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2日星期四

揭秘大乘佛教在中國的兩千年騙局

中國兩千年來的大乘佛教,並非釋迦牟尼所傳之真正佛法,而是外道。

大乘佛教幾乎所有的經典都是假的、是後人編造的,什麼《華嚴經》、《楞嚴經》、《妙法蓮花經》、《圓覺經》、《佛說阿彌陀經》……都是假的,卻都強冒釋迦牟尼之名。

現代科學昌盛,世界宗教學者已經從考古、科技、史料等諸多方面揭示了真相,但是,大乘佛教卻抵死不承認,他們的騙局仍然在繼續著,不知還要繼續騙多久。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典籍之一《華嚴經》,開篇自己也承認,是“龍樹菩薩”從水下“龍宮”裡取出來的,很多大乘佛教經典都是來自龍宮,並非是當年釋迦牟尼親自講的。

“大乘佛法”是在佛陀圓寂二百年後產生的。佛陀圓寂後,佛教開始分裂出很多持不同觀點的門派, 最終形成兩大派系:上座部原始佛教和大眾部大乘佛教。上座部原始佛教忠於佛陀的教義教法,繼承佛陀親口講的原始經典,如法如律地修行, 而大眾部的大乘佛教則大破戒律,由於受到上座部原始佛教的長老比丘們的批評和指證,加上為自身違戒而尋求袒護以及為了發展更多的信徒,從而得到更多的財物供養, 這些大眾部的大乘佛教徒便偽造了大量的佛經及咒語,與佛陀倡導的上座部原始佛教抗衡,並將上座部原始佛教貶稱為小乘佛教。目前上座部的原始佛教主要分佈於斯里蘭卡, 緬甸和泰國(包括中國傣族在內)等地區, 而大眾部大乘佛教主要分佈於中國。這些大乘佛教徒以偽經(大乘經典)和雕像(阿彌陀佛像和藥師佛像等)為工具, 利用世間病人治病心切,女人怕死和老人求長壽的心態,以及偶像崇拜的弱點, 不擇手段地欺騙廣大信眾。

而釋迦牟尼講的原始佛法,則被大乘佛教鄙視為“小乘佛法”。

泰國的上部座原始佛教早在印度阿育王時期,就由阿育王派使團傳入,而同時期的中國秦始皇則把阿育王使團成員全部殺死。之後佛教在漢明帝時期又一次傳入中國,而這時的中國人根本不知道這次傳來的是假佛教。一錯兩千年。

大乘教的主要經典是:《般若經》《華嚴經》《妙法蓮華經》《無量壽經》《涅槃經》《勝鬘經》《解深密經》《楞伽經》……等。但是這些經典都不被上部座原始佛教承認。

上部座原始佛教的主要經典是《阿含經》等。

大乘佛教裡想壞事就是犯罪,釋迦牟尼原始佛教裡則允許想壞事,只要你不去幹,就不是犯罪,不是有意的想一想不要緊。

釋迦牟尼原始佛教裡,佛陀拒絕了僧團吃素的提案,要求僧人化緣時不得拒絕肉食;大乘佛教裡則按照當時印度許多外道的做法,也吃素。 (難道濟公和尚是原始佛教裡的?)

傳到中國的北傳大乘佛教全是假貨!如來佛如果活過來見到漢傳佛教的樣子,非得重新氣死不可!這裡有一個關鍵人物:與母通姦又拭父殺母的大天。

著名歷史學家範文瀾:

在天竺割據盛行的社會裡,佛教鬧宗派分裂是很自然的事。大約佛死後百餘年,上座大眾兩部大決裂,大眾部首領名大天,據《婆沙論》所記,大天是商人的兒子,商人遠出經商,久不歸來,大天長大,與母通姦。後來商人回家,大天設計殺父,與母同逃到波吒厘子,遇見曾經供養過的羅漢,恐被告發,又設計殺羅漢。後來母又與別人私通,大天發怒殺母。大天自知有罪,聽說佛教有滅罪法,投雞園寺出家受戒。照《出家功德經》說“度一人出家,勝起寶塔至於梵天”(極高的塔),大概大天的禽獸行為,一出家就算免罪了。 《婆沙論》又寫了大天對徒眾所說若干新見解,其中一條是“但有智人能說諸法亦得造經,汝等若欲作者可隨意作”。長老們聽了,群起河責,認為“汝言非佛教”,雙方進行一場大爭論,大天得多數人擁護,終於獲勝。佛教中所謂大乘派,很可能是經大天提倡,逐漸發展起來,壓倒小乘派。實際上小乘經比較接近釋迦牟尼說教的原意,大乘經多是外道思想與佛教思想融合而成,馬鳴、龍樹等造大乘經論的佛學大師,原來都是著名的外道,他們托佛名義造大乘經,又造論作解釋,既有能力造論,當然也能造經,作偽說謊本是天竺佛教徒的慣技,小乘派人說大乘經都是外道所造,這個說法是有一定理由的。

下面先詳細講講北傳佛教(自稱大乘佛教),與原始佛教(北稱南傳佛教),也就是真正釋迦牟尼佛教的區別。

1.龍是否可以聽法,是否可以成佛

北傳教典中,提到龍可以成佛,而南傳不接受這種說法。不少的北傳經典都是從龍宮取得,但是南傳不承認這些是佛經。
在律部中提到,有隻龍變成人形來受比丘戒修行。後來被發現而佛陀叫它離去,雖然它再而三的悲求,佛陀解說龍不能證到什麼果位,當它還是龍族的時候貪嗔太重。因為有了這個情況,佛陀才設下這個戒,誰如果想受比丘戒,必須坦誠他不是非人。這就非常清楚表明龍不能成佛,並且不可聽法。

我們可以看到,原始佛教是專門度人的,大乘佛教則專門為龍和其他動物開後門。

類似封神演義中的闡教和截教,截教中有一大堆動物。

2.
南傳佛教,釋迦牟尼說無情不能成佛,有情能成佛,
後來的北傳大乘佛教,說無情能成佛,有情不能成佛。

雖然佛陀戒殺,卻沒有要求素食。佛陀說既然沒有動念或行動上想殺,所以食用三淨肉並沒有罪。同樣的,在法句評論中,有一位比丘請教佛陀:如果有一位獵人的妻子每清晨都拿守獵的武器呈交給他的丈夫,她是否有牽涉到殺生的罪行?佛陀解釋說:當她把這些獵器交給她的丈夫時,她並沒有叫她丈夫去殺生的念頭,所以她是無罪的。

4.原始佛教沒有提倡放生

在佛陀一生之中並沒有任何關於放生的記載。

佛陀所說的十善也不存在放生之說,詳細去看佛陀所說的各種教義,裡面也沒有放生一說。

在佛陀所宣說的10種善業中並沒有'放生',在南傳佛教中很少會看到集體放生,因為'放生'不等於'不殺生'。因此持'不殺生'比'放生'更加符合佛陀的教導。

也許只能說'放生'屬於一種好事。因為在'放生'過程中會生起'喜'心,這也是欲界善心的一種。

從古到今,很多'放生'都是一種商業行為,而不是取決於'善心'以及'幫助'。商家以'放生'者為目標來獲取錢財,因此越大型的'放生儀式'更容易導致人們的行為偏差。這也許佛陀在10種善業中並沒有提及'放生'的原因之一吧。因為人們為了錢財,福德以及功德會做出種種傷害眾生的事情,倒不如堅持'不殺'來得更好。

5.原始佛教:以言行定罪,不以思想定罪
大乘佛教:以思想定罪
“大乘派佛法”修練者認為:只要人的意識裡閃現出惡的念頭, 即使不以言行去實施,那也是犯罪。這話乍聽起來似乎是“入情入理”;小乘佛法則認為:雖然人在某些條件的誘導下能夠不由自主地閃現出各種惡念, 只要你不放縱那些不好的念頭,不以言語或行動去執行就不是犯罪。
其實,佛陀在世的時候,傳授的佛法就是小乘佛法,小乘佛法以言行定罪的理論是有史可查的。
下面讓我們客觀地分析一下,“大乘佛法”修練者能不能隨心所欲地控制自己的大腦不再產生各種念頭?
從生理角度看,人類是有理性的生命,分別心和七情六欲是人類先天就有的本能。人的意念是由外界的各種條件反射到大腦所產生的客觀反應,凡是有理性的人都有能力約束自己的言行, 但是,沒有能力約束自己大腦中閃現的某些小念頭。比如: 當你看到紅色的東西, 你的大腦就會不由自主地閃現紅色的意念;如果你餓了三天沒吃飯,看到熱氣騰騰的米飯時, 你的大腦就會不由自主地閃現出吃的念頭,甚至流口水;當你的手碰到滾燙的開水時,你的大腦就會不由自主地閃現出趕快把手縮回來的念頭;當一隻小飛蟲飛進你眼裡的時候,你的大腦就會不由自主地閃現出趕快整死它的念頭;當你看到刺眼的太陽,你的大腦就會不由自主地閃現出趕快閉眼的念頭;當你作為寺院的主持, 發現金錢供養要比食品供養更好的時候,你的大腦就會不由自主地閃現出斂財、洗黑錢、享受生活等壞念頭; 當你發布一則放生的集資廣告宣傳, 一天就能收到從全國各地彙來的成千上萬元的匯款時,你的大腦就會不由自主地閃現出記假帳、私吞公款、移做它用等壞念頭。
綜上分析,外界的條件直接影響到內心的意念。大乘佛法所謂的“通過修練就能使人的大腦不再產生惡念”的理論實屬紙上談兵,自欺欺人。一個大腦發育正常,生活在大千世界的人絕對不可能修練出“只存善念,而無惡念”的曠世神功。
我認為, 要想徹底地根除大腦中的惡念, 只有以下兩個辦法最有效果:第一個辦法就是與外面的大千世界徹底隔絕, 把自己囚禁在一個不見天日,非常陰暗的地下室裡苦修, 夜以繼日地, 不停地默念“阿彌陀佛”,直到往生;另一種辦法就是吃一種能夠摧毀大惱邏輯思維的化學藥物,把自己摧殘成沒有分別心的腦癡呆或植物人。除了這兩種極端的辦法,其它任何辦法對“大乘佛法”的修練都是異想天開,自欺欺人。
原始佛教小乘佛法以言行定罪的理論才是佛陀倡導的行之有效的真實佛法, 雖然人在某些條件的誘導下,能夠不由自主地閃現出各種惡念, 只要你不放縱那些不好的念頭,不以言語或行為去執行就不屬於犯罪。
佛祖倡導的原始佛教小乘佛法能使人越修越圓滿,越修越歡喜。異想天開的“大乘佛法”只能讓人越修越痛苦,越修越煩腦(讓一個人去做他做不到的事,那才是真正的痛苦和煩腦)。

6.
原始佛教中,阿羅漢的意義就是佛,菩薩是凡人;
大乘佛教中,則把阿羅漢和佛等級劃分開,抬高了菩薩的地位.

小乘佛法不承認有阿彌陀佛、藥師佛、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等佛菩薩,認為阿羅漢就是佛,釋迦牟尼是第一個成為阿羅漢的人。

小乘佛教中阿拉漢(阿羅漢)是受人天敬重的聖人(廣義阿羅漢包括佛),大乘佛教認為阿羅漢是只顧自己的自了漢。

為什麼小乘佛教不承認觀音、大勢至和阿彌陀佛等佛菩薩呢?

小乘佛教認為菩薩是未覺悟的人,而除了釋迦牟尼以外的佛陀只是他方世界的佛陀,就好像如果你是學生,他們只是別的班級的班主任,可以尊敬,但是並不需要對他們向對我們自己的佛陀那樣敬禮。
而且釋迦牟尼生前從未提及阿彌陀佛.

佛教中依法修行的人中的聖人是指佛法中八類證果位的聖弟子,即「向須陀洹、須陀洹、向斯陀含、斯陀含、向阿那含、阿那含、向阿羅漢、阿羅漢」。除了他們和佛陀、辟支佛之外就都是凡人。

菩薩雖然也積累了很多波羅密,就是也修行很多,而且不落惡趣,即不會落入三惡道,但是仍然是凡人。

佛教裡頂禮的對象必須是佛或者聖人,或者僧人,不包括凡人。

插敘一段故事

佛陀涅槃後,雖有部分弟子對佛講過的法進行“結集”, 但是沒有形成文字,“結集”一詞其實就是: 合誦、會誦之意, 並不涉及文字。由於當時佛法是口授相傳的原因,不過幾十年,就已經開始出現口傳謬誤。
《付法藏因緣傳》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阿難一百二十歲時,在竹林中聽見一個僧人念:“若人生百歲,不見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見之”,阿難就告訴這個僧人說應是:“若人生百歲,不得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僧人先是答應了,回去問教導他的老僧,那老僧卻道阿難老朽,不必理會,且如前誦。阿難是釋迦牟尼佛的親傳弟子,在釋迦牟尼佛身邊侍候了二十六年,以“多聞第一”而著稱,但以他的權威,對謬誤竟然也是不能糾正了。佛祖涅槃後幾十年就是如此,到了五百年後佛經被系統地整理出來時,可想而知, 裡面該有多少有意無意的改動啊,該有多少誤傳啊。而且在這幾百年的時間裡,很多人都把自己的理解,自己下的定義摻雜進去,把很多地方完全弄亂了,甚至於一些人把自己編造的東西當成佛陀講的法。
比如說,在佛經被系統地整理出來之前,古印度出了一個叫“大天”的人,犯罪後無處可去,遂到雞園寺出家, 並欺騙別人說他已經修成了正果,於是投到大天門下的人越來越多,“上下歸仰”。很多人都改到大天門下聽他講經,他講經時,偷偷的對佛教教義做了很多顛倒的說法。信眾越來越多後,大天開始公開宣揚自己的見解,其中一條是“但有智人能說諸法亦得造經,汝等若欲作經可隨意作”,公開宣揚大家可以隨意把自己的東西,當作佛的法去說, 去傳給別人。大天還把他的那一套稱之為“真佛教”。
當時一些佛教長老找到他,說:“汝言非佛教”,然而大天口才極好,強詞奪理,各位長老都辯不過他。大天得到許多人擁護。大天的真面目到他死時,才為人所知,然而已經晚了,因為當時都是口傳,所以後人已經很難分辨出哪些是佛祖講的,哪些是大天和他的徒眾們自己編造出來的。而且這種自己編造佛經的事在古印度不斷出現,就是同一部佛經也會不斷出現新的版本,每一個新的版本都會出現新的內容。註釋:大天這個人生於佛祖涅槃後百餘年。其傳記有兩種,一為大眾部所傳,一為上座部所傳。根據大天之敵對部派上座部所傳,大天是中印度秣突羅國商人之子,顏容端正, 長大後,曾犯殺父、殺母、殺比丘之三逆罪,犯罪後無處可去,遂到雞園寺出家,並欺騙別人說他已經修成了正果。
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使印度的佛教教義越來越龐雜,分歧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難以使人修煉,越來越難以使人得到提高,最後完全消失(佛教發源地雖然是印度, 但是佛教的發展卻在中國。當今,印度的佛教徒數量不足二千萬人,印度教徒的數量卻高達八億人)。這一切正應驗了釋迦牟尼佛的預言:“如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非餘外蟲, 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梵網經》)。

7.大乘佛教鼓勵自殘,殘身或斷肢,燃指敬佛,
而佛陀在世時說:如果一個人身有殘缺就不允許受比丘戒,絕對禁止大乘佛教的自殘行為

北傳教法鼓勵殘身或斷肢,例如燒香疤在身上或頭上,斷或燒手指,等等,來供佛。根據南傳,佛陀不允許這樣的作法,律部有提到,如果一個人身有殘缺是被佛陀所不允許受比丘戒。

8.原始佛教中要求不准增加戒條,認為戒條再增加無益於修行.
而大乘佛教中則又增加了很多.

在大涅槃經(MahaparinibbanaSutta)中,佛陀說:[眾比丘,若不增新戒文,亦不減舊文,力行原文,佛教增輝,永不後退。]有證據說佛陀在世時並沒有設下菩薩戒也沒有菩薩戒的存在。
有幾個菩薩戒條是不符合佛陀設下的在家眾和出家眾的戒,例如,菩薩戒不允許吃肉,蔥,韭,但是在家或出家眾戒並沒有禁止(那就是允許)。菩薩戒也不允許外交官的工作,但是佛陀設的在家眾戒內並沒有禁止。菩薩戒不允許居住在清靜適宜隱居處(例:森林),但是這種居所是佛陀最鼓勵的。

9.
上座部佛教有完整的連續的師承體系。對自己教團傳承說的明白清楚。而大乘佛教是野路子,沒有師傅自創門派。

比如龍樹是外道,沒有師傅。唯識兩位大師是小乘叛教自創一派。

大乘經典不是取自龍宮就是外道所傳。反正不是從佛時代傳下來的。
如禪宗更是教外別傳。說白了就是沒師傅。
正規佛教教團應該有明確完整體系的學說經典和不間斷的師承。這點只有上座部佛教做到了。

10.達摩傳法給一個肢體不全的人,違背了釋迦牟尼的戒條,如果一個人身有殘缺是被佛陀所不允許受比丘戒,慧可自斷臂,就不准受戒更不准傳法傳衣缽了.

當然達摩本來就沒有法可傳.呵呵.

漢地和尚在頭上燒疤的行為,也是違背佛陀戒律的.

對人要善,自己也是人,怎麼能自殘呢?

11.

在佛陀一生之中並沒有任何關於放生的記載。

佛陀所說的十善也不存在放生之說,詳細去看佛陀所說的各種教義,裡面也沒有放生一說。放生的說法是在佛陀圓寂六百多年後, 是由意想天開的“大乘教”的一些造偽經的印度人編造進“大乘教經典”裡的,後續又不斷地編造出更新的假佛經。佛教戒律要求沙門不妄語, 不說假話騙人。所以,若經文中有騙人的言詞, 經不起實踐的檢驗那麼,這些經就可以被認定為偽經。大乘教派的偽經編造者說假話說玄話的用意在於拉信徒, 騙取名利,以及打垮佛祖倡導的小乘原始佛教。請看以下大乘教派佛經中的偽經:妙法蓮華經卷第六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記載....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若人有病,得聞是經,病即消滅,不老不死。這句“病即消滅,不老不死”的玄話是多麼地經不起事實的檢驗。

12.
誰在無中生有地神話佛祖?

佛陀在世的時候,推廣的是上座部原始佛教,教徒們稱佛陀為導師,教主,但從不承認佛祖是無所不能的神人。自從佛祖圓寂後,上座部原始佛教內部出現了內亂,分裂出一個大乘教派,大乘教派把佛陀倡導的上座部原始佛教貶低為“小乘教”,大乘教為了滿足自己斂財的慾妄,違犯佛規,大破戒律,他們鼓吹“只要用心是善的,就可以違犯任何一條佛規”,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入教, 方便他們獲取更多人的錢財供養, 還發明了“善巧方便”的理論,主張在傳教的時候, 神話佛陀,把佛陀說得越神乎越好, 通過這樣大張旗鼓地吹噓宣染,大乘教的信徒很快就超過了被他們貶為“小乘教”的人數。我們現在看的佛經,除了小乘教的阿含經被他們篡改的不太嚴重之外,其它所謂的佛經,全都是大乘教的作家們隨心所欲地編造出來的。

-
大乘教的作家們在佛經裡吹噓:佛陀剛一出娘胎就會說出一句無所不知的神語“天上地下唯我獨尊”。言多必失, 凡是假話就會有露馬腳的地方,後來大乘教的作家們在佛經的另一處又說: 佛陀在29歲那年,離開了自己的妻兒,出去拜訪宗教界人士, 探索解除痛苦和煩腦的辦法, 有些人說練“苦修功”能解除痛苦和煩腦,於是,佛祖練上了“苦修功”, 練了幾年, 毫無效果, 骨瘦如柴, 不但沒能解除痛苦,反而更加痛苦了, 於是佛陀放棄了這種修練方法,結合婆羅門教之特點,經過深入研究和實踐,終於有一天, 在一棵無花果樹下悟出了人生的真諦,發明了緣起性空的佛教。通過佛祖四處求師探索,修練失敗和反复實踐,到最後成功的全過程與一出生就會說那句無所不知的神語“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話很不匹配,從這兩件事的對比就可以看出, 大乘教的佛學作家們寫佛經就像中國的文學作家寫西遊記那樣,可以隨心所欲,無中生有地神話佛陀。

大乘教徒在編造經典時,害怕被人識破,揭發批駁,於是就像埃及金字塔法老在墳墓裡留下的咒詛,採用詛咒的方法嚇唬人,使人不敢懷疑,揭發和批駁。《妙法蓮華經》卷第七普賢菩薩勸髮品第二十八有這樣一段嚇唬人的謊言:“若有人輕毀之言, 汝狂人耳, 空作是行終無所獲, 如是罪報當世世無眼, 若有供養讚歎之者, 當於今世得現果報, 若復見受持是經者,出其過惡, 若實若不實,此人現世得白癩病, 若有輕笑之者,當世世牙齒疏缺,醜脣平鼻,手腳繚戾,眼目角睞,身體臭穢,惡瘡膿血,水腹短氣,諸惡重病,是故普賢”。

13

大乘教膽大妄為地否定佛祖倡導的“ 出家僧人不允許捉持金銀珠寶錢幣”的戒律, 他們的理由是“如果你的用心是善良的,就可以違犯佛公制定的戒律,去做佛法中不允許做的事”。在行為上看是惡劣的事情, 也許在他們的眼裡就是善行, 他們還在《華嚴經》上編造出一個最經典的偽經,說的是婆須密多女示現的是妓女身份, 她以行邪淫的方式普度眾生,凡是跟她上床做愛的男人全都被她超度解脫了。.這一淫穢的故事被他們引以為豪地稱之為“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他們認為:這個妓女的用心是善良的,與男人們行邪淫的目的就是為了以投其所好的善巧方便拯救他們歸於佛門,所以說她的行為自然也就不是犯罪, 這就是倍受爭議的“大乘佛法”理論。
佛公不允許出家人接受金錢供養,這就如同國法不允許行賄一樣,誰行賄誰就是犯罪,行賄比受賄更有罪,你明明知道佛法第十戒不允出家人接受金錢供養,你還要故意用金錢供養他,這就是犯罪。也許你會說,他收錢是為了建寺院,所以就可以違犯佛法。那我要問:有人說騙人的假話, 編造虛假的靈異故事就是為了吸引人信佛,所以就可以違犯不許妄語的戒律嗎?有人行邪淫是為了吸引更多男人信佛,所以就可以違犯“不許行邪淫”的戒律嗎?如果這樣的話,只要發心是善的就可以隨心所欲地違犯佛陀制定的任何一條佛法,那麼,佛法和戒律豈不是形同虛設嗎?
“大乘佛法以心論事”的理論為其日後犯罪做惡打開了方便之門,這種所謂的“大法”成了一些出家人犯罪做惡的護身符。比如:密宗派佛教寺院在隱蔽處供奉的歡喜佛與少女一絲不掛相互摟抱性交的塑像,只有高僧大德才能享受到的最高級別的待遇“男女雙修”, 某些僧人肆無忌憚地斂財,洗黑錢等“善巧方便”都被“大乘佛法”理論稱之為“無罪行為”,由此可見“大乘佛法”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隨意性,對善惡的區分模棱兩可,對於那些作惡的僧人簡直就是三十六計裡的“瞞天過海,暗渡陳倉”

現代的佛教研究學者,以歷史及語言學研究為根據,提出初期佛教、原始佛教的說法,認為大乘佛教是從原始佛教演變而來的,並非一開始就出現在釋迦牟尼佛時代。

早期流行的大乘經典中,就顯示這些熱烈的爭議。如《道行般若經》:“是皆非佛所說,餘外事耳”。《般舟三昧經》:“聞是三昧已,不樂不信。……相與語云:是語是何等說?是何從所得是語?是為自合會作是語耳,是經非佛所說”。在《法華經》〈方便品〉中也記載了佛陀在宣說大乘教義時,有五千聲聞眾退席不聽,或者是毀謗大乘者會下地獄。這都可以視為是早期佛教徒因對佛教教義不同的見解而產生紛爭現象的證據。
在相應的南傳經典裡面,提到過佛陀對於正法流變的擔憂:

[1]“諸比丘!過去久遠劫時,有一個名叫達薩拉哈(Dasaraha)的剎帝利,擁有一個用來報告時間及警報的戰鼓,名叫阿那伽戰鼓.
“此戰鼓每天都為城裡的人民報告時辰.若遇到緊急事件發生時,士兵們更是大力地將戰鼓擂得震耳欲聾,以便讓人民做好防備.
“隨著時光的流逝,這個簇新的戰鼓慢慢地出現了剝落與裂痕.達薩拉哈見此情形,趕快吩咐木匠找新木片將裂痕換補上去.之後,當鼓皮也出現剝落與裂痕時,他們同樣地換上了新鼓皮.
如此重複地換了一次又一次,最後,原來的木片與鼓皮都完全被新的木片及鼓皮取代了.”
如是,世尊問諸比丘說:
“諸比丘!你們認為如何,這個阿那伽戰鼓還在嗎?”
“世尊!戰鼓還在.”
“它還叫阿那伽戰鼓嗎?”
“是的,世尊!它還叫阿那伽戰鼓.”
“這個戰鼓還是不是原來的那個阿那伽戰鼓呢?”
“世尊!它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阿那伽戰鼓了,因為所有的木片及鼓皮都被換掉了.”
“諸比丘!同樣地,如來所宣說的教法於未來也將出現與阿那伽戰鼓一樣的情形.到了某個時候,會有一些比丘因為當時的形勢所需,或由於個人的貪心、慾望、無明,把佛法一點一滴地換掉、更改,甚至歪曲.最後,如來的聖教將被塗改得面目全非,甚至蕩然無存.所剩下來的仍然被稱為'佛教',但實際上,佛陀的教誨已經蕩然無存了.”(S.20.7.;雜1258)

“到你末法時期,我叫我的徒子徒孫混入你的僧寶內,穿你的袈裟,破壞你的佛法。 他們曲解你的經典,破壞你的戒律,以達到我今天武力不能達到的目的.....”今天這些波旬都做到了!所以佛陀當年會掉眼淚,因為佛陀看到這樣的因果,所以為眾生所悲!今天的所謂佛弟子,不知佛陀悲心所向,一味沉迷於外道邪見,以貪欲為舟船,以妄心為棹楫,還以大自居,以邪擊正,你們不是波旬子孫也必將成為波旬的臣民!

不要以為波旬子孫都是面目猙獰之魔鬼,更可能是慈祥之老者,因為無明凡夫取相於此!所以波旬必會投其所好!

很多人引用龍樹無著等人的"經"來為大乘佛教辯護,賊說他自己不是賊,他就不是賊了嗎?萬部<<華嚴>>,都無濟於事.

其一,龍樹、無著等出現於佛陀涅槃的700年之後[3],他們本身就是大乘經典的製造者,因此其對“大乘非佛說”的觀點進行駁斥的論述,並沒有客觀的說服力。至於漢地近兩千年來都是興盛大乘,對佐證“大乘是佛說”,更加沒有絲毫的幫助。
其二,佛教的產生及其發展過程,如果是無法考證的,那與迷信是沒有區別的。而擔憂整個大乘漢傳佛教面臨著被根本上推翻的危險,這屬於宗教感情,怎麼可以作為維護“大乘是佛說”的理由?
至於所引經論試而作的商討,則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一、依教證來看,所引《增一阿含經》卷一序品中說:“契經一藏律二藏,阿毘曇經為三藏,方等大乘義玄邃,及諸契經為雜藏。” 又《序品》卷初說:“是時,彌勒大士告賢劫中諸菩薩等,卿等勸勵諸族姓子,諷誦受持增一尊法,廣演流布,使天人奉行。” 而這僅僅是託以阿難尊者的口吻而作的序品,即通常而言的序文,根本就不是經文的內容,這怎麼可以拿來做論據呢?除了《序品》中出現了三次“大乘”的字眼,在《增一阿含經》所列的佛說經文中,只出現了一次“大乘”,那是須深讚歎佛陀:“善逝有此智,質直無瑕穢,勇猛有所伏,求於大乘行”。普遍認為,在阿含經文裡偶一出現的“大乘”一詞,即是指八正道,並沒有佛陀鼓勵提倡眾生應該累世累劫行菩薩道的內容。另:北傳的小乘四部阿含經之一,大乘、小乘都是北傳佛教的特有分法,按照南傳佛教,並不接受北傳的阿含經,認為阿含經混雜了各部派觀點,不同與巴利三藏所記載的尼科耶經藏。根據巴利三藏,沒有大乘,也沒有小乘,只有佛陀教導的佛法正法。
二、依理證來看,有太多的證據,證明許多大乘經典非佛說。所舉無著菩薩《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的註釋,等於自說自話,沒有說服力。相反,龍樹菩薩的眾多論著中,沒有對阿賴耶識的論說,就足以證明大乘佛教中唯識的許多經典,是在龍樹菩薩之後,即大約公元200年之後,才開始被編造出來的。

《阿含經》

在中國向來不受重視,不被讀誦,不被研究,甚至被誤解為「小乘經典」,
究竟何以造成這種現象呢?
這是因為,佛教傳入中國,大約在紀元一世紀左右,
「阿含」、「阿毘曇」及「大乘經典」被陸續地翻譯為中文。
古代的中國佛教大德,由於交通不便,信息不足的限制,
無法了解,印度佛教在此之前,已經歷佛世之「根本佛教」(公元前五三O——四八六),
佛滅至部派分裂前之「原始佛教」(公元前四八五——二五一),
部派分裂後至二十部派分立完成之「部派佛教」(公元前二五O——四一),
部派分裂間至公元一世紀「大乘佛教」興起的演變歷程,
以為「大乘經典」就是佛在世說法的記錄,佛在世就說了大小乘法門。
因此,隋?天台智者大師、唐?賢首法藏大師將「阿含」判做「藏教」、「小教」,
致使此後一千二百多年間,中國佛教徒很少重視《阿含經》。

嚴格的說,並沒有所謂的「小乘經典」。

「阿含」是佛世流傳的「教法」,
是佛滅後經歷王舍城的五百結集、毘捨離的七百結集而來。
結集是多數聖者,將佛在世的教法,以合誦的方式誦出,
經共同審定,編成次第,而後展轉傳誦下來,
為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所公認的「根本佛法」。

在早期的結集中,並沒有「大乘經典」的出現。

大乘經的出現,要推遲到紀元前一世紀,由部派分裂後,
思想較為進步的大眾部,經過長時間,所陸續新編篡而成。
因此「大乘經」可以和部派佛教時期的「阿毘達摩論典」相比對,
而有「小乘論」與「大乘經」的分別。
但是絕無理由把「阿含」稱為「小乘經典」。

《阿含經》

價值的重新被定位與肯定,
是始於「十八世紀末葉百多年以來,
歐美學者從印度、中亞細亞等地古手抄經典及出土古物,
由宗教學、語言學、文獻學、考古學等多方面研究,
了解到『四部阿含』及『五(部)尼柯耶』為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時代公認的佛教聖典,
是佛陀根本思想及言行的最早記錄。」

一八八一年,數字歐美學者,
在英國倫敦創立巴利聖典協會(The Pali Text Society,略稱PTS),
專刊巴利聖典及有關研究之著作。

在一九三O年,「五(部)尼柯耶」的英譯本出版。
其後更繼續出版註釋。

一九五六年,《律藏》全卷的英譯本出版。
同年,協會又出版巴利三藏索引。
自協會成立百餘年以來,巴利聖典的英譯、註釋、研究及出版,
在協會眾學者的努力下,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原始佛教的研究大門,由此打開。

佛法

源於釋尊的正覺而流傳出來,經歷了兩千五百年的傳播,
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下,經過許多流變,而形成現今三藏十二部龐大的教典。

初學佛法的人,在面對如此部帙浩瀚的三藏典籍,常有不知如何下手的慨嘆。
如果以一顆樹的種子,在土壤中發芽生根,
到枝葉繁茂與開花結果為譬喻,來說明佛法的發展,
那麼《阿含經》無疑的代表了這棵樹的根,
而大、小乘的各式教典,就是這棵樹的枝葉與果實。

唯有探究佛法根源,才有可能理清佛教發展的脈絡,
分辨出甚麼是方便?
甚麼是真實?
甚麼是不了義?
甚麼是了義?
否則,不知本末,不辨權實,
很容易捨本逐末,以方便為真實,而得不到佛法的精粹。

可惜,很多學習佛法的人,一開始便……
談空說有,論圓道妙,不切實際;
學佛多年,卻仍掌握不住佛法的根本精神;
最後,不是流於空談玄論,再不就是迷信。

印度佛教歷佛世之「根本佛教」(公元前530~486),佛滅至部派分裂前之「原始佛教」(公元前485~251),部派分裂後至二十部派分立完成之「部派佛教」(公元前250~141)。當部派分裂間至公元一世紀,佛塔崇拜風氣的興起,新興塔寺供養群眾的不斷增加,本生故事的不斷傳出,對佛陀的懷念之情愈發強烈,猶如佛陀的本生重現人間一般,讓群眾有如面對世尊,倍覺親切。

這種以佛陀的本生故事為基礎,刻意跳過聲聞行,直接要效法佛陀本生的思想,使得原始教義與教團組織都逐漸發生了變化。這些以大眾部為主亦有部份上座部參與,包括出家人與廣大在家人的新興團體,逐漸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到了公元前一世紀左右,終於在南印度案達羅與阿盤堤;因此後人以為「大乘經典」就是佛在世說法的記錄,佛在世就說了大小乘法。

嚴格的說,並沒有所謂的「小乘經典」。大乘經的出現,要推遲到紀元前一世紀,由思想較為進步的大眾部,經過長時間,所陸續新編篡而成。因此「大乘經」可以和部派佛教時期的「阿毘達摩論典」相比對,而有「小乘論」與「大乘經」的分別。

如果以一顆樹的種子,在土壤中發芽生根,到枝葉繁茂與開花結果為譬喻,來說明佛法的發展,那麼《阿含經》無疑的代表了這棵樹的根,而大、小乘的各式教典,就是這棵樹的枝葉與果實。

佛陀入滅後第一個夏天,五百阿羅漢舉行了第一次的結集,審定佛陀的遺教──「法」與「律」。「阿含」(āgama)是佛世流傳的教「法」,是佛滅後經歷王舍城五百結集、毘捨離的七百結集而來。結集是多數聖者,將佛在世的教法,以合誦的方式誦出,經共同審定,編成次第,而後展轉傳誦下來,為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所公認的「根本佛法」。其所結集的「法」,就是《雜阿含經》裡的「蘊、處、緣起、食、諦、界、菩提分等類」,稱為「相應修多羅」。第一結集以後,佛法不斷的從各處傳出來,由「經師」與「律師」分別的審核保存。到公元前三○○年左右,由於戒律問題而舉行了第二次的大結集,在經法方面,集成了五部:《雜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長阿含》、《雜藏》(南傳佛教分別稱為:《相應部》、《中部》、《增支部》、《長部》、《小部》)。

其中《雜阿含》是四部阿含的母體。結集過後,僧團分立為東、西方二部,佛教進入部派分立的時代,所傳持的經、律,也隨著各部派的風格而有所增損,但共同的部份,還是有脈絡可尋。現存的漢譯四阿含和南傳佛教的四部,就是由不同的部派所傳承下來的。

古來傳說四部阿含各有不同的特色:

《長阿含》是「吉祥悅意」,通俗的適應天神(印度神教)信仰的佛法;

《中阿含》是「破斥猶豫」,分別抉擇法義;

《增一阿含》是使人生善植福,「滿足希求」;

《雜阿含》是「顯揚真義」。由於現存的《雜阿含經》是第二次結集的成果。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