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6日星期一

佛陀:金錢出家人不可接受

  核心提示:「不捉金錢寶物」是佛教出家僧人戒律當中的一條重要戒律,由釋迦摩尼佛親自制定。也是佛陀破例允許在家人可以知道的幾條出家戒律之一。因為這條戒律,出家人與在家人得以徑渭分明。然而隨着佛陀的涅槃,僧團戒律日漸鬆弛,包括金錢戒在內的諸多戒律逐漸形同虛設。這正是開悟證果的高僧日漸稀少的根本原因。

  《佛遺教經》記載,釋迦摩尼佛臨涅槃前,弟子阿難憂心地問道:「佛陀,您住世的時候我們以您為師,您涅槃以後我們以誰為師?」佛陀回答:「以戒為師」。

  釋迦牟尼佛自菩提樹下成道,收須跋陀羅等五位弟子出家後開始弘揚佛法,一生說法49年,其所說分為以比喻非等廣泛說明佛法的「經典」,以及明確規定弟子哪些思想、言行可為,哪些思想、言行不可為的「戒律」兩大部分。「戒律」的制定極為嚴格,能夠徹底洞悉複雜因果的佛陀是佛門戒律的唯一制定者,此外,任何菩薩、羅漢、僧人等均不得對戒律增添一字。

  佛陀涅槃後,須跋達比丘公然宣稱:「世尊已入滅,以後的言行不會再受到令人厭煩的制約了!」這種言行讓佛陀大弟子大迦葉尊者警覺到結集正法律的必要性。於是,佛陀入滅後三個月,由大迦葉尊者召集五百位阿羅漢於王舍城郊,結集佛陀在世時所宣說的佛法與戒律,由優波離尊者主誦律典,阿難尊者主誦經典,經過全體與會阿羅漢確認遵行並代代傳誦,這便是佛教歴史上的第一次結集。

  佛教歴史上的第二次結集在佛陀入滅後約103年。當時,住在印度東方毘舍離城的跋耆族比丘們違背戒律,開始勸募並接受信眾的金錢供養。耶舍尊者指出接受金錢等十項行為都是違背佛陀制定戒律的,結果被跋耆族比丘驅逐出僧團。

  隨後,耶舍尊者召集了700位阿羅漢來到毘舍離城,會同跋耆族的比丘召開會議,厘清「比丘收取金錢」等十件事都是非法非律的行為,再度明確和鞏固世尊所制訂的正法律,稱之為第二結集。

  此後,僧團開始分裂為嚴謹持戒的上座部和方便隨緣的大眾部,即是所謂佛教的根本分裂。由於戒律的鬆馳造成分歧,佛陀宣說的正法律開始淪沒。佛陀早已預言的像法時代和末法時代隨之而來。

  千百年來,漢地的歴代祖師大德無不憂心戒律鬆弛給佛法所帶來的毀滅性的傷害。一生經歴四朝五帝,世壽120歲的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臨終前僅強調一個字「戒」;而一生閱盡繁華、才華非凡的李叔同(弘一法師),則在中年遁入空門口撿起門庭冷落的律學,研究如何由規縛自身的不善而向善,以此清淨深入佛法,了達真諦。

  「末法」末不在法,末在人心。在物欲彌漫,信仰不堅的末法時代,以傳承佛陀正法,自渡渡他為唯一使命的釋門僧團唯有堅守佛陀的教誨,以戒律化解五欲毒瘴,清淨己心,安貧守道,挽救危局,才能令佛法長久住世,才能真正引領眾生走向渡過生死苦海的法船。

  以下經典選自《大正藏雜阿含經》第991篇,在這篇經典中,我們可以看到佛陀制定「不捉金銀」這條戒律的緣起,也能很清楚地看到,佛陀對僧人接受金錢的態度。

  《大正藏●雜阿含經●第九一一篇》

  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摩尼珠髻聚落主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先日國王集諸大臣,共論議言:『雲何沙門釋子比丘自為受畜金銀寶物,為淨耶?為不淨耶?』其中有言:『沙門釋子應受畜金銀寶物。』又複有言:『不應自為受畜金銀寶物。』世尊!彼言沙門釋子應自為受畜金銀寶物者,為從佛聞?為自出意說?作是語者,為隨順法?為不隨順?為真實說?為虛妄說?如是說者,得不墮於嗬責處耶?」

  釋文:如同我親耳聽到的這樣,有一次,佛陀駐錫在印度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精舍內。當時,有一位名叫摩尼珠髻的長者前來禮謁佛陀。長者一見到佛陀,便頂禮佛足,隨後恭敬地退坐在一旁,對佛陀說:「世尊啊,前些日子國王邀集諸位大臣一起討論出家的佛弟子(沙門比丘)如果接受並儲蓄金銀寶物,這樣的行為是清淨還是不清淨?這時就有人主張沙門比丘接受並儲蓄金銀寶物並沒有什麼不對;但也有人持反對的看法,認為沙門比丘不應該接受並儲蓄金銀寶物。」

  「世尊,那些主張沙門比丘接受並儲蓄金銀寶物是清淨的人,是從佛陀您這裏聽來的?或根本就是他們個人主觀的意見?這種看法符不符合法義呢?是正確的?還是不正確的?這種說法有沒有什麼地方會受到譴責?」

  經文:佛告聚落主:「此則妄說,非真實說、非是法說、非隨順說,墮嗬責處。所以者何?沙門釋子自為受畜金銀寶物者,不清淨故;若自為己受畜金銀寶物者,非沙門法、非釋種子法。」

  釋文:佛陀告訴這位長者:「主張沙門比丘可以接受並儲蓄金銀寶物是清淨的說法並不正確,我從未這麼說過,是不真實的,是不符合佛法的,也不是佛為了教化而所做的善巧權宜之說,當然會受到譴責。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沙門比丘若是接受並儲蓄金銀寶物就是不清淨!這不是出家沙門的行為,更不是出家佛弟子的行為。」

  經文:聚落主白佛言:「奇哉!世尊!沙門釋子受畜金銀寶物者,非沙門法、非釋種子法,此真實說!世尊!作是說者,增長勝妙,我亦作是說:『沙門釋子不應自為受畜金銀寶物。』」

  釋文:長者聽後便說:「太奇妙了,世尊。接受並儲蓄金銀寶物並不是出家沙門的行為,更不是出家佛弟子的行為,這種說法才是真實的。世尊,這種見解,會增長正見及殊勝微妙的功德,所以我也是抱持沙門比丘不可接受並儲蓄金銀寶物這樣的看法。」

  經文:佛告聚落主:「若沙門釋子自為受畜金銀珍寶清淨者,五欲功德悉應清淨!」 摩尼珠髻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作禮而去。

  釋文:佛陀告訴聚落主: 「倘若沙門釋子接受並儲蓄金銀寶物是清淨行為的話,那麼所有的五欲(「五欲」在佛法中被稱作「地獄五條根」,指財產、名勝、食物、美色、睡眠這五種事物。此為世間人所追求,佛所嗬責,修行正是要舍去對「五欲」的追求)功德都應該是清淨的。摩尼珠髻長者聽到佛這樣的說法,心中非常的歡喜,頂禮佛足後便離去。

  經文:爾時,世尊知摩尼珠髻聚落主去已,告尊者阿難:「若諸比丘依止迦蘭陀竹園住者,悉呼令集於食堂。」 時,尊者阿難即受佛教,周遍宣令依止迦蘭陀竹園比丘集於食堂。比丘集已,往白世尊:「諸比丘已集食堂,惟世尊知時!」

  爾時,世尊往詣食堂,大眾前坐,坐已,告諸比丘:「今日有摩尼珠髻聚落主諒我所,作如是言:『先日國王集諸大臣,作如是論議:「沙門釋子自為受畜金銀寶物,為清淨不?」其中有言清淨者,有言不清淨者。今問世尊,言清淨者,為從佛聞?為自妄說?』……」如上廣說。「彼摩尼珠髻聚落主聞我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釋文:在摩尼珠髻長者離去後,世尊便叫阿難尊者去招集所有依止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精舍內的比丘僧團在食堂集會,阿難尊者便依佛的指示招集僧眾在食堂集合,等所有比丘到齊後,阿難尊者便去稟報世尊,世尊隨即前往食堂。

  到食堂後,世尊在諸位比丘面前坐下,對他們說:今天有一位摩尼珠髻聚落主來咱們這裏拜訪,說:『先前國王集合諸位大臣,議論說:釋伽牟尼的弟子私自接受金銀等寶物,這樣的行為是清淨的嗎?大家有說清淨的,有說不清淨的。今天我前來問問世尊,說接受金錢是清淨行為的這種話,是佛說的呢,還是編造的?……世尊便將剛才與摩尼珠髻長者討論手不捉金銀的經過告知大眾,並說「聽到我的話,他歡喜作禮而去。」

  經文: 「諸比丘!國王、大臣共集論議,彼摩尼珠髻聚落主於大眾前師子吼說:『沙門釋種子不應自為受畜金銀寶物。』諸比丘!汝等從今日,須木索木、須草索草、須車索車、須作人索作人,慎勿為己受取金銀種種寶物!」

  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釋文:佛陀告誡說:諸位比丘,國王、大臣等共同議論此事,這位摩尼珠髻聚落主大家面前發出獅子吼,說:釋伽牟尼的出家底子不應該擅自接受金錢等寶物。從今日起,如果你們需要的是木頭,就向在家人表明需要木頭;如果需要草,就應該表示需要的是草;如果需要的是車乘,就要表明需要的是車乘;若是需要人力服務,就應該表示需要的是人力服務。千萬不可接受金銀等種種不如法如律等寶物的供養!」

  佛陀說完後,比丘們都心生歡喜,決定依法奉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