子持咒.):
雜阿含經卷第九(二五二)(說一切有系)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比丘名優波先那。住王舍城寒林中塳間蛇頭岩下迦陵伽行處。時。尊者優波先那獨一於內坐禪
時。有惡毒蛇長尺許。於上石間墮優波先那身上。優波先那喚舍利弗。語諸比丘。毒蛇墮我身上。我身中毒。汝等駛來。扶持我身。出置於外。莫令於內身壞碎。如糠糟聚
時。尊者舍利弗於近處。住一樹下。聞優波先那語。即詣優波先那所。語優波先那言。我今觀汝色貌。諸根不異於常。而言中毒。持我身出。莫令散壞。如糠糟聚。竟為云何
優波先那語舍利弗言。若當有言。我眼是我.我所。耳.鼻.舌.身.意。耳.鼻.舌.身.意是我.我所。色.聲.香.味.觸.法。色.聲.香.味.觸.法是我.我所。地界。地界是我.我所。水.火.風.空.識界。水.火.風.空.識界是我.我所。色陰。色陰是我.我所。受.想.行.識陰。受.想.行.識陰是我.我所。者。面色諸根應有變異。我今不爾。眼非我.我所。乃至識陰非我.我所。是故面色諸根無有變異
舍利弗言。如是。優波先那。汝若長夜離我.我所.我慢繫著使。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永不復起。云何面色諸根當有變異
時。舍利弗即周匝扶持優波先那身出於窟外。優波先那身中毒碎壞。如聚糠糟.
時。舍利弗即說偈言:
 久殖諸梵行善修八聖道
 歡喜而捨壽猶如棄毒缽
 久殖諸梵行善修八聖道
 歡喜而捨壽如人重病癒
 久殖諸梵行善修八聖道
 如出火燒宅臨死無憂悔
 久殖諸梵行善修八聖道
 以慧觀世間猶如穢草木
 不復更求餘餘亦不相續 
時。尊者舍利弗供養優波先那屍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優波先那有小惡毒蛇。如治眼籌。墮其身上。其身即壞。如聚糠糟
佛告舍利弗。若優波先那誦此偈者。則不中毒。身亦不壞。如聚糠糟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誦何等偈。何等辭句
佛即為捨利弗而說偈言
 常慈念於彼堅固賴吒羅
 慈伊羅槃那屍婆弗多羅
 欽婆羅上馬亦慈迦拘吒
 及彼黑瞿曇難徒跋難陀
 慈悲於無足及以二足者
 四足與多足亦悉起慈悲
 慈悲於諸龍依於水陸者
 慈一切眾生有量及無量
 安樂於一切亦離煩惱生
 欲令一切賢一切莫生惡
 常住蛇頭岩眾惡不來集
 兇害惡毒蛇能害眾生命
 如此真諦言無上大師說
 我今誦習此大師真實語
 一切諸惡毒無能害我身
 貪欲嗔恚痴世間之三毒
 如此三毒惡永除名佛寶
 法寶滅眾毒僧寶亦無餘
 破壞兇惡毒攝受護善人
 佛破一切毒汝蛇毒今破 
故說是咒術章句。所謂:
塢耽婆隸耽婆隸[舟*冗]陸波婆耽陸奈渧肅奈渧抧跋渧文那移三摩移檀諦尼羅枳施婆羅拘閉塢隸塢娛隸悉波呵
舍利弗。優波先那善男子爾時說此偈。說此章句者。蛇毒不能中其身。身亦不壞。如糠糟聚.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優婆先那未曾聞此偈。未曾聞此咒術章句。世尊今日說此。正為當來世耳.
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作禮而去.
再舉三例::《長阿含經轉輪聖王修行經》、《中阿含經說本經》、《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四。十不善品第四十八(三)》宣揚米勒的三部經,都是偽佛經,與佛在涅槃前為阿難等所講的“當自歸依,歸依於法”的教義不符,此段經文如下: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二遊行經
。。。。。。
佛告阿難:“眾僧於我有所須耶。若有自言。我持眾僧。我攝眾僧。斯人於眾應有教命。如來不言。我持於眾。我攝於眾。豈當於眾有教令乎。阿難。我所說法。內外已訖。終不自稱所見通達。吾已老矣。年粗八十。譬如故車。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壽。自力精進。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無想定。時我身安隱。無有惱患。是故。阿難。當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云何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阿難。比丘觀內身精勤無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觀外身.觀內外身。精勤不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是謂。阿難。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
佛告阿難:“吾滅度後。能有修行此法者。則為真我弟子第一學者。”
以上幾個方面是貧僧對偽經編造和辨別方法的介紹.由於貧僧出家時間不長,對佛教經典研習不深,更重要的是修行不精進,未修證正果,從而智慧不圓滿,故文中必有錯誤和疏漏之處,而且頗多,深望各位佛學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附錄一:真經真律是什麼?
1.真經:<<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三部漢譯本佛經最接近原始經藏,但其中一些篇章、段落和詞句仍然存在很大誤差,因為結集者是通過回憶、推測、想像及神化手段編輯的。<<增一阿含經>>中偽經太多,南傳五部尼可耶中長部,中部和相應部基本內容為真,但佛法中最微妙的細節和具體內容丟失太多,增支部和小部偽經太多.
2.真律:<<五分律>>最接近原始律藏,其中與金錢戒相關的某些片段被貪僧邪師刪除;<<四分律>>次之.
附錄二:
佛教出家人殺戒.
<<五分律.比丘戒本>>
若比丘若人若似人。若自殺若教人殺若自持刀與若教人持刀與。若教死若贊死。若如是言。咄人用惡活為死勝生。是人因是事死者。是比丘犯波羅夷罪不應共事.
佛教出家人金錢戒及相關戒條(比丘和比丘尼同).
<<五分律.比丘戒本>>
1.若比丘。自捉金銀及錢。若使人捉若發心受。尼薩耆波逸提.
2.若比丘。以金銀及錢種種賣買。尼薩耆波逸提.
3.若比丘。種種販賣求利。尼薩耆波逸提.
4.若比丘。若寶若寶等物。若自取若教人取。除僧坊內及宿處。波逸提。若僧坊內及宿處取寶等物。後有主索應還。是事應爾.
佛教出家人淫戒.
1.<<五分戒本>>
若比丘共諸比丘同學戒法。戒羸不捨。行淫法乃至共畜生。是比丘得波羅夷不共住.
2.<<五分比丘尼戒本>>
若比丘尼。共諸比丘尼同學戒法。戒羸不捨隨意。行淫乃至共畜生。是比丘尼得波羅夷不共住.
附錄三: 大藏經簡介(摘自百度百科)
大藏經為佛教經典的總集,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有多個版本,比如乾隆藏、嘉興藏等。現存的大藏經,按文字的不同可分為漢文、藏文、巴利語三大體系。這些大藏經又被翻譯成西夏文、日文、蒙文、滿文等。大藏經,乃佛教典籍的叢書,又名一切經、契經、藏經或三藏,內容包括經(釋迦牟尼在世時的說教以及後來增入的少數佛教徒——阿羅漢或菩薩的說教在內)、律(釋迦牟尼為信徒制定必須遵守的儀軌規則)、論(關於佛教教理的闡述或解釋)。大藏經的編纂,始於釋迦牟尼涅槃不久,弟子們為保存他的說教,統一信徒的見解和認識,通過會議方式的結集,形成一致公認的經、律、論內容。其後又增加了有關經、律、論的註釋和疏解等“藏外典籍”,成為卷帙浩繁的四大部類。原始佛教分裂以後,各大派別大多按照自己的觀點編有本派的藏經,但只有上座部的三藏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其他部派的典籍除了在漢文譯本中保存一部分外,基本上都已散佚。早期的梵文經典只剩下少數零散貝葉本或紙寫本至今尚存,全部三藏已難窺全貌。現存的大藏經,按文字的不同可分為漢文、藏文、蒙文、滿文、西夏文、日文和巴利語係等七大系統。此外還有過契丹文大藏經的刻造,但尚未發現傳世的刻本。
1.南傳巴力文大藏經簡介
巴利語系(Baliyuxi Dazangjing)
南傳上座部所傳佛教典籍的叢書。佛教傳入錫蘭(今斯里蘭卡)後,於公元前29年在馬塔勒的灰寺舉行第四次結集,把歷來口傳心受的巴利語佛典第一次用僧伽羅文字母音譯刻寫在銅片和貝葉上。 5~9世紀,錫蘭多次派遣僧尼到東南亞地區傳教,用各種不同文字字母音譯巴利語佛典,逐漸形成以泰文、緬甸文、高棉文、老撾文和4種傣文字母音譯的巴利語系三藏典籍。這些文字音譯本的巴利語系大藏經,其內容基本一致,其編次為:律、經、論和藏外四大部分。律藏分為分別部(戒的條文)、犍度(僧團生活制度)、附篇(戒條的解釋);經藏分為長部(相當於漢譯《長阿含經》)、中部(相當於漢譯《中阿含經》)、相應部(相當於漢譯《雜阿含經》)、增支部(相當於漢譯《增一阿含經》)和小部;論藏包括《法聚論》、《分別論》、《界論》、《雙論》、《發趣論》、《人施設論》、《論事》;藏外分為註疏和其他兩類。注疏原系僧伽羅文共28種,5世紀時由佛音、法護、近軍、佛授、大名等編譯,為僧伽羅文字母寫定的巴利語本24種。其中律藏注疏2種,經藏注疏19種,論藏注疏3種。其他部分包括《島史》、《大史》、《彌蘭王問經》和《清淨道論》等4部。現在流傳於斯里蘭卡、緬甸、柬埔寨、老撾、印度、巴基斯坦、泰國和中國雲南省傣、布朗、德昂等民族地區。各種文字字母音譯的巴利語系大藏經共有貝葉、紙寫和排印的譯本8種和日文譯本1種。其中有:僧伽羅文字母貝葉本和排印本(67卷),泰文字母貝葉本和兩種排印本(39卷本和45卷本),緬甸文字母貝葉本和5種排印本(20卷本、21卷本、37卷本、38卷本和51卷的疏釋本),高棉文字母貝葉本和排印本(49卷),老撾文字母貝葉本和排印本,4種傣文字母的貝葉本和紙寫本,天城體梵文字母排印本(41卷),拉丁字母排印本(65卷),日本譯本南傳大藏經(65卷)。 1956年,緬甸聯邦政府為了紀念釋迦牟尼涅槃2500年,邀請緬甸、柬埔寨、錫蘭、印度、老撾、尼泊爾、巴基斯坦、泰國等國的比丘2500人,舉行第六次結集,根據各種版本和1871年第五次結集的校勘記,對巴利語三藏進行嚴密的校勘,印成了迄今最完善的巴利語系大藏經。
2.漢傳漢文大藏經簡介
漢文大藏經為大小乘佛教典籍兼收的叢書。佛教傳入中國內地以後的千餘年間,僅經錄即近50種之多,流傳至今尚有20餘種,收錄的經籍數量不等。各個時代編纂的大藏經,形式和內容互有不同。除房山石經外,宋代以前的基本上都是捲軸裝幀的書寫本。北宋開寶(968~975)年間,第一部木版雕印的大藏經問世後,曆元、明、清至民國,共出版過木刻和排印本大藏經20種(一說21種)。佛教由中國東傳至朝鮮和日本後,高麗和日本王朝均依漢文大藏經進行抄寫刻印或排印。《開寶藏》首刻本於宋雍熙元年(984)傳入日本,端拱(988~989)年間傳到高麗。乾興元年(1022)和元豐六年(1083)又分別將天禧修訂本和熙寧修訂本傳到契丹和高麗。遼清寧九年(1063),契丹還把新刻就的《契丹藏》印本送給高麗。6世紀中葉,部分漢譯佛典通過朝鮮南部的百濟國流傳到日本。7世紀初,佛教在日本有了很大的發展,各種漢譯佛經的寫本和歷代官私刻本的各版大藏經大量傳入日本各大寺院。自13世紀末葉迄20世紀20年代的700多年間,日本佛教界曾依據漢文本的各版大藏經,編纂、雕造、復刻或排印過《弘安藏》、《天海藏》、《黃檗藏》、《弘教藏》、《卍正藏經》、《卍續藏經》和《大正新脩大藏經》等7種版本的漢文大藏經。20世紀初,日本佛學界還將小乘上座部三藏譯為日文本的《南傳大藏經》65卷,並編輯出版《國譯大藏經》、《國譯一切經》和《日本大藏經》,這三種藏經的內容除中國著述外,還收錄了大量的日本章疏及雜著等。
大正藏
大正藏,是目前來講使用最廣泛的漢文大藏經,今天我們講到大藏經一般都是通指大正藏.
全稱《大正新脩大藏經》日本大正13年(1924)由高楠順次郎和渡邊海旭發起,組織大正一切經刊行會;小野玄妙等人負責編輯校勘,1934年印行。全藏分3個部分:正藏55冊,續藏30冊,別卷15冊(內圖像12冊,總目錄3冊),共100冊。收入佛籍總數冠於各種大藏經,計正藏、續藏、圖像和總目錄共3493部,13520卷。編輯體例也別創一格,經藏分為阿含、本緣、般若、法華、華嚴、寶積、涅槃、大集、經集、密教十類;律藏包括彌沙塞部、摩訶僧祗部、曇無德部、薩婆多部、解脫戒經(迦葉遺部)和菩薩戒等;論藏分為釋經論、毗曇、中觀、瑜伽、論集等五類;雜藏分為經疏、律疏、論疏、諸宗、史傳、事匯、外教和目錄等八類。續藏30冊中除最末一冊為古逸和疑似兩類,專收敦煌古逸經、律、論疏和疑偽經外,其餘29卷收入日本著述的續經疏、律疏、論疏、諸宗四類及悉曇。圖像12冊收入日本各寺院所藏歷代有名佛教畫像和密宗明王像、金剛像及各種曼荼羅圖等363種。總目3冊收入中國歷代各版藏經目錄和日本各寺院所藏的寫本和刻本藏經目錄以及大正藏勘同錄、大正藏總目錄、總索引、譯著目錄等77種,為比較實用的版本。但校核工作粗放,排印錯字,錯句頗多。此外,大藏經用語研究會編輯出版的《大正藏索引》,為佛教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3.藏傳藏文大藏經簡介
藏文(Zangwen Dazangjing )
藏傳佛教典籍的叢書。佛教自7世紀初由漢族地區、印度和尼泊爾分別傳入西藏地區後,據傳在松贊乾布執政時,曾派遣端美桑布扎等人到印度學習梵語。學成歸來,始創西藏文字,隨即用以翻譯部分佛教經典。8世紀時,在赤松德讚的大力扶持下,佛教得到很大的發展,興建了桑耶寺,創辦譯場,分別從漢、梵文中譯出佛教典籍4000多部,並編寫目錄,藏文大藏經的內容基本形成。全藏分為甘珠爾、丹珠爾和松繃三大類。甘珠爾又名佛部,也稱正藏,收入律、經和密咒三個部分,相當於漢文大藏經中的經和律;丹珠爾又名祖部,也稱續藏,收入贊傾、經釋和咒釋三個部分;松繃即雜藏,收入藏、蒙佛教徒的有關著述。
據統計,藏文大藏經(德格版)共收佛教經籍4569種。除佛教經、律、論外,尚有文法、詩歌、美術、邏輯、天文、曆算、醫藥、工藝等。其中屬於密教的經軌及論藏等,十之七八是漢文大藏經中所沒有的,因此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
13世紀以前,藏文大藥經以抄寫本形式流傳。元皇慶二年(1313)至延祐七年(1320)間,在江河尕布的主持下,蒐集各地經、律、密咒校勘雕印,是為藏文第一部木刻本大藏經。 。樂奈塘古版。其版式採取貝葉經夾形式,長方形散葉兩面刊刻,每部(或幾部)或數卷以夾板束為一夾。版片及印本均無流傳。以後續有刊刻,其中在國內各地刻造的版本有:永樂版。明永樂八年(1410)在南京據奈塘古版復刻,只刻了甘珠爾。印本大部用硃砂或云朱刷印,亦稱赤字版。萬曆版。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續刻了丹珠爾。以上二版早已毀損不存,印本也極少流傳。塔爾寺版。刻於青海塔爾寺,僅有甘珠爾,版片不存。昌都版。刻於昌都寺,僅有甘珠爾,版片不存。理塘版。明末崇禎(1628~1644)年間由雲南麗江納西族土司木增贊助,據其家藏寫本刻製,也僅有甘珠爾。版片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毀於兵火。北京版又名嵩祝寺版。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據西藏霞盧寺寫本在北京嵩祝寺刊刻,先刻了甘珠爾。至雍正二年(1724)續刻了丹珠爾。早期印本大部為朱刷,也稱赤字版。版片毀於光緒二十六年康子之役。該版藏經因係清王室官本,刻造、裝幀頗為精良,版型較一般藏文經大,每夾扉畫均為手工繪製,筆觸細膩,設色鮮麗,大多出自藏族和蒙族宗教畫家手筆。該版藏經曾流傳到日本和歐洲。 20世紀50年代初,日本曾據以編為151巨冊(內含目錄一冊)影印百餘部,分為兩種精裝本發行。卓尼版。清康熙六十年至乾隆十八年(1753)在甘肅臨潭縣卓尼寺雕造,版片現已不存。德格版。清雍正八年至乾隆二年在德格縣(今屬四川)刻造。甘珠爾為理塘版的複刻;週珠爾則據霞盧寺寫本並增補布敦目錄所收典籍雕造,版藏德格寺。奈塘新版。七世達賴喇嘛據奈塘古版增入布敦目錄典籍刻造,甘珠爾成於雍正八年;丹珠爾成於乾隆七年。該經以刻工精港,校勘優良,被譽為最佳版本。版片原藏奈塘寺,已毀損無存。拉薩版。 1933年,在十三世達賴喇嘛·土丹嘉措主持下雕造,當時僅刻出甘珠爾。
國外版本有普拉卡版與庫倫版兩種,有者刻於不丹的夏都普拉止,僅有甘珠爾,版片不存。後者1920年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首都烏蘭巴托刻造。為德格版的複雕本.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