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4日星期日

佛陀入滅的原因

佛陀入滅的原因

佛教的術語非常多,含義復雜,不少詞彙即便是釋伽牟尼同時代的印度人也未必理解,因為它們不是日常生活用語,是釋伽牟尼領悟到的對宇宙和生靈獨到的看法。這與漢人讀老子的《道德經》類似,《道德經》雖是用漢語寫成,很多漢人卻讀不懂。

本文對佛教術語的解釋,是一家之言。

“滅”字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比如有“熄滅”、“消失”、“湮滅”等意,《爾雅·釋詁下》解釋為“絕也”,《說文解字》解釋為“盡也”。筆者認為,“絕”、“盡”、“消失”等,非常接近“入滅”,“入滅”是出色的漢語佛教詞彙。

“入滅”在非佛教徒眼裡,就是死亡。

“死亡”的含義在不同人的頭腦中千差萬別。在無神論者眼裡,死亡是生命的徹底終結,在有神論者眼裡,人死亡後可以到天堂、地獄,可以在六道裡輪迴,肉體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

在不同的佛教派系中,死亡的含義也有所不同,比如在漢傳佛教中,釋伽牟尼的死亡是一種示現,看似死亡而並非死亡,只是做出來的樣子,佛陀肉身雖滅,法身長存。

在釋伽牟尼自己的理論中(主要體現在阿含經裡),解脫者的死亡和普通人的死亡含義不同。普通人死亡後,會在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之間繼續流轉,生生死死,循環往復,無終無了,而生死之間所承載的主要是“苦”,在生死中流轉,就會永遠處於“苦”中,不得解脫,這是生命的常態。解脫者死亡後不再在生死之間流轉,徹底了斷生死,徹底從“苦”中解脫出來。

漢傳佛教有六道輪迴理論,講的是生命在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個環節生生死死,不斷流轉,前三個是“三善道”,後三個是“三惡道”,行善者入三善道,作惡者入三惡道。 “輪迴”並不是在六道中逐一流轉,進入哪一道是不確定的,這由生命的行為——業力決定。

在阿含經和南傳對應的四部經藏中,沒有“六道輪迴”這一詞彙。佛陀度化的對像只有兩類生命,就是人和天,三惡道聽不懂佛法,佛法無法讓他們受益,而“地獄”並非一種生命,只是人作惡後遭受惡報的處所而已,所以,在佛陀的理論中,普通的生命是四類,即天、人、畜生、鬼。在阿含經中,佛陀很多次說某人行善或學佛後死後轉為天,是善報的體現,“三惡道”也是佛陀的常用語。漢傳佛教把“阿修羅”視為六道中的一道,源自佛教部派的說法,很晚才出現在佛教理論中。

在釋伽牟尼的理論中,了斷生死,人即“解脫”,解脫也稱“涅槃”。

在阿含經中,每有佛弟子獲得解脫,總是使用固定的語句描述,如《雜阿含經》第一經: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大意是說,我已了斷生死,不再在生死之間流轉;我的行為已經清淨無染;作了應該作的一切;自己知道與後世不再有任何联系。這就是釋伽牟尼對“解脫”、“涅槃”的具體解釋。獲得解脫、涅槃的佛弟子,被釋伽牟尼稱為“阿羅漢”。 “阿羅漢”意譯為應供(應受供養)、殺賊(殺滅煩惱之賊)、無生(了斷生死流轉),漢傳佛教經常簡稱為“羅漢”。佛陀也是一位阿羅漢,佛陀的十大稱謂之一的“應供”,就是阿羅漢的意思。

對入滅後是什麼,會到哪裡,釋伽牟尼的回答是:無記。無記,就是沒有說法,或者不予回答。在阿含經中,釋伽牟尼多次使用“無記”回答提問,因為他認為此類問題的研究與解答無益於解脫,是無用的,有視其為純理論問題的意思。釋伽牟尼之道是解脫之道,他只宣說有助於解脫的言教,是實用主義者。

按筆者的理解,釋伽牟尼理論中的“入滅”,與無神論者眼中的“死亡”非常接近,就是什麼都沒有了。這一觀點,可能大多數佛弟子不會接受,如果入滅就是什麼都沒有了,與無神論者眼中的死亡沒有區別,那不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還用得著釋伽牟尼和其弟子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死了不就完了?情況並非如此,在釋伽牟尼的眼裡,普通的死亡不是什麼都沒有了,而是還要繼續在生生死死中不停流轉,只要得不到解脫,就永遠沒完結,而這正是釋伽牟尼眼里人最難捨棄的東西~苦的根源,所以死後什麼都沒有了就是解脫,解脫後的死亡不受後有,是徹底的了斷,極難做到。

無記給後世佛弟子留下了大疑問、大懸念。佛陀和阿羅漢們死後哪去了?是徹底消失了嗎?

部分佛教部派和大乘佛教認為,佛陀肉身雖滅,法身長存,佛可以倒駕慈航,乘願再來。藏傳佛教則認為,成就者能轉世再生,但在釋伽牟尼的理論中,只有未成就者才能再生,成就者絕不可能再生。中期大乘經則認為人生死流轉是因為有一個“阿賴耶識”,即第八識,它承載著生命在生死中不斷流轉。阿賴耶識可能存在,但在釋伽牟尼的理論中沒有它的任何踪跡,釋伽牟尼的理論不需要“阿賴耶識”的支撐。

釋伽牟尼入滅後一百年左右,佛弟子分裂成兩大派系,即上座部和大眾部,到公元元年左右,印度出現了二十多個佛弟子派系,一些派系創造了大量“論”和新名詞,並對無助於解脫的純理論問題興趣大發,逐漸偏離釋伽牟尼實用的解脫之道,沉迷於純理論性研究,淪為經院哲學。公元元年後出現的“大乘”系,則完全駛離釋伽牟尼的解脫之道,走上了虛無的成佛之道,而且也是經院哲學盛行,建立系統的空性、般若、佛性、如來藏理論就是其表現。

有人稱釋伽牟尼的死亡為涅槃,可能是對涅槃的錯誤理解。在釋伽牟尼的理論中,他自己連同獲得解脫的他的所有弟子,都是在生前獲得的解脫,解脫後大多會住世一段或長或短的時間,釋伽牟尼就在解脫後住世四十五年。所以,“涅槃”與“入滅”應該不是一個意思。

南傳上座部《長部》第十六經《大般涅槃經》和漢譯《長阿含經》第二經《遊行經》是同經異譯,都對釋伽牟尼的入滅有詳細記載,且相似度很高。在漢譯佛經中,還有西晉白法祖譯《佛般泥洹經》、失譯之《般泥洹經》、法顯譯《大般涅槃經》三部經,也是《遊行經》的異譯。這五部經,是本文的主要依據。

大乘佛教也有《大般涅槃經》,如曇無讖譯四十卷《大般涅槃經》,但與上述五經相同的內容甚少。在漢語大藏經中,“涅槃經”即大乘涅槃類的佛經很多,內容都與上述五經大相徑庭。筆者認為,所有大乘經都是佛陀入滅五百年後的人假託佛口偽造的(見拙作《佛教的嬗變》),因此,都不是本文的依據。

基於下列六點,筆者認為這五部經的主要內容,特別是佛陀入滅的經過,是比較可靠的史實:

第一,現存六部廣律均有“第一結集”的記載,而且均有第一結集就有《長阿含經》(南傳《長部》)的記載。

這六部廣律有印度佛教兩大派系上座部和大眾部的廣律,這兩個部派分立於公元前四世紀左右,至今已有兩千餘年,但它們分別奉持的廣律的第一結集內容差異很小,說明它們是同源的,源於第一結集,可靠性很高。

這六部廣律有南傳系的《律藏》,有北傳系的《四分律》、《十誦律》,有來自中印度的《摩訶僧祗律》和根本說一切有部律(由多個部分組成),還有來自斯里蘭卡的《五分律》。

南傳佛教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一帶,大約從公元前三世紀左右從印度本土傳入,而北傳佛教來自西北印度,自公元前三世紀左右從印度本土傳入。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在兩千多年中的相互影響很小,漢傳佛教典籍中只有一部來自南傳佛教的律藏註釋書《善見毘婆沙律》,而現存南傳佛教典籍中,北傳佛教大乘三藏的所有內容都不見踪影。在獨立傳承兩千多年的南傳廣律和北傳廣律中,第一結集的內容相似度甚高,說明它們是同源的,源於第一結集。

南傳上座部《律藏》是現行的,《十誦律》由鳩摩羅什翻譯,是五世紀時說一切有部的律藏,《四分律》由佛陀耶舍、竺佛念翻譯,是五世紀時法藏部的律藏,《五分律》由法顯自斯里蘭卡帶回,是五世紀時化地部的律藏,《摩訶僧祗律》由法顯在中印度從口語記錄下來,是五世紀時中印度大眾部的律藏,根本說一切有部律由義淨從中印度帶回,是七世紀時中印度根本說一切有部的律藏。這六部廣律來自不同部派、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但在第一結集方面相似性很高,說明現存所有廣律都是同源的,源於第一結集。

第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從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流出的犍陀羅語佛教典籍,很多內容與南傳上座部今天的佛教典籍高度一致,連許多細節都一致,其中的阿含經和波羅提木叉的內容與今天南傳上座部和北傳阿含經和波羅提木叉相似性也很高,說明今天的南傳佛教典籍和漢譯阿含經有效傳承了佛陀的真經。從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流出的犍陀羅語佛教典籍,是研究佛教史的直接證據,通過它們,可以解開許多佛教史的謎團,比如大乘經的產生、今天佛教典籍的可靠度等,非常難得。

第三,南傳《大般涅槃經》和四部漢語同經異譯的多數內容高度一致,尤其是與佛陀入滅有關的經文。與廣律的情況一樣,它們也是在南北兩個聯繫很少的佛教支系中分別獨立傳承兩千多年,說明它們也是同源的,源於第一結集,可靠度很高。

第四,我們看到的南傳《大般涅槃經》是由巴利語翻譯成漢語的,而四部漢語異譯中的《四分律》和《十誦律》很可能都是由摩揭陀語翻譯成犍陀羅語再翻譯成漢語的,法顯和義淨自中印度帶回的,應該是摩揭陀語(巴利語)或梵語的。經過如此復雜的翻譯過程,五部涅槃經相似度仍然很高,說明佛教徒傳承佛教聖典是相當準確的。

第五,古代翻譯阿含經時經常使用略譯手法,故阿含經的經文與使用傳承性口語的源典比,是相當簡練的,而且漢譯阿含經是半文言文半口語的,比單純的口語也簡練。比較而言,南傳的巴利文是傳承性口語的,重複的內容很多,現代漢譯的巴利佛典雖也有略譯,但遠較漢譯阿含經的略譯少。如果我們能把佛陀耶舍口誦的犍陀羅語《長阿含經》完整記錄下來,與巴利語的《大般涅槃經》的相似度會更高。

第六,四部漢譯的涅槃經,最晚翻譯的可能是《遊行經》,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年,與今天的南傳《大般涅槃經》仍然高度相似,這既說明《遊行經》翻譯的相當準確,也說明今天的南傳《大般涅槃經》很好地保持了該經的原文。

南傳巴利語《大般涅槃經》有多次漢譯,筆者讀過的有莊春江譯、巴宙譯、元亨寺版、蕭式球譯,內容差異很小,只是在語言選擇上有所區別而已,北京大學譯本筆者沒有讀過,在互聯網上沒有查到,可能只有紙質版的,謝力譯本在互聯網上也沒有查到。筆者讀過南傳《大般涅槃經》全部同經漢譯,發現它們的翻譯底本各不相同,但具有明顯的同源性。其中漢譯《佛般泥洹經》和《般泥洹經》的底本非常接近,因為它們的漢語譯文無論是結構、文字量還是漢語詞句的選擇都十分接近。

關於南傳《大般涅槃經》的譯文,如有興趣可以訪問《長部16經 大般涅槃經 多譯本對讀 》,裡面有巴利源典、三部南傳漢譯、兩部英譯。網址:http://myweb.ncku.edu.tw/~lsn46/tipitaka/sutta/diigha/dn16/contrast-reading-dn16/

下面,我們將這五部涅槃經中與佛陀入滅有關的經文摘錄如下,其中南傳《大般涅槃經》採用的是元亨寺版。每段經文並非連續的,多數中間有省略。

第一段:劇痛瀕死

南傳《大般涅槃經》:世尊於此入雨安居時,忽患激痛之痢病,幾乎近於絕命。時,世尊注心正念、正知,忍受而無訴苦之言。

爾時,世尊如是思惟:“若我不告弟子,不教示諸比丘而入滅者,與我不相應。我今依堅強之精進,忍耐此病,以留住彼壽命。”

爾時,世尊依堅強精進,忍耐此病,以留彼壽命,於是,世尊病癒。二四

爾時,世尊之疾完全痊癒,痊癒已則由住室出,坐於蔭涼處所設之座。

《遊行經》:於後夏安居中,佛身疾生,舉體皆痛,佛自念言:“我今疾生,舉身痛甚,而諸弟子悉皆不在。若取涅槃,則非我宜,今當精勤自力以留壽命。”爾時,世尊於靜室出,坐清涼處。

《佛般泥洹經》:佛與阿難俱。至竹芳聚。身皆大痛。欲般泥洹。佛自念。諸比丘皆去。我獨般泥洹。不事無教戒。

《般泥洹經》:佛獨與阿難俱。到衛沙聚。是時佛身疾。舉軀皆痛。佛念痛甚。而弟子皆不在。當須眾來。乃取泥洹。

法顯譯《大般涅槃經》:缺。

上述經文顯示,佛陀在其生命中最後一次雨安居時得了重病,全身劇痛,但被佛陀控制住了。其中南傳《大般涅槃經》、《遊行經》、《佛般泥洹經》、《般泥洹經》內容相差無幾,但法顯譯《大般涅槃經》沒有這一內容。

這次雨安居雖然得了一場重病,瀕臨死亡,但佛陀並未提到將涅槃的事。

這一時間距其入滅約半年,主要依據是:第一,此次病後,他又走了一些地方;第二,從佛陀入滅到下一個雨安居(第一結集)大約半年。

第二段:舊車譬喻

南傳《大般涅槃經》:我已老、衰耄矣!我之旅路將盡、年壽將滿,年齡已八十矣。阿難!猶如舊車輛之整修,尚依革紐相助,勉強而行。

《遊行經》:吾已老矣,年且八十。譬如故車,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

《佛般泥洹經》:今佛年已尊。且八十。如故車無堅強。我身體如此無堅強。

《般泥洹經》:我亦已老。年且八十。形如故車。無牢無強。吾本說。生死有時。無生不終極。

法顯譯《大般涅槃經》:缺。

佛陀病癒後,對弟子說:自己已經八十歲了,年老體衰,就像老舊的車一樣,勉強存世。

這段話佛陀表明的觀點是人有生就有死,佛陀自己也不例外。此類的話,佛陀在其他場合也說過。這與無神論的觀點相似,但與後文似有矛盾。

法顯譯《大般涅槃經》缺少這一內容,其餘四部非常接近。

第三段:可住世一劫

南傳《大般涅槃經》:若有人修習、多修習四神足,修到充分,積聚至極頂,則如車、如家屋之基礎確實可用,若欲省得壽量留住一劫或一劫以上。然,如來修習四神足已達極頂,如車、如家屋之基礎確實可用。阿難!若欲者,如來之壽量可留住一劫或一劫以上。 ”

尊者阿難對世尊所明細顯示,未能洞察了解,故未曾對世尊懇請:“世尊!願世尊住壽一劫,善逝住壽一劫,為人天之利益、幸福及慈愍此世間。”因其心為魔所覆蔽。

《遊行經》:佛告阿難:“諸有修四神足,多修習行,常念不忘,在意所欲,可得不死一劫有餘。阿難,佛四神足已多修行,專念不忘,在意所欲,如來可止一劫有餘,為世除冥,多所饒益,天人獲安。”

爾時,阿難默然不對;如是再三,又亦默然。是時,阿難為魔所蔽,懞懞不悟,佛三現相而不知請。

《佛般泥洹經》:如是四法。名四神足。慾不死一劫可得。魔時入阿難腹中。佛復告阿難。如是尚可。阿難復言。佛何以不般泥洹。時足可般泥洹。佛復言。閻浮利大樂。其有知是四神足者。當可在天地間一劫有餘。佛告阿難。如是者再三。阿難不應。

《般泥洹經》:知四神足。是為拔苦。多修習行。當念不忘。在意所欲。可得不死。一劫不啻。如是阿難。佛四神足。已多習行。專念不忘。在意所欲。如來可止一劫有餘。佛重說是至再三。時阿難意沒在邊想。為魔所蔽。曚曚不悟。默而不對。

法顯譯《大般涅槃經》:阿難,四神足人,尚能住壽滿於一劫若減一劫;如來今者有大神力,豈當不能住壽一劫若減一劫? ”

爾時,世尊既開如是可請之門以語阿難,阿難默然而不覺知。世尊乃至殷勤三說,阿難茫然,猶不解悟,不請如來住壽一劫若減一劫,利益世間諸天人民。所以者何?其為魔王所迷惑故。

佛陀三次提醒阿難,有四神足的人可以住世一劫,佛陀有四神足,可以住世一劫,但阿難為魔所困,沒有聽到,沒有請求佛陀住世一劫。

這個說法明白地在講,佛可以讓自己不入滅(一劫),但給筆者的感覺有些不太對勁。佛陀是否住世一劫,阿難的挽留當然不是必要條件,為了天、人的利益,佛陀自然應當住世一劫,因為阿難沒有挽留,佛陀就舍壽,這有點說不通,而且這樣的說法與前面的舊車譬喻也有矛盾。如果可以住壽一劫,八十歲當然談不上老,因為佛教的一劫可能是幾十億年。筆者讀過的阿含經,絕大多數內容看不到矛盾之處,但在這部經中卻發現諸多矛盾點,當然,這只是筆者自己的感覺而已。

五部佛經的內容高度一致,其中《遊行經》與《般泥洹經》的一些話一字不差,可能一部的翻譯參照了另一部的譯文。

第四段:舍壽

南傳《大般涅槃經》:“惡魔!汝且安心,如來之般涅槃應已不遠。此後三月,如來將般涅槃。”

《遊行經》:“波旬,佛自知時,不久住也。是後三月,於本生處拘尸那竭娑羅園雙樹間,當取滅度。”

時,魔即念:“佛不虛言,今必滅度。”歡喜踴躍,忽然不現。

《佛般泥洹經》:佛言咄弊魔。未可般泥洹。須我四輩弟子黠慧得道。須我天上諸天世間人民逮及鬼神智慧得道。須我經法遍布天下。未可般泥洹。魔知佛當般泥洹。歡喜而去。

《般泥洹經》:佛言汝默。如來不久。是後三月當取泥洹。魔心乃悅。歡喜而去。

法顯譯《大般涅槃經》:善哉!我於往昔在尼連禪河側,已自許汝,以四部眾未具足故所以至今。今已具足,卻後三月,當般涅槃。於時魔王如是三請,如來即便答言:“善哉!我於往昔在尼連禪河側,已自許汝,以四部眾未具足故所以至今。今已具足,卻後三月,當般涅槃。”

是時魔王,聞佛此語,歡喜踴躍,還歸天宮。

“舍壽”從字面上理解,就是捨棄壽命,不再活了,但佛陀的捨壽並不這麼簡單。佛陀舍壽是在其入滅前三個月,也就是說,佛陀決定舍壽後,還要再活三個月。

從上述經文看,佛陀能夠精準地決定自己的入滅時間,從無神論者角度看,這是無稽之談,但在佛弟子眼中卻是很簡單的事,因為預知生死的佛弟子很多,更不用說佛陀了。

這裡有幾個疑問:一是佛陀說三個月後將涅槃,是預言還是決定?如果是預言,不能說明佛陀能控制入滅的時間,如果是決定,佛陀為什麼要選擇三個月而不是三年?三個月似乎有過於匆忙的感覺,而且後文會提到,佛陀是在吃了鐵匠純陀提供的食物的當天入滅,在吃了純陀的食物後,佛陀劇痛瀕死,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能控制自己的生命進程嗎?二是如果佛陀可以自由控制入滅的時間,佛陀為什麼要說舊車譬喻?三是按這段經文的意思,“涅槃”與“入滅”是同義詞,只有捨棄肉身才叫涅槃、解脫,那佛陀菩提樹下成道該叫什麼?還未解脫?如果未解脫,那成道時佛陀自我描述“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又如何解釋?四是如果魔波旬不催促,佛陀會入滅嗎?會三個月後入滅嗎?為什麼魔波旬一催促,佛就說三個月後入滅?魔波旬的催促是佛陀舍壽的必要條件嗎?如果是,佛陀的入滅就是由波旬控制的,如果不是,佛陀又為什麼會在意波旬的催促?

與其他段落比,五部經的上述內容差異較大,《佛般泥洹經》在波旬離開前並未交代三個月後入滅的事情,似有遺漏。

第五段:地震

南傳《大般涅槃經》:爾時,世尊於遮波羅廟正念正知而捨壽行。而世尊舍壽行時,有大地震,甚令[人]恐怖、身毛豎立及天雷響烈。世尊知是見已,而說此憂陀那曰:

生之量無量

牟尼舍有行

心喜正念住

如斷鎧已生一一

爾時,尊者阿難如是思惟:“此是不可思議哉!此是未曾有哉!此是大地震,此甚令[人]恐怖、身毛豎立之大地震及天雷響烈。此大地震之出現是何因何緣耶?”一二

……

阿難!此為大地震出現之八因、緣。

《遊行經》:當此之時,地大震動,舉國人民莫不驚怖,衣毛為堅。佛放大光,徹照無窮,幽冥之處,莫不蒙明,各得相見。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有無二行中,吾今舍有為,

內專三昧定,如鳥出於卵。 ”

……

如來於無餘涅槃界般涅槃時,地大震動,是為八也。以是八因緣,令地大動。

《佛般泥洹經》:佛坐自思惟。亦可放棄壽命。意欲放棄壽命。時天地大動。諸鬼神皆驚。

……

今佛卻後三月當般泥洹。天地為當複大動。是為八動。

《般泥洹經》:佛即正坐。定意自思。於三味中。不住性命。棄餘壽行。當此之時。地為大動。空中清淨。佛之光明。徹照無窮。諸天神來側滿虛空。

佛從定覺。自說偈曰:

無量眾德行 有為吾今舍;

近遠應度者 已度應度者

賢者阿難。心驚毛豎。疾行詣佛。稽首畢一面住。白佛言。甚哉世尊。地動乃爾。是何因緣。

……

如佛眾祐。臨當棄身般泥洹時。明無不照。天神參至則地普動。是為八也。

法顯譯《大般涅槃經》:爾時,世尊即便捨壽,而以神力住命三月。是時大地十八相動,天鼓自鳴爾時,世尊即便捨壽,而以神力住命三月。是時大地十八相動,天鼓自鳴,以佛力故,空中唱言:“如來不久當般涅槃。”諸天人眾忽聞此聲,心大悲惱,遍體血現。

是時,世尊即於彼處,而說偈言:

“一切諸眾生, 皆隨有生死,

我今亦生死, 而不隨於有,

一切造作行, 我今欲棄捨。 ”

……

如來般涅槃時,故大地動。阿難,當知地動因緣,有此八事。

佛陀舍壽,感天動地,五部經都說,有八種情況地會大動,佛陀舍壽是其中之一。 《遊行經》還說佛放大光。

在大乘經中,地大震動、佛放大光明是常態,一些大乘經裡,佛陀每有一個舉動地都會大動,佛都會放大光明。

五部佛經的文字量不同,但內容一致。

第六段:再說有生就有死

南傳《大般涅槃經》:阿難!任何一法皆不可得,彼生、存在、造作者皆是破壞之法,而不破壞者實無是處。

《遊行經》:汝等且止,勿懷憂悲。天地人物,無生不終。

《佛般泥洹經》:佛告諸比丘。天下無常堅固人。愛樂生死。不求度世道者。皆為痴。父母皆當別離。有憂哭之念。人轉相恩愛貪慕悲哀。天下無生不死者。

《般泥洹經》:佛告諸比丘。世間無常。無有牢固。皆當離散。

法顯譯《大般涅槃經》:“阿難,汝今勿生憂悲,有為之法皆悉如是,一切合會無不別離。”

佛陀舍壽後,阿難等佛弟子悲痛不已,佛陀安慰他們,說出上面的話,再次強調無生不死。

五部佛經的相關內容有較明顯的差異,但同源性顯而易見。

第七段:接受最後的供養

南傳《大般涅槃經》:鐵匠子準陀聞:“世尊確實到達波婆城,住我庵羅林。”時,鐵匠子準陀詣世尊之處。詣已,敬禮世尊,卻坐一面。世尊向坐於一面之鐵匠子準陀宣說教誡、教示之法要,令之歡喜,如是白世尊言:

“世尊!世尊明日清晨與大比丘眾俱,受納我家之供養食。”世尊默然允許。

《遊行經》:時,有工師子,名曰周那,聞佛從彼末羅來至此城,即自嚴服,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時,佛漸為周那說法正化,示教利喜。週那聞佛說法,信心歡喜,即請世尊明日舍食。時,佛默然受請。

《佛般泥洹經》:淳獨留須臾起持。繞佛三匝卻叉手住白佛。明日寧可與諸比丘僧俱於舍飯食。佛默然不應。

《般泥洹經》:有華氏子淳。獨留起整衣服。長跪白佛。欲設微食。願與聖眾。俱屈威神。佛以慈哀默而可之。

法顯譯《大般涅槃經》:爾時,世尊既至彼城。彼城之中,有工巧子,名曰淳陀。其人有園,極為閑靜。如來即便與諸比丘,前後圍繞,往住彼園。

……

爾時,世尊即為淳陀說種種法,淳陀聞已,憂悲小歇,便從座起,整身威儀,偏袒右肩,頂禮佛足白言:“世尊,唯願明日受我薄供。”世尊即便默然許之。

在阿含經中,佛陀經常接受在家信徒請食,每次佛陀總是默不作聲,即默許。

決定接受純陀供養時,佛陀是否知道這是他此生的最後一餐?如果知道,他為什麼還要接受別請?不吃純陀的食物佛陀會不會入滅呢?

這段經文雖可看出同源性,但差異較大。

第八段:最後一餐

南傳《大般涅槃經》:爾時,世尊於清晨著下衣,持缽、衣,與比丘眾俱,往鐵匠子準陀之住居。至已,坐於所設之座席,坐已,世尊告鐵匠子曰:

“汝所備辦之栴檀樹菌茸供奉與我,備辦其他之嚼食、噉食,供奉與諸比丘!”

鐵匠子準陀應諾世尊:“唯然,世尊。”則從所備辦之栴檀樹菌茸,供奉世尊,其他之嚼食、噉食供奉諸比丘。一九

爾時世尊言鐵匠子準陀曰:“準陀所剩餘之菌茸,應埋藏於洞穴。準陀!我於天界、魔界、梵天界,或沙門、婆羅門及天、人之間。除如來之外,不見有人食此茸物能消化者。”

鐵匠子準陀應諾世尊:“唯然,世尊。”則從剩餘之栴檀樹菌茸,埋藏洞穴。

《遊行經》:爾時,世尊法服持缽,大眾圍繞,往詣其舍,就座而坐。是時,週那尋設飲食,供佛及僧,別煮栴檀樹耳,世所奇珍,獨奉世尊。

佛告週那:“勿以此耳與諸比丘。”週那受教,不敢輒與。

《佛般泥洹經》:佛起持缽。與諸比丘俱。至淳家飯。

《般泥洹經》:佛與弟子。俱到其舍。就高座於眾前坐。淳手自斟酌。奉缽致漿。

法顯譯《大般涅槃經》:於是,如來與諸比丘,前後圍繞,往詣其舍,次第就坐。是時,淳陀見佛坐已,即便行水,手自斟酌,下諸精饌。世尊及僧食竟洗缽,還歸本坐,淳陀亦坐。

爾時,世尊告淳陀言:“汝今已作希有之福,最後供飯佛、比丘僧,如此果報無有窮盡。一切眾生所種諸福,無有能得等於汝者,宜應自生欣慶之心。我今最後受汝請訖,更不復受他餘供飯。”

南傳《大般涅槃經》和《遊行經》都提到佛陀最後一餐食物的名稱,其他三部均未提到。在南傳上座部,這種食物是一種肉類,《遊行經》則譯為旃檀樹耳,似乎是旃檀樹上長的菌類。

第九段:再患重病

南傳《大般涅槃經》:爾時,世尊食鐵匠子準陀之供食時,患重症之[痢]疾,痢血痛極,幾近於死。其時,世尊攝正念、正智,忍耐而令苦痛消除。

《遊行經》:爾時,週那取一小座於佛前坐。佛漸為說法,示教利喜已,大眾圍繞,侍從而還;中路止一樹下,告阿難言:“吾患背痛,汝可敷座。”

《佛般泥洹經》:佛去淳家。呼阿難。去至鳩夷那竭國。阿難言諾。即與比丘僧。從華氏國。至鳩夷那竭國。佛道得病。下道止坐。

《般泥洹經》:彼時佛請賢者阿難。俱之拘夷邑。已樂波旬歷城中。度行半道所。佛疾生身背痛。止樹下坐。

法顯譯《大般涅槃經》: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即語阿難:“我今身痛,欲疾往彼鳩尸那城。”

爾時,阿難與諸比丘並及淳陀,聞佛此語,生大苦痛,號泣流連,不能自勝。於是,世尊即從座起,與諸比丘前後圍繞,趣向彼城。

爾時,淳陀亦與眷屬隨從如來,世尊中路止一樹下,語阿難言:“我於今者,極患腹痛。”即將阿難去樹不遠,而便下血,既還樹下,而敕阿難:“汝可取我僧伽梨衣,四疊敷地,我欲坐息,不堪复前。”

南傳《大般涅槃經》說,佛陀得了重度痢疾,便血,有馬上要死的感覺。法顯譯《大般涅槃經》的內容與此相似,是“極患腹痛”、“而便下血”,但其他三部差異較大,為“背痛”、“得病”,沒有嚴重程度的描述。

五部佛經中的相關內容差異較大,但共同反映出佛陀是吃了純陀的食物後得的病。

第十段:催促喝水

南傳《大般涅槃經》:世尊告尊者阿難曰:“然,阿難!我甚渴,阿難!我想飲水,汝去取水與我!”

如是言時,尊者阿難如是白世尊曰:

“世尊!今有五百車乘渡河,水被車輪所攪,流水既成混濁。世尊!彼腳俱多河離此不遠,其水清涼澄潔,得水甚易,令人喜悅。世尊既可飲水,亦可涼冷四肢。”二三

世尊再度告阿難曰:“阿難!我甚渴,阿難!我想飲水,汝去取與我!”

尊者阿難再度如是白世尊曰:

“世尊!今有五百車乘渡河,水被車輪所攪,流水既混濁。世尊!彼腳俱多河離此不遠,其水清涼澄潔,得水甚易,令人喜悅。世尊既可飲水,亦可涼冷四肢。”二四

世尊三度告尊者阿難曰:“阿難!我甚渴,阿難!我想飲水,汝去取水與我。”

尊者阿難應諾世尊:“唯然,世尊。”則持缽往彼河,彼河水少被車輪所攪,水流混濁。尊者阿難去時,水流澄清不混濁。二五

時,尊者阿難如是思惟:“實然!如來之大威神力,真不可思議!真是稀有。此河水少,實為車輪所攪,水流混濁,我去時,水流轉為澄清不混濁。”則取於缽,詣世尊處。詣已,如是白世尊曰:

“世尊!實是如來大威神力!世尊!實不可思議,實是稀有哉。世尊!今彼河水少,被車乘所攪,水流混濁,我去時,水流轉為澄清不混濁。世尊請飲水,善逝請飲水。”

爾時,世尊則飲水。

《遊行經》:佛命阿難:“吾渴欲飲,汝取水來。”

阿難白言:“向有五百乘車於上流渡,水濁未清,可以洗足,不中飲也。”

如是三敕:“阿難,汝取水來!”

《佛般泥洹經》:呼阿難。阿難言諾。佛言。近是間有溪水。名鳩對。持缽往取水滿缽來。我欲飲澡面。阿難即往。到溪水邊。時有五百乘車。上流厲度水大濁。阿難即取濁水。持來白佛。溪上流有五百乘車。過水大濁。但可澡面澡足不可飲。

《般泥洹經》:飭賢者阿難。持缽到拘遺河取水。則受教行。是時五百乘車。厲渡上流。水濁未清。阿難行取水。還往白佛言。向群車過水濁未清。適可澡洗。

法顯譯《大般涅槃經》:阿難受敕,世尊即便坐息樹下,又告阿難:“我今患渴,汝可往至迦屈嗟河,取淨水來。”

阿難答言:“向有商人,五百乘車,從河而過,其水必濁,恐不堪飲。”

如是再三敕於阿難。

佛陀得病後頻頻向阿難要水喝,即便五百輛車將河水攪渾,還是一再催促,與痢疾後脫水的症狀相符。

五部佛經的相關內容高度一致。

第十一段:行將入滅

南傳《大般涅槃經》:爾時,世尊言阿難曰:“然,阿難!我等往赴拘夷那竭。”

尊者阿難應諾世尊:“唯然,世尊。”

我聞於如是

食準陀供食

賢者患重疾

激痛幾瀕死

因進旃檀茸

尊師起重症

世尊痢瀉後

我往拘那竭

《遊行經》:佛告阿難:“向者周那無悔恨意耶?設有此意,為由何生?”

阿難白佛言:“週那設供,無有福利。所以者何?如來最後於其舍食便取涅槃。”

佛告阿難:“勿作是言!勿作是言!今者周那為獲大利,

《佛般泥洹經》:至醯連溪水邊。佛解衣。自取水灌浴。佛告阿難。朝華氏子淳家飯我。今日夜半。當般泥洹。若告淳言。佛從若飯已。夜半當般泥洹。

《般泥洹經》:至熙連河。佛到河邊。著衣入水。兩手舉衣。自澡浴身已。乃渡河於彼岸住。整衣服告阿難。朝從弟子淳飯。夜當滅度。汝解淳意。佛從汝飯。即夜滅度。

法顯譯《大般涅槃經》:爾時,世尊與比丘眾到迦屈蹉河。世尊即便入河洗浴,洗浴訖已,共比丘僧坐於河側。

爾時,淳陀心自咎責:“世尊因受我之供飯,而患腹痛,欲般涅槃。”

爾時,世尊知淳陀心,告阿難言:“汝今當知,一切眾生勿自責言,如來因受我之供飯,致使身患而般涅槃。所以者何?如來出世,有二種人,獲福最上:一者、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而來奉施;二者、如來臨欲般涅槃時,最後供飯。此二人福正等無異,所獲果報不可稱計。如此二施難可值遇,如優曇缽華時時乃有。”

可以確定佛陀入滅的直接原因是吃了純陀提供食物後所得的疾病。雖然經文中沒有直接這樣說,但是可以確定佛陀是吃過純陀食物的當天夜裡入滅的。

第十二段:吉祥臥

南傳《大般涅槃經》:[世尊告]尊者準陀曰:

“準陀!汝從我上衣疊為四重而敷之。準陀!我甚疲倦,我欲臥下。”

尊者準陀應諾世尊:“唯然,世尊。”則從[世尊之]上衣疊為四重而敷之。

爾時,世尊偃右脅而為師子臥,足與拼疊。正念正知,攝心入於靜慮……

《遊行經》:爾時,世尊入拘屍城,向本生處末羅雙樹間,告阿難曰:“汝為如來於雙樹間敷置床座,使頭北首,面向西方。所以然者?吾法流布,當久住北方。”

《佛般泥洹經》:佛告阿難。施床使北首。我背大痛欲臥。阿難即施床著枕。佛偃右脅臥。屈膝累腳。臥思無為之道。

《般泥洹經》:彼時佛飭賢者阿難。汝於蘇連雙樹間。施蠅床令北首。我夜半當滅度。

法顯譯《大般涅槃經》:於是,如來與諸比丘前後圍繞,而便進路渡熙連河,住鳩尸那城力士生地娑羅林外,語阿難言:“汝可往至娑羅林中,見有雙樹,孤在一處,灑掃其下,使令清淨,安處繩床,令頭北首。我今身體極苦疲極。”

佛陀頭衝北面朝西躺下,側臥、屈膝、雙腳疊加,一手在頭下,一手在臀側,這一姿勢被後世稱為“獅子臥”、“吉祥臥”。

顯然,佛陀的病很重,極度痛苦、疲憊。

在這段經文中,南傳《大般涅槃經》總服侍佛陀的是準陀,元亨寺版和莊春江版都是如此,而漢譯的則全部是阿難,筆者感覺是南傳傳承失誤了,因為雖然也不能完全排除是準陀的可能,畢竟佛陀剛剛接受了準陀的請食,但是,所有的涅槃經都交代,最後一年多服侍佛陀的隨身侍者是阿難,這個活理當由阿難完成。

第十三段:最後的叮嚀

南傳《大般涅槃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今,我告汝等:‘諸行皆是壞滅之法,應自精進不放逸。’”

此是如來最後之遺教。

《遊行經》:“是故,比丘,無為放逸。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覺;無量眾善,亦由不放逸得。一切萬物無常存者。此是如來末後所說。”

《佛般泥洹經》:吾正於今當般泥洹。爾曹於經有疑結者。及佛在時。當決所疑。今不釋結。後莫轉爭曼。我在時急質所疑。阿難時在佛後。稽首白佛。自佛教化。諸比丘僧無疑結者。弟子自說。吾等無疑天中天。佛告比丘。夜已且半。勿複有聲。

《般泥洹經》:佛語阿難。其已願樂如來正化。於佛法眾苦習盡道。無所疑者。當棄貪欲慢悷之心。遵承佛教。以精進受。默惟道行。是為最後佛之遺令。

法顯譯《大般涅槃經》:爾時,如來說此偈已,告諸比丘:“汝等當知,一切諸行皆悉無常。我今雖是金剛之體,亦復不免無常所遷。生死之中極為可畏,汝等宜應勤行精進,速求離此生死火坑,此則是我最後教也。我般涅槃,其時已至。”

除了《佛般泥洹經》,其他四部經佛陀最後語都是叮囑弟子精勤不放逸。

第十四段:入滅

南傳《大般涅槃經》:世尊由滅想定起而入非想非非想定;由非想非非想定起而入無所有定:由無所有定起而入識處定;由識處定起而入空處定;由空處定起而入第四禪;由第四禪起而入第三禪;由第三禪起而入第二禪;由第二禪起而入初禪;由初禪起而入第二禪:由第二禪起而入第三禪;由第三禪起而入第四禪;由第四禪起後,世尊直入於涅槃。

《遊行經》:於時,世尊從滅想定起,入有想無想定;從有想無想定起,入不用定;從不用定起,入識處定;從識處定起,入空處定;從空處定起,入第四禪;從第四禪起,入第三禪;從三禪起,入第二禪;從二禪起,入第一禪;從第一禪起,入第二禪;從二禪起,入第三禪;從三禪起,入第四禪;從四禪起,佛般涅槃。

《佛般泥洹經》:佛起正坐。深思道原。棄是善惡。都及三界。年亦自至七十有九。惟斷生死回流之淵。思惟深觀。從四天王。上至不想入。從不想轉還身中。自惟身中四大惡露。無一可珍。北首枕手猗右脅臥。屈膝累腳。便般泥曰。

《般泥洹經》:時佛舍想知滅還思不想入。捨不想入思無所用。舍無所用思識無量。舍識無量思空無際。舍空無際思第四禪。舍於四禪思第三禪。舍於三禪思第二禪。舍於二禪思第一禪。從一禪思復至三禪。便從四禪反於無知棄所受餘泥洹之情。便般泥洹。

法顯譯《大般涅槃經》:爾時,世尊出滅盡定,更還入於非想非非想處,乃至次第入於初禪,復出初禪入第二禪,出於二禪入第三禪,出於三禪入第四禪,即於此地入般涅槃。爾時,阿[少/兔]樓馱語阿難言:“世尊已於第四禪地入般涅槃。”

五部經的內容高度一致。

元亨寺版南傳《大般涅槃經》約37700字,《遊行經》約31500字,《佛般泥洹經》約25600字,《般泥洹經》約24600字,法顯譯《大般涅槃經》約27000字。元亨寺版文字量大自不必說,主要是因為重複內容很多,而《遊行經》比其他三部漢譯文字量大的主要原因是關於善見王的內容明顯多。善見王的內容,南傳《大般涅槃經》只有二百多字,法顯譯約3500字,《佛般泥洹經》約2400字,《般泥洹經》約2300字,而《遊行經》約5800字。

南傳《大般涅槃經》與《遊行經》最為接近。 《佛般泥洹經》和《般泥洹經》非常接近,絕大部分底本是相同的,但肯定不是同一底本,也不是同一人翻譯。這四部的框架結構基本一致。

法顯譯《大般涅槃經》起始句的地點是毘舍離重閣講堂,內容是提示阿難佛陀可以住世一劫。其他四部這個內容之前都有大量內容,接近全經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

按南傳的說法,佛陀在吃了純陀提供的食物後,很快開始拉肚子、便血,很可能出現了嚴重的脫水現象,並於當夜入滅。

從無神論角度看,不排除佛陀食物中毒的可能,吃完以後很快嚴重下瀉,是食物中毒常見的症狀之一。在今天,吃蘑菇中毒的事件時有發生,蘑菇中毒的典型症狀之一就是腹瀉。

肥膩的豬肉,也會讓消化不良的人腹瀉。

用當代科學解釋,佛陀的入滅可能是年老體衰、嚴重痢疾、脫水三個原因共同造成的。在入滅前不久,佛陀已經得過一次嚴重的疾病,並險些入滅。對一個年老體衰的八十歲老人而言,相隔不久的兩次嚴重疾病,足以讓他失去生命。

在《增一阿含經》卷第三十六、三十七,也有一部涅槃經,約有一半內容與上述五經相同,但前述引用的內容在《增一阿含經》中基本都沒有。

筆者知識有限,思考不周,上文難免有訛誤、缺漏、錯誤,歡迎指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