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日星期四

大天比丘證得阿羅漢,卻發現自己依舊遺精...

大天比丘證得阿羅漢,卻發現自己依舊遺精,當初說上座部羅漢不好不足,大天證阿羅漢的話,那麼也許大天五事是說在大天身上?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誕生於南亞次大陸上的它,已經在這個世界上存在了2400多年。但由於南亞次大陸缺乏文字記載,佛教的具體誕生時期以及南亞歷史過往,基本上都是空白。根據耆那教、婆羅門教的典籍以及中國玄奘三藏所著的《大唐西域記》、法顯的《佛國記》等高僧大德的旅行筆記,這個古老地區的歷史過往才逐漸浮出水面,當然,歷史學界過於佛教具體的誕生時間存在很大的爭議,筆者在這裏一律採用現代考古研究的結果,作為本章內容時間脈絡的根據。

根據現代考古學家對阿育王遺蹟的發掘,學界已經公認阿育王即位的時間為前271年到前268年之間,由此,根據《阿育王》(最早的文字記載之一)、世友菩薩的論著(前1世紀),推算出佛滅後116年,阿育王基本上統一了南亞次大陸。而後,再推導出佛陀出生的年代大約為前466年到前463年,地點在現今的尼泊爾境內,成正覺的時間為前432年到前429年,地點在現今的菩提伽耶。有了這個時間線,對於我們研讀佛教歷史有很大的幫助,本章要講述的是阿育王時期的佛教歷史過往。

在阿育王時期,佛教歷史上發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那就是大眾部與上座部的徹底決裂,這件事情的起因是「大天五事」。

大天比丘是佛家歷史上著名的「惡僧」,在佛經中他被描述為犯下了「三重罪」的「五逆罪人」——與母淫亂、殺父殺母、殺比丘僧。這件事情在「說一切有部」的典籍中,有著相當清晰明了的記載:「昔末土羅國有一商主。少娉妻室生一男兒,顏容端正與字大天。」

「其子長大,染穢於母,後聞父還,心既怖懼,與母設計遂殺其父......彼後遇逢本國所供養阿羅漢苾芻,復恐事彰,遂設方計殺彼苾芻......後復見母與余交通......於是方便復殺其母。」

大天比丘這個人出生於大商人家庭,他的父親外出經商多年未歸,他便與他的母親有染。而後父親回來,怕事情敗露,於是便聯合母親一起殺了父親,逃出本國。在外流浪之際,遇見了之前供養的比丘僧,又將他殺死。後來,看到自己的母親與他人交好,心生嫉妒又將其殺死,這便是大天比丘所犯下的「三重罪」——殺父、殺比丘僧、殺母。但是後來,他自覺罪孽深重,於是便潛入阿育王所造的雞園寺皈依,智慧超群精通三藏聞名遐邇。

「大天聰慧,出家未久,便能誦持三藏文義,言詞清巧,善能化導,波咤梨城無不歸仰。」

那麼,成名之後的大天比丘因為哪「五事」,引發了原始佛教內部的徹底決裂呢?這件事情的起因與他的一次夢遺有關,大天比丘在證得阿羅漢果後,一天晚上卻被外魔襲擾導致遺精,第二天他便派自己的弟子去河邊清洗髒褲子。他的弟子在看到褲子上的污漬之後,非常吃驚地問他:「阿羅漢也會夢遺嗎?」大天比丘回答道:「當然,阿羅漢也會受到外魔的襲擾,自然也會有漏失。」於是,大天便向他的弟子講了阿羅漢的「五點不足」,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大天五事」。

「余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道因聲故起。」

余所誘,指的是阿羅漢依舊會有遺精、大小便利這樣的事情,這是由於他們雖然斷絕了煩惱,但仍舊會受到外魔的誘惑所導致的不足;

無知,指的是阿羅漢斷盡了染污無知,卻未能斷不染污無知,所以證阿羅漢果要他人的認證;

猶豫,阿羅漢斷除了隨眠疑惑,但是未斷除處非處疑;

他令入,需要藉助他人因緣,才能入道;

道因聲起故,阿羅漢成道前需要藉助「苦空」等聖諦,才能入道;

「大天五事」的提出,引發了佛教內部的軒然大波,北方阿難系的上座部僧團對此強烈反對,但東部以及南部的優波離系僧團卻對此持正面意見。兩大僧團就此事件展開了相當激烈的辯論,遠離阿育王孔雀王朝中心的北方阿難系僧團,不遠千里集體來到首都華氏城,在雞園寺中與優波離系的僧團互相抗衡。

最終,在阿育王的強行干預和偏袒下,優波離僧團被宣佈勝出,阿難僧團的弟子們因此遭到了致命的屠殺與虐待,活下來的少數人從此集中在遙遠的迦濕彌羅地區,不再信任孔雀王朝的君主阿育王。

根據說一切有部的《大毗婆沙論·卷九十九》記載,時諸賢聖,知眾乖違,便舍雞園,欲往他處,諸臣聞已,遂速白王。王聞既瞋,便敕臣曰:「宜皆引至殑伽河邊,載以破船,中流墜溺,即驗斯輩是聖是凡。」臣奉王言,便將驗試。

也就是說,由「大天五事」引發的佛教內部爭論,不僅使得阿難系僧團和優波離系僧團在雞園寺徹底決裂為上座部與大眾部,還導致了當時孔雀王朝的統治者阿育王的強行干預。阿育王在這一事件中強硬地使得優波離系僧團的大眾部獲勝,承認了「大天五事」的合法性,並且設計殺死遠道而來的阿難系僧團。當然,佛教典籍中的記載是阿難僧團的長老們「現諸神變作種種形相,次乘空西北而去」,此後一直在西北印度的迦濕彌羅地區弘法。

佛教因「大天五事」的提出而徹底分裂,大天比丘不僅被描繪成了「十惡不赦」的大罪人,阿育王在佛教僧團中的地位也有所損害。究其根本原因,在於「大天比丘」提出的「大天五事」,將佛教僧團由一個分裂點引到了另一個分裂點,即由戒律分歧引發的「毗舍離城結集」,發展到了由教義引發的「華氏城結集」。(資料散亂,歷史上關於「大天五事」的時間點一直不明朗,但基本在「華氏城結集」前後,本文採用這種說法。)唐朝三藏法師玄奘的高足窺基大師如此評價道:「幾乎世間所有的罪名,都集中到了大天比丘一個人的身上,因為他徹底地造成了僧團的決裂」,但是無論如何,大天比丘是大乘佛教的先驅。

除了關於戒律和教義的不同闡發,事實上,「利益」也是原始佛教分裂成部派佛教的重要原因。這一點是大多數高僧不願意提及的,但史學家們還是本著客觀公正的態度,深刻地指出了佛教僧團在利益上引發的糾紛。

我們將視線拉回到佛滅後100年前後的「毗舍離城結集」,「十事非法」引發的東西方僧團的糾紛,其本質就在於「持金錢」這一戒律的合法性。上座部的長老們強行判定其非法,這極大地損害了大眾部的弟子們的利益,因為當時的古印度商業文明高度發展,很多時候「乞食」並不能化來食物。大眾部的弟子們因此就要挨餓,但上座部的長老們不一樣,他們有專門的大商人和大貴族供養,不必為了生存而發愁。由此,戒律問題雖然是佛教僧團名義上的分歧點,但其核心還是在利益的分歧上。

而到了「華氏城結集」的阿育王時期,佛教不同僧團因為利益問題產生了極大的紛爭,這一表面上的糾紛點是「教義」,但阿育王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對於這個問題,筆者要從阿育王時期的兩大僧團派系說起,即阿難僧團與優波離系僧團。

阿難僧團的比丘們的弘法地點距離阿育王的首都華氏城較為遙遠,而優波離系僧團的比丘們在華氏城附近弘法,這就使得阿育王對優波離系僧團極度護持。大家要明白一點,阿育王始終是一個政治人物,他對於佛教的態度依舊是以「利益至上」的,這在他對佛教僧團的滲透中就能看出來。

在大力弘揚佛教的同時,阿育王還不斷地增強王室在佛教中的影響力,他派了大量的貴族子弟出家為比丘,而且是以優波離系僧團為主要的供養對象。這件事情引發的後果是什麼呢?後果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優波離系僧團中的很多長老,實際上就是孔雀王朝的王室成員。宗教的教權和王室的皇權在優波離系僧團中得到了完美地融合,這對於阿育王來說是一件好事情,對於優波離系僧團來說也是一件好事情。阿育王不僅為其修建了豪華的「雞園寺」,還派遣了大量的比丘四處弘法,這與他不斷加強王權在佛教中的影響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而引發了重大紛爭的「大天比丘」,是優波離系毗舍離僧團中的比丘僧,他提出的「五事」引發了北方阿難系僧團的極度不滿。大家都知道,在摩訶迦葉長老圓寂之後,阿難尊者是「第二代付法藏者」,北方的阿難系僧團實際上把持著「經藏」的解釋權,他們也是整個教團中的上座長老。「五事」的提出直指一個問題——阿羅漢不是究竟,這不僅有悖傳統觀念上的佛教教義,還直接地損害了北方阿難系僧團的利益。「阿羅漢不是究竟」,那麼北印度的供養者對阿難系僧團的崇拜度便下降,失去了供養的比丘要以何為生呢?

於是,北方阿難系僧團的長老們為了維護傳統的經說,聚集到了華氏城與優波離系僧團對抗,阿育王為此舉辦了一場「無遮大會」供雙方辯論。

從實力上來講,優波離系僧團的比丘們並未佔得上風,優波離尊者是「七葉窟結集」時律藏的誦出者,在對於經藏的理解上自然不如阿難尊者,弟子們更是如此。但是,最終的結果卻是優波離系僧團勝利,「大天五事」被強行承認,阿育王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阿育王設計了一場驚天的屠殺慘案,阿難系僧團的弟子們險些全軍覆沒。

為什麼阿育王要如此痛下殺手呢?舉兩個重要的人物大家就明白了,主持「華氏城結集」大目犍連子帝須長老,實際上是阿育王的弟弟(曾被立為太子)。他的師承是誰呢?優波離系優禪尼僧團的第五代弟子,也是華氏城僧眾教權的掌握者。而阿育王的兒子摩哂陀,同樣是優波離系優禪尼僧團的弟子,引發「大天五事」的大天比丘雖然是毗舍離僧團的長老,但他同樣是以優波離尊者為祖師的。

換一句話說,阿難僧團雖然輩分大、地位高,但他們實際上的權力和聲勢不如優波離僧團,因為阿育王極力護持的是後者。

尤其是「大天五事」提出之時,阿育王血脈的貴族集團已經完全滲透進了優波離系僧團(優禪尼僧團為主),那麼換做你是阿育王的話,你會在兩者之間支持誰呢?阿育王這個人的生平一分為二,即「黑阿育王」和「白阿育王」兩個時期,前半生的阿育王通過殺戮不斷,推翻了難陀王朝統一了南亞次大陸。而後半生的他極度護持佛教,利用的就是佛教「止殺」、「平等」的觀念,來維護自己的統治並且壓制其他的學術流派。

阿育王時期的「華氏城結集」,實際上是一場驚天動地的大陰謀,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控制整個佛教僧團。

「華氏城結集」除了伴隨著「大天五事」發生外,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作用——清除混雜在其中的外道。但主持這一次結集的長老卻是目犍連子帝須,即阿育王的弟弟,關於他的身份一直是存疑的。而提出「大天五事」的大天比丘,實際上是外道出家的僧眾,支持他的毗舍離僧團比丘只是「大天學團」中的人員。事情到了這裏,基本上就有了極為清晰的邏輯了,即阿育王扶持了大量的宗教臣屬進入優波離系僧團,而後逐漸控制了話語權且不斷滲透,隨後來打壓「第二代付法藏者」的阿難僧團。

事實上從「華氏城結集」的結果中,我們也能夠看出其中的端倪,這一次結集的真實性與合法性是存疑的,與其對應的是「迦濕彌羅結集」。華氏城結集的重要內容是,以阿育王扶持的「分別說部」政治僧團為核心進行結集,混入大量耆那教、婆羅門教的觀點,編造佛教典籍以擴大自己的掌控權。

其目的有三點:

第一,直接打壓優波離系僧團內部的摩偷羅僧團(經師正宗)以及毗舍離僧團(律師正宗)中的反對派長老,為自己扶植的「分別說部」政治僧團創造合法性;

第二,從根本上打擊北方的阿難系僧團,並且引發優波離系僧團與其的分裂,以便於自己掌控;

其三,穩定耆那教、婆羅門教等不同流派的勢力,以實現利益的最大化。

事實上,阿育王在計劃成功後所做的事情也是一脈相承的思路,在佛教外部,他首先安撫了耆那教徒的情緒。「華氏城結集」宣稱的是「清除外道」,但實際上通過目犍連子帝須長老的結集,耆那教的部分教義被吸收進來,故而所謂的「外道」便具備了合法性。原因在於,孔雀王朝的創建者旃陀羅笈多是耆那教聖者,整個王朝的合法性與耆那教息息相關,同時這樣做有利於維護王朝的穩定。

而在佛教內部,阿育王更是分了三步走:

第一,繼續扶植優波離系僧團中的「分別說部」,並且不斷地滲透;

第二,對阿難系僧團未被殺死的僧眾「恩威並用」,一方面以「大屠殺」製造壓力,一方面又為他們修建了大量的寺廟;

第三,派遣大天比丘前往其他地方弘法,以便於徹底地將「結集內容」弘揚到全印。

斯里蘭卡的《島史》將這件事情稱之為「外道附佛」,而目犍連子帝須長老與大天比丘被斥為「外道」,原因就在於目犍連子帝須長老為了迎合阿育王的意圖,採用「民主表決」的方法通過「大天五事」,而不是戒律規定的「辯論」。

以上,就是關於「大天五事」的基本過程,它的本質是王權與教權之間博弈的產物,從此以後佛教部派才算是遍地開花。後世對於它的評價不一,但從客觀上來講,它也並非完全是一無是處的缺點,而是互相妥協下的「雙贏」。

阿育王雖然通過一些血腥的操作,使得佛教分裂且屠殺了阿難系僧眾,但他對於佛教的護持和宣揚也是不遺餘力的。而佛教藉此不僅四處開花,同時也避開了與耆那教等其他宗派的直接衝突,但為此犧牲了原始教義的純潔性。總而言之,「大天五事」是一場由帝王挑起的「內訌」,也是佛教發展歷史上必經的轉折點,它為當時南亞次大陸的穩定以及佛教的鼎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後期佛教雨後春筍般的部派大分裂。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