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0日星期二

偽經《佛說三世因果經》的誤導

傳統宗教錯誤的因果報應「宿命觀」障礙了關懷的付出!

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說法時,佛法都是以口耳相傳方式,靠記憶背誦下來的。

印度當時根本就沒有紙,在古代早期是用獸骨、獸皮、竹簡記事的。

直到佛曆六四九年、西元一零五年、後漢和帝元興元年,由中國人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以後,世上才開始有了成書的雛形﹙目前考證造紙術可能比蔡倫發明提前了一百多年﹚。

佛曆一二九五年、公元七五一年以後,造紙術晚了六百多年以後才傳到印度的,據傳是唐玄宗天寶十年,高仙芝帶兵攻打中亞大食國,在撒馬爾罕兵敗,由被俘會造紙的唐朝兵士傳去造紙術,再輾轉傳到印度的;或者另說是唐文成公主嫁與土蕃王時傳入西藏,約經二十年後再由西藏引進尼泊爾,然後才從尼紙傳到印度。

因為唐初玄奘大師訪問印度回國,帶回唐朝的仍然是厚重的貝葉經典,尤其在《大唐西域記》尚未發現有使用紙抄錄佛經的記載。

佛陀當時一直是口授傳法的,那時文字記載就很不容易,何來有人能寫淫書給人看?讓人今世瞎了眼。

那麼「今生眼瞎為何因。前世多看淫書人 。」

是中國人錯誤的說法。

讓人以為今生眼盲的人都是前世犯了偷看淫書的罪。

經過考證阿育王時代還沒有佛像的雕刻塑造。

因為佛圓寂後,信徒們已無法向佛的真身頂禮,只好轉向佛的遺骨舍利塔頂禮膜拜。

所以,早期只是建造紅磚舍利塔供奉,是用來表徵佛的真身,佛塔後來就成為僧團的信仰中心;另外阿育王廣矗弘法石柱來宣揚教法,石柱也就成為信徒膜拜頂禮的圖騰。

那時候只建舍利塔而已,佛教傳入漢土的初期,只是眾僧房﹙一般民居﹚中間圍著一座佛塔﹙主要建物﹚,並採用非建築結構的某些文物雕繪品附加、擺飾於屋內,建築物沒有大不同於現今所知的中國式的建築。

所謂寺是漢朝以後中國佛教的特色,所以「福祿具足為何因。前世造寺建涼亭。」是錯誤的說法。

佛陀在世當時印度也還沒有綢緞,而誦經、唸佛的盛行,若有也是在佛涅槃七百多年以後才有的事。

想必是西域或中國的俗師、後人借托佛說,認為有勸世之用,(現在看來簡直是宗教的白色恐怖)由﹙尤﹚其文筆用辭不美,佛理不通,可知《佛說三世因果經》是後代的產品。

很多人不知道原始佛教不僅不崇拜偶像,並且反對偶像崇拜。

(idol,源自希臘文eidolon,指的是一件可以看得見的東西)

釋迦牟尼佛並未教導弟子向神靈祈禱求福,甚至也不向佛陀求助,原始佛教信徒都是照凡人般的佛陀的教示,能夠精進自助,並且助人解脫煩惱,不像印度教一直是祈禱的宗教。

佛滅度後初期約五百年間,印度的工匠不敢奢望去表現永遠滅盡﹙Pari-niravana﹚的佛陀的人間肉體像,因為永遠滅盡的佛陀的「法身」﹙dharmadhatujakaya﹚形體,人與天都是看不到的,於是就有不可表現佛陀最後身的禁忌。

佛陀本就不希望人們稱他為神,也不希望人們繪畫、雕刻偶像來膜拜他,佛陀遺訓要弟子們應該「以法為師 」,要遵循他的教法才能解脫。

所以後人不敢也不能雕刻佛陀聖像,只好以菩提﹙Bodhi-tree﹚、金剛座、法輪﹙dharmachakra﹚、三寶標誌(Trishulas)、佛足印、佛塔、弘法柱來代表佛陀真身。

因此珊奇佛塔興建的時期,被稱為「沒有佛像的佛教藝術」時期。

它可以一隻小象來暗示“入胎”;

一匹馬象徵“出家 ”;

傘蓋和寶座代表佛陀;

法輪代表“說 法” ;

塔代表“涅槃 ”,

完全採取象徵的手法。

有佛像的塑造是在佛陀圓寂五百多年,希臘裔佛教徒將希臘造像術帶到東方以後,才大量醞釀出來的。

希臘人本就具有諸神的神話與造像的意識,很容易就打破印度次大陸原本迴避塑造佛像來崇拜的禁忌。

於是古埃及的摩崖王像,希臘、羅馬的神像雕刻等巨像傳統,加上波斯藝術的裝飾圖形,被希臘裔佛教徒引入天竺地區。

因此在“大乘佛教 ”的發展地,從此開始有了佛教的偶像崇拜。

這種希臘化的羅馬藝術風格和造像術,便流行於中東與天竺等地區,而希臘形式的佛像和基督聖像的造型似乎也是如此產生的。

於周顯王42年﹙公元前 327年﹚,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橫掃希臘、羅馬、埃及,並入侵本屬波斯的犍陀羅

(Gandhara,今屬巴基斯坦Pakistan和辛得Sind),將西方的偶像崇拜文化帶入此區。

大約在希臘入侵印度犍陀羅﹙Gandhara﹚二、三百年以後,同時於摩突羅(秣菟羅Mathura、摩偷羅、馬圖拉、末土羅、摩突羅,今穆特拉)分別有了大量佛教與“耆那教”的造像運動,並使在家佛教徒開始視具體之「事物」重於抽象之「理論」,將本來主張「覺悟」的修行,忽然降為偶像崇拜,陷入與佛法相違的巨大矛盾與倒錯的危險中,這是特別可惜的!

後世人不重視佛理,卻針對土塑、木雕的佛像做出不可思議的幻想、祈求與膜拜。

而且現今全球僅有六億五千萬人信仰佛教,其他的信仰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等。

那麼歐美人士或沒機會信仰佛教的人,沒有佛像來膜拜,

不就無法享受這些福報了嗎?

所以「今生做官是何因。前世黃金裝佛身。」、「前世修來今世受。紫袍金帶佛前求。」、「黃金裝佛裝自己。衣蓋如來蓋自身。」、「相貌端莊為何因。前世鮮花供佛前。」、「夫妻長守為何因。前世幢幡供佛前。」、「今生眼明為何因。前世施油點佛燈。」、「今生駝背為何因。前世譏笑拜佛人。」,都是錯誤的說法。

相信不少人曾見過《達摩破相論》說:「繞塔行道者,塔是身心,當令覺慧巡繞身心,念念不停,名為繞塔。

過去諸聖皆行此道,得至涅槃。

今世人不會此理,不曾內行,唯執外求,將質礙身,繞世間塔,日夜走驟,徒自疲勞。」

可知繞塔是「像法佛教」,甚至是「末法佛教」的特色。

正因有如此等超然之見,達摩大師(Bodhi dharma﹚早就受到頑固的密宗與律宗法師的毒害多次。

但是,如今在台號稱傳臨濟禪法的大師們,卻漠視達摩祖師的勸告,真令人搖頭嘆息。

想不到在現代,《佛說三世因果經》卻成為平等悅納行動不便者的思想障礙,這種觀念本身更是一種無形而莫名的誤導。該偽造經卻以之鼓勵興建寺廟、供養佛像,來作為後世能享受福報的最佳藉口。

而且歐美人士或沒看過《三世因果經》的人,不就倒楣透頂,完全沒有福報了嗎?

所以「今生耳聾為何因。前世聞法不信真。」、「若人毀謗因果經。後世墮落失人身。」、「有人常帶因果經。凶災橫禍不臨身。」、「有人講說因果經。生生世世得聰明。」、「有人印送因果經。來世便得帝王身。」,都是錯誤的說法。

經搜尋目前網站上千條有關《佛說三世因果經》的資訊中,明白指出該經是偽經的甚少,大家都被前置的「阿難說」給唬騙了。

其中有《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講記提到:

「佛教本身就是文化。

能海上師說過,若沒有文字般若,什麼也沒有。

可是我們要把握住,經就是經,不能修改一個字。

昨天有人給我看了一本名稱有點奇怪的經,尤其是現在,有些不像經的經到處寄。

這個人巧妙地按照佛經的格式,佛經的語言,可是整個經裏沒有法義,只是講你唸了這本經有什麼好處,看不出這本經到底在講些什麼,所以我提醒你們不要亂七八糟的偽經都誦。

有本偽經,叫《佛說三世因果經》,唸了有罪過,佛法搞亂了,有亂法罪!

所以不要輕易聽信別人的話,幫助他去傳播。

誦一本偽經有功德嗎?」

本來所謂“佈施”非捨財物、非捨血肉、非捨外物。

乃是捐棄一切貪妄名色諸念,若此諸念不除,即是不能佈施。

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法供養者,於如來所說甚深經典,受持讀誦者是,餘諸供養不可等倫。

如今各方長老皆說佈施,其教法的弘傳只重於建築在深山裡冰冷的硬體,但是我們目前的社會卻非常需要般若智慧的指引,但都被忽視了。

甚至建在城鎮裡的佛寺,都吝於增設供行動不便者使用之設施,這是標榜屬於智慧宗教的表現嗎?

宗教隨著政治的需要,隨著信徒的渴望,一路來到二十一世紀,已經變得非常不同於古代的純真。

從上面的資料看來,古是今已非,或者複雜化了。

現今人人的腦袋裡雖然塞滿了資訊,卻喪失了理解力,平常疏於思索、判斷錯誤、行為混淆,讓不正確的思想擾亂社會。

我們好渴望了解什麼才是宗教的純真精神,好用來解救人性,尤其殘疾人士更渴望宗教的安慰,而不是靠華麗的建築物來滿足感官,自以為那樣才能夠貢獻出對宗教的虔誠。

佛陀在世時沒有要求蓋過寺院,耶穌也沒有建造過任何教堂。

幾十年來台灣蓋了太多豪華的寺廟,照理講人心應該會隨著宗教的發達而有所改善,很可惜的並非如此。

仁俊法師就指出今日的佛教是「福報狂,智慧荒」,整個教界鼓吹、追求福報,於是物質福報越來越大,心也都狂起來了,認為蓋更大的廟,就能顯示佛教的興旺,自己的成就也更偉大。

可是面對極速來臨的老人化社會,眾多生活或行動不便者,

口口聲聲喊慈悲為懷的人卻視若無睹。

要知道寺廟僅是一處供信徒膜拜﹙cult﹚的屋宇,信眾只是短暫性的膜拜團體﹙cults﹚而已,若佛法智慧無法深植人心,佛教最終會被信徒畏棄。

因為宗教信仰是人類社會最後的一個良知,如果不堅守道德規律,只追求富麗堂皇的殿堂,終究只是一種“假象”。

尤其我們可以確認佛教建築的興旺,並不代表佛法也是興旺的,因為「廟在,法不在」,因為那只是一種“假象 ”,應該適可而止,應予節制,趕快重視以上這些問題吧!

否則連這種錯誤的經典還繼續鼓吹,就可知道此人的佛學認知程度太低俗了。

本文的提出,顯然會對少數既得利益團體產生威脅,因為這些人將自己一生的名譽、地位和生命,全都押在這種「官方」版本上,而且因為長期吹噓此經,當然會做死不認錯的堅持。

尤其他們不曾思考佛法的真義與歷史,只要目前對團體有利,就會繼續堅持,無知且認識不清的信徒,當然鸚鵡學語般繼續盲目崇信,甚至頑強抵抗,這是可預期的。

但是,讀者們,如果你是真正的佛教徒,而且不是「師父教」的信徒,你應該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能清晰的思維,那麼請你響應拒絕並燒毀《佛說三世因果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