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5日星期六

「參禪」的「參」字是參悟或窮究的意思,「禪」則是隱喻字,「禪」字的左邊是「示」字,右邊是「單」字,「示」字是啟發的意思,而「單」字則是一的同義字,「一」即是道,老子在《道德經》第三十九得一章有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因此「參禪」就是參悟或窮究道的真諦之意,與「悟道」兩個字的意思是一樣的。

    佛教禪宗有一種「參話頭」的修行方式,很多的修行人將「話頭」兩個字當成了「話題」在琢磨,因此找了一個話題一直在追根究底,事實上根本已經誤解了「話頭」這兩個字之真諦,什麼叫做「話頭」?「頭」是指在前面的意思,而「話」就是指言語,因此「話頭」兩字之真諦就是在言語之前的「無語境界」,這個意思就是指「道」,因此「參話頭」三個字的意思即是「參禪」或「悟道」。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六祖壇經》中有云:「諸佛妙理無有語言非關文字」,這「無有語言」的境界就是道的本質,跟「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的「心頭」一樣,在凡心未動心起念之前的天心境界即稱為「心頭」,「心頭」就是「自性佛」或「真佛」的意思,因此一言若出已是話尾,既然是話尾那就不是真理,不是真理就與真道無關了。

    而「坐禪」兩字也是隱喻字,有人誤以為坐在圃墊上閉目靜坐就稱為「坐禪」,事實上心念不起、一念不生名為「坐」,而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而所謂的「禪定」兩字亦是隱喻字,古德有云:「外離相稱為禪,內不亂稱為定」即是此意,我們的六識如果對外境著相,那麼內心即會紛擾不安,因此對外若離相,則心神即不會亂,當然本性若自淨則凡心便會自定。

本心是元神它是如如不動的,而凡心則是識神,它是隨外相與外境之誘惑而產生變化,故有「見異思遷」之俗話,因為凡心見境便會思境,受境誘惑內心不安即亂,因此若見諸境而心不亂者,才是「真定」也。

「禪」亦稱為靜慮或是靜思惟,「靜」者是指如如不動的真如狀態也,因為心若稍為一動又豈能稱為「靜」呢?而「慮」即是思惟或動心起念之意思,因此所謂「靜慮」或「靜思惟」的本意仍然是在指一念不起、諸緣息滅的本心或自性也,故禪也是一種自自然然的行為與大自然的運化其實並無不同或特別神秘之處,只是世人悟不出來而誤以為禪是一種很神秘或玄奧的東西罷了。

    禪宗祖師所說的「直指人心」,就是不要信眾心外求「法」,形中找「佛」罷了,天堂或地獄皆是指自心的變化,一念若執著則靈體即受折磨,那靈體不是在地獄中又是什麼呢?但是一念若是覺悟,則靈體便脫離罣礙而飛昇,那靈體不是在天堂又是什麼呢?

    所以真正的道場是在我們的「自心」而不是表相的佛堂或精舍,各宗教的經典教義內容對修行人有無幫助,其實完全是看這一位修行人有無悟性而定,若是悟性高則此人可藉有文字相的假經去找到無形無相之真經,但若是此人的悟性低,反而迷惑於假經那些表相的文字解釋,那麼那些經典對他而言不但沒有任何的助益,反而會導誤他走向偏差的錯誤方向,使他的靈體難以超脫獲得救贖,這正是「法縛」這兩個字的真諦啊!

    真經無法形之於文字來告訴世人道的真相,所以才藉用具有文字相的假經來啟發世人之靈性,因為道只能用心去「悟」才能悟的出來,用肉眼看是看不出來的,所以我們只有聽說過「悟道」而並沒有聽說過「看道」,禪亦是如此,禪要參透才能悟出禪機或禪意,所以才稱為「參禪」,並不能以爭辯的方式去瞭解禪,故我們也沒有聽說過有「爭禪」或「辯禪」這種名詞即是此意。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