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0日星期五

自認大乘佛教的才是小乘佛教,不及上座部原始佛教。

神經「跋耆族」大眾部出痴線大乘佛教派!

「跋耆族」大眾部沒開悟證果的邪外道比丘提出假十條非佛說戒律,這邪師外道大眾部,大乘佛教來自「跋耆族」,他們比丘們破壞原始佛法,大部份比丘不守戒律,以己見更改很多佛定戒律及不是佛祖說的法,從古至今佛教寺道場流通的只是「跋耆族」比丘所創的大眾部,大乘佛教,不是佛法,是比丘們自己任意胡思虛假編寫而己。

【 空 】

世上一切萬物無常變化,都是因緣條件聚合,甚至包括我們這個身體,我們擁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才能體驗到紅塵世間的一切。當我們看到迷人的景色時,何不盡情去欣賞 ?就像我們看見美麗的鮮花,或自己喜愛的東西,那種讓人感覺到身心舒暢的美感,也是難得的因緣聚合,但却有許多的學佛人都在强逼自己内心否定這些基本欲望,强逼自己的意念(色即是空),强逼自己不要用眼睛去看、不要聽、不要想、不要有感觸,免得被境界,被物質所吸引住。

其實,佛陀教導我們的是(六根接触六麈),而不是教導我們装聾扮啞,强逼自己幻想這一切都是空的,佛陀是要我們用(六根)去體驗,并不是用腦袋制造幻覺當着是修行。

真正實際體驗修行的人都很理解(空)不是關键問題,我們并不是因為没有空掉任何東西而會輪迴,而是被業力牵引才會導致輪迴,所以(空)并不是我們要執着的問題。

我們來到這個世間,是要借助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六根感受紅塵世間的痛苦與快樂,甚至一切無常變化的感觸,這才是關键,怎麼會反過來執着(空)這個概念?那不是强逼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失去功能?

如果是長期的强逼我們身體的功能去否認萬物的一切,遲早會修出神經病症,頭腦不正常,這根本就是違反了自然,違反了人性的本能,因為我們扼殺了眼耳鼻舌身意的因緣,扼殺人體基本反應的權利,强逼自己活在頭腦制造出來(空的)幻覺世界裡面。甚至全身内外强烈的排斥這個世界,即使神經系統不崩潰,内在神經系統也會錯亂,甚至啟動自我毁滅的傾向狀態。

關于許多人都誤解了佛法,誤解了修行,以為學佛就像活在絕望中,只有空、只有苦、没有感情、當然也没有快樂。

他們根本就嚴重性的誤解了佛陀的教義,以為修行就要很壓抑,很緊張的,活在被佛法的執着裡。我感覺這樣的人生只有痛苦而没有快樂,只有執着而没有超越與覺醒。

佛法的本質是智慧,是讓人從痛苦中解脫出来的超凡智慧,並不是要人活在壓抑,活在死氣沉沉的痛苦里。

其實,佛法是要我們在這個紅塵世間就已經能够離苦得樂,說穿了,佛法就是一種適應無常的能力,無論是順境、逆境,一切只要我們能够包容順應,就有能力活得自在快樂,順應無常的能力越强,快樂的能力就越强。

當初(悉達多)會抛妻棄子出家苦修,就是因為心中太多的恐懼和苦楚,為了離苦,才出家苦修,而不是為了吃苦,目的是找一個可以讓他心神安頓的真理。

再彻底的說;(悉達多)也是為了追求心安和快樂才會出家修行,只是當時(悉達多)選擇了苦修折磨自己,這是他起步錯誤的選擇,在當時的时空背景,成為苦行僧人是司空見慣,過後(悉達多)也承認他當時的起步是錯誤的選擇。

然而,在我們這個年代里,難道還要踏上錯誤的脚步折磨自己,想盡辦法壓抑自己嗎?使到自己精神崩潰,把自己搞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才算是修行嗎?

其實,很多的學佛人誤解了佛法,以為學佛就像對這個世間已經絕望,我覺得他們所謂的修行已經違反了人性,甚至變得荒謬可悲。

大家不要忘了,人類最原始的本能就是追求快樂,避開痛苦,而佛法要追求的快樂是一種超越感官、超越物質,超越世間欲望的快樂,它不需要太多的外在因緣條件支撑,就可以隨時活在快樂的狀態中,無論處於劣勢或順境的情况下,都不會影响内在那種純粹的快樂。

因此不要用佛法来折磨自己,如果你必須從折磨中才能够得到快樂,那是被虐待病症,一種精神疾病,不是修行。

如果想學習佛陀,擁有不受内外干擾的無上喜悅,我告訴你一個方法;

從自我覺醒開始,然後,在生活中去觀照那些讓你快樂的物質、環境、欲望,先從自己的感官下手,好好體驗它、享受它、覺知、覺醒這一切世間快樂。進而超越它們,你就能惊見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所發現的純潔快樂了。

然而,在此之前,先把自己對佛法的誤解觀念導正過來,否則越埋頭研究經典、越再深入了解經典,越執着就會越重,離實相就會越遠,這只是自欺欺人的學佛方式。

真正想離苦得樂的人,靜下心來仔細想想吧。

羯臘磨經

本經選譯自《中阿含16經》之《伽藍經》,其內容與巴利聖典《相應部》第3篇第66經的《羯臘磨經》內容完全一樣,是一篇曠世無匹的神聖經文,由這篇神聖的經文可以看出佛教是一種非常理智的宗教。佛陀在經中教導我們應秉持獨立思考的態度,不盲從、不依賴、也不迷信權威、傳統、傳說、習慣、歷史或大師、法師、上師、禪師、沙門等的觀點,應憑著良心作理性的判斷及仔細求證,追尋真理。

    無論是基督教、天主教、大乘佛教、密宗、回教等各家各派都對自己的教義老王賣瓜,自賣自誇。因此曾有人問我,你如何知道你選擇的信仰就一定是正確?這個問題其實遠早在古印度佛陀時代就已有人提出,因為印度時至今日仍是各派宗教信仰沓雜林立,各教派導師莫不抬高自己、貶抑他人。對於上揭的問題,佛陀在本經中已有明確具體的回答。

    謹以以下的偈語與大家共勉之:

勿因耳聞而輕信,道聽塗說本無稽;

不以傳統而妄信,歷代傳說多謬奇;

眾人謠言不可靠,毫釐之差失千里;

迷信教條未見安,經典所載非無疑;

師長訓示固可貴,懾信權威非所宜;

凡事合理方可信,且需益己復益人;

必俟體察分析後,始能虔信並奉行。

~《羯臘磨經》

選譯自《中阿含16經》之《伽藍經》(業相應品)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5/3/28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聞的:

    有一次,佛陀與許多大比丘一起遊方到了古印度的伽藍園,他們一行人來到了伽藍園的羇舍子村這個地方,暫時住在羇舍子村的北尸攝惒林中。

    當時,羇舍子村的伽藍人聽聞沙門瞿曇出身自高貴優秀的釋族,他捨棄了釋族的榮華富貴,出家學道,如今他與許多大比丘一起已遊方到了伽藍園,也來到了他們居住的羇舍子村,暫時住在羇舍子村的北尸攝惒林中。

    當地的人還聽說沙門瞿曇很有名,威名遍及十方,這位沙門瞿曇還具有十種聖號,分別是: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

    他們還聽說沙門瞿曇當生已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他若說法,則初善、中善、終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若能有幸得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對其尊重禮拜、供養奉侍者,便能很快的獲得大福利。所以他們決定前往去頂禮沙門瞿曇。

    於是,羇舍子城的伽藍人各自攜家帶眷,全都來到了尸攝惒林。他們見到了佛陀以後,有的跪在地上,對佛陀稽首頂禮佛足,然後起身恭敬地坐在一旁;有的只是對佛陀問訊;有的只是合掌對佛陀行禮;有的在大老遠看見佛陀以後,便安靜地坐在一旁。

    當伽藍人都各自坐定以後,佛陀開始為大家說法,令在場的聽眾因聞法而心生歡喜。

    接著,有一名伽藍人從他的座位站了起來,將衣服袒露右肩以示對佛的尊敬,他面向佛陀合掌並問道:「瞿曇!曾有很多其他教派的出家人與大師來到我們伽藍這個城市,但他們全都老王賣瓜,自賣自誇;抬高自己、貶抑他人。瞿曇!當我們聽聞他們說的法以後,心中便產生疑惑,到底誰說的才是真的?誰說的才是假的?我們真得很徬徨,無所適從。」

    世尊回答:「伽藍人!你們不要心生疑惑,因為有疑惑,便產生猶豫。

    伽藍人!因為你們都還沒有斷除三結中的『疑結』,所以沒有淨智,對於『到底有沒有來生?』、『所作的業行是有罪?或無罪?』才會搞不清楚。

    伽藍人!諸業行有三種,它們都是從過去無始以來衍生而成的習性。是哪三種業行呢?分別是:貪是諸業的前導,是從過去無始以來衍生而成的貪欲習性;瞋恚及愚癡都是諸業行的前導,也都是從過去無始以來衍生而成的不良習性。

    伽藍人!一個貪心的人被貪婪所蒙蔽,慾壑難填,他們因貪欲有可能會作出殺生、不予取、邪淫、妄語、飲酒。

    伽藍人!一個瞋恚的人被瞋恚所蒙蔽,怒不可遏,他們因憤怒有可能會作出殺生、不予取、邪淫、妄語、飲酒。

    伽藍人!一個愚痴的人被邪見所蒙蔽,他們可能因不辨善惡而作出殺生、不予取、邪淫、妄言、飲酒。

    伽藍!多聞的聖弟子會遠離殺生、斷除殺生,棄捨刀杖等傷人的武器,有慚、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眾生,乃至昆蟲,他的心中已淨除了殺生的心結。

    伽藍!多聞的聖弟子會遠離不予取,斷除不予取,他會等對方同意才拿取,他樂於遵守不予取則不取,常好布施,歡喜而無吝嗇,不冀望對方的回報,他的心中已淨除了不予取的心結。

    伽藍!多聞的聖弟子遠離非梵行,斷除非梵行,他會勤修梵行,精勤妙行,清淨無穢,離欲斷淫,他的心中已淨除了非梵行的心結。

    伽藍!多聞的聖弟子遠離妄言,斷除妄言,只說真實語,樂於說真實語,安住於真實而不移動,一切所言皆可信任,不欺騙世人,他的心中已淨除了妄語的心結。

    伽藍!多聞的聖弟子遠離挑撥離間,斷除挑撥離間,奉行不兩舌,不破壞他人的和諧關係。他不會從甲這裡聽到乙的壞話,然後惡意將壞話傳到乙這裡,惡意的去破壞甲、乙的關係。他看到有人因誤會而決裂,他會去冰釋誤解,令對方和睦,令大家歡喜。他不會、也不喜歡去搞分裂、派系的對立。他的心中已淨除了兩舌的心結。

    伽藍!多聞的聖弟子遠離粗言惡口,斷除粗言惡口。若有所發言,他不會用辭語氣粗鄙,不會惡聲逆耳,不會令大家厭惡反感,也不會使他人苦惱,不會使他人心不得安寧。他會斷除如是惡口,若有所發言,一定是清和柔潤,順耳入心,可喜可愛,使他人平安、喜樂,言聲具了,不使他人感到恐懼,令他人安寧。他會說如是善言、愛語,他的心中已淨除了惡口的心結。

    伽藍!多聞的聖弟子會遠離綺語,斷除綺語,他會看時間、場和、對象說話,他說的話都很真誠,如法、如義,能止息他人的煩惱與爭端,也樂於止息他人的煩惱與爭端,事順時得宜,善教善訶,他的心中已淨除了綺語的心結。

    伽藍!多聞的聖弟子遠離貪婪,斷除貪婪,心不懷嫉妒與競爭,看見他人的財物等諸生活資具,也不生起貪婪嫉妒,不渴望掠取他人的財物,他的心中已淨除了貪婪的心結。

    伽藍!多聞的聖弟子遠離瞋恚,斷除瞋恚,有慚、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眾生,乃至昆蟲。他的心中已淨除了嫉妒瞋恚的心結。

    伽藍!多聞的聖弟子遠離邪見,斷除邪見,行於正見而不顛倒,他如是見、如是說:肯定布施、奉獻服務的價值,肯定持五戒、八齋戒,亦肯定決意發願,肯定世間有善惡業報,肯定有過去、今生、來世等輪迴,肯定應當孝敬父母的普世道德價值,肯定世上真有聖人往至善處,善趣、善向,肯定此世、彼世有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的阿羅漢聖者。他的心中已淨除了邪見心結。

    伽藍!就是這樣,多聞的聖弟子成就身淨業,成就口、意淨業,遠離瞋恚、遠離諍端,除去睡眠,無掉舉、貢高驕慢,斷除疑、度慢,正念、正智,沒有愚癡。他的心便與慈相應,遍滿一方成就遊;同樣的方式,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週一切,心皆與慈相應,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同樣的方式,悲……、喜……、與捨等四無量心相應,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就是這樣,伽藍!多聞的聖弟子心中無結、無怨,無恚、無諍,便能獲得以下的四種平安與喜樂,是哪四種呢?分別是:

一、他可能會這樣想:『雖然我無法確定這世上到底有沒有今生來世,也無法百分百肯定有善惡業報這種事,但假設真的有,那麼我也賺到了,因為我已得此正見相應的善業,受持五戒十善具足。當我死後,必定投生至善處,甚至轉生到天界。』伽藍!這就是多聞的聖弟子的心中無結、無怨,無恚、無諍,他所獲得的第一種平安與喜樂。

二、他可能會這樣想:『我不確定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輪迴或有沒有因果業報。但就算沒有也沒關係,反正虎死留皮,人死留名,至少我可以為自己、家人、親友、後代子孫等留下好的名聲,我會受到智者的稱讚。』伽藍!這就是多聞的聖弟子的心中無結、無怨,無恚、無諍,他所獲得的第二種平安與喜樂。

三、他可能會這樣想:『假設作惡之人會有惡報,那麼我不對任何人懷有惡意,不造惡業,我將來一定不會遇到不幸。因為我不造孽、不傷人,那麼不幸、痛苦又由何處而生呢?』伽藍!這就是多聞的聖弟子的心中無結、無怨,無恚、無諍,他所獲得的第三種平安與喜樂。

四、 他可能會這樣想:『假設作惡之人沒有惡報,那麼我不造孽作惡,我可以心安理得,無愧於天地,無負於他人,沒有恐懼與憂慮,常慈悲一切世間的蒼生,我的心不與眾生共諍,常保清淨、聖潔、歡悅。』伽藍!這就是多聞的聖弟子的心中無結、無怨,無恚、無諍,他所獲得的第四種平安與喜樂。」

    當羇舍子城伽藍民眾聽聞佛陀說的以上的法後,都心生歡喜,他們對世尊說:「瞿曇!我們已經知道了,善逝!我們已經明白了。世尊!我們現在發願皈依佛、法及比丘眾,懇請世尊接受我等為在家弟子!從今日起,終生皈依三寶,直到生命結束的那一刻為止。」

    在場所有的伽藍人及諸比丘聽聞佛陀以上所說的法後,都心生歡喜,並依法奉行。

中阿含16經/伽藍經(業相應品)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伽藍園,與大比丘眾俱,至羇舍子,住羇舍子村北尸攝惒林中。

  爾時,羇舍子伽藍人聞沙門瞿曇釋種子捨釋宗族,出家學道,遊伽藍園,與大比丘眾俱,來至此羇舍子,住羇舍子村北尸攝惒林中。彼沙門瞿曇有大名稱,周聞十方,沙門瞿曇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於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彼若說法,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若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尊重禮拜,供養承事者,快得善利。我等應共往見沙門瞿曇,禮事供養。

  羇舍子伽藍人聞已,各與等類眷屬、相隨,從羇舍子出,北行至尸攝惒林,欲見世尊禮事供養。往詣佛已,彼伽藍人或稽首佛足,卻坐一面;或問訊佛,卻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卻坐一面;或遙見佛已,默然而坐。彼時,伽藍人各坐已定,佛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默然而住。

  時,伽藍人,佛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各從{坐}[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世尊曰:

  「瞿曇!有一沙門梵志來詣伽藍,但自稱歎己所知見,而呰毀他所知所見。瞿曇!復有一沙門梵志來詣伽藍,亦自稱歎己所知見,而呰毀他所知所見。瞿曇!我等聞已,便生疑惑,此沙門梵志何者為實?何者為虛?」

  世尊告曰:

  「伽藍!汝等莫生疑惑,所以者何?因有疑惑,便生猶豫。伽藍!汝等自無淨智:『為有後世?為無後世?』伽藍!汝等亦無淨智:『所作有罪?所作無罪?』伽藍!當知諸業有三,因習本有。{何云}[云何]為三?伽藍!謂:貪是諸業,因習本有。伽藍!恚及癡是諸業,因習本有。伽藍!貪者為貪所覆,心無厭足,或殺生,或不與取,或行邪淫,或知已妄言,或復飲酒。伽藍!恚者為恚所覆,心無厭足,或殺生,或不與取,或行邪淫,或知已妄言,或復飲酒。伽藍!癡者為癡所覆,心無厭足,或殺生,或不與取,或行邪淫,或知已妄言,或復飲酒。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殺、斷殺,棄捨刀杖,有慚、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乃至蜫蟲,彼於殺生淨除其心。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不與取,斷不與取,與之乃取,樂於與取,常好布施,歡喜無悋,不望其報,彼於不與取淨除其心。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非梵行,斷非梵行,勤修梵行,精勤妙行,清淨無穢,離欲斷淫,彼於非梵行淨除其心。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妄言,斷妄言,真諦言,樂真諦,住真諦不移動,一切可信,不欺世間,彼於妄言淨除其心。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兩舌,斷兩舌,行不兩舌,不破壞他。不聞此語彼,欲破壞此,不聞彼語此,欲破壞彼,離者欲合,合者歡喜,不作群黨,不樂群黨,不稱群黨,彼於兩舌淨除其心。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麁言,斷麁言,若有所言,辭氣麁獷,惡聲逆耳,眾所不喜,眾所不愛,使他苦惱,令不得定,斷如是言,若有所說,清和柔潤,順耳入心,可喜可愛,使他安樂,言聲具了,不使人畏,令他得定,說如是言,彼於麁言淨除其心。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綺語,斷綺語,時說、真說、法說、義說、止息說,樂止息說,事順時得宜,善教善訶,彼於綺語淨除其心。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貪伺,斷貪伺,心不懷諍,見他財物諸生活具,不起貪伺,欲令我得,彼於貪伺淨除其心。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恚,斷恚,有慚、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乃至蜫蟲,彼於嫉恚淨除其心。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邪見,斷邪見,行於正見而不顛倒,如是見、如是說:有施、有齋,亦有咒說,有善惡業報,有此世彼世,有父有母,世有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彼於邪見淨除其心。

  如是,伽藍!多聞聖弟子成就身淨業,成就口、意淨業,離恚離諍,除去睡眠,無調(掉)、貢高,斷疑、度慢,正念、正智,無有愚癡。彼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如是,伽藍!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便得四安隱住處,云何為四?『有此世彼世,有善惡業報,我得此正見相應業,受持具足,身壞命終,必至善處,乃生天上。』如是,伽藍!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一安隱住處。復次,伽藍!『無此世彼世,無善惡業報,如是,我於現法中,非以此故為他所毀,但為正智所稱譽,精進人、正見人說其有。』如是,伽藍!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二安隱住處。復次,伽藍!『若有所作,必不作惡,我不念惡,所以者何?自不作惡,苦何由生?』如是,伽藍!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三安隱住處。復次,伽藍!『若有所作,必不作惡,我不犯世怖與不怖,常當慈愍一切世間,我心不與眾生共諍,無濁歡悅。』如是,伽藍!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四安隱住處。如是,伽藍!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四安隱住處。」

  伽藍白世尊曰:

  「如是,瞿曇!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得四安隱住處,云何為四?『有此世彼世,有善惡業報,我得此正見相應業,受持具足,身壞命終,必至善處,乃至天上。』如是,瞿曇!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一安隱住處。復次,瞿曇!『若無此世彼世,無善惡業報,我於現法中,非以此故為他所毀,但為正智所稱譽,精進人、正見人說其有。』如是,瞿曇!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二安隱住處。復次,瞿曇!『若有所作,必不作惡,我不念惡,所以者何?自不作惡,苦何由生?』如是,瞿曇!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三安隱住處。復次,瞿曇!『若有所作,必不作惡,我不犯世怖與不怖,常當慈愍一切世間,我心不與眾生共諍,無濁歡悅。』如是,瞿曇!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四安隱住處。如是,瞿曇!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四安隱住處。

  瞿曇!我已知,善逝!我已解。世尊!我等盡[壽]自歸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等為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  本經選譯自《中阿含16經》之《伽藍經》,其內容與巴利聖典《相應部》第3篇第66經的《羯臘磨經》內容完全一樣,是一篇曠世無匹的神聖經文,由這篇神聖的經文可以看出佛教是一種非常理智的宗教。佛陀在經中教導我們應秉持獨立思考的態度,不盲從、不依賴、也不迷信權威、傳統、傳說、習慣、或大師的觀點,應憑著良心作理性的判斷及仔細求證,追尋真理。


    無論是基督教、天主教、大乘佛教、密宗、回教等各家各派都對自己的教義老王賣瓜,自賣自誇。因此曾有人問我,你如何知道你選擇的信仰就一定是正確?這個問題其實遠早在古印度佛陀時代就已有人提出,因為印度時至今日仍是各派宗教信仰沓雜林立,各教派導師莫不抬高自己、貶抑他人。對於上揭的問題,佛陀在本經中已有明確具體的回答。

    謹以以下的偈語與大家共勉之:

勿因耳聞而輕信,道聽塗說本無稽;

不以傳統而妄信,歷代傳說多謬奇;

眾人謠言不可靠,毫釐之差失千里;

迷信教條未見安,經典所載非無疑;

師長訓示固可貴,懾信權威非所宜;

凡事合理方可信,且需益己復益人;

必俟體察分析後,始能虔信並奉行。

~《羯臘磨經》

選譯自《中阿含16經》之《伽藍經》(業相應品)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5/3/28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聞的:

    有一次,佛陀與許多大比丘一起遊方到了古印度的伽藍園,他們一行人來到了伽藍園的羇舍子村這個地方,暫時住在羇舍子村的北尸攝惒林中。

    當時,羇舍子村的伽藍人聽聞沙門瞿曇出身自高貴優秀的釋族,他捨棄了釋族的榮華富貴,出家學道,如今他與許多大比丘一起已遊方到了伽藍園,也來到了他們居住的羇舍子村,暫時住在羇舍子村的北尸攝惒林中。

    當地的人還聽說沙門瞿曇很有名,威名遍及十方,這位沙門瞿曇還具有十種聖號,分別是: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

    他們還聽說沙門瞿曇當生已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他若說法,則初善、中善、終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若能有幸得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對其尊重禮拜、供養奉侍者,便能很快的獲得大福利。所以他們決定前往去頂禮沙門瞿曇。

    於是,羇舍子城的伽藍人各自攜家帶眷,全都來到了尸攝惒林。他們見到了佛陀以後,有的跪在地上,對佛陀稽首頂禮佛足,然後起身恭敬地坐在一旁;有的只是對佛陀問訊;有的只是合掌對佛陀行禮;有的在大老遠看見佛陀以後,便安靜地坐在一旁。

    當伽藍人都各自坐定以後,佛陀開始為大家說法,令在場的聽眾因聞法而心生歡喜。

    接著,有一名伽藍人從他的座位站了起來,將衣服袒露右肩以示對佛的尊敬,他面向佛陀合掌並問道:「瞿曇!曾有很多其他教派的出家人與大師來到我們伽藍這個城市,但他們全都老王賣瓜,自賣自誇;抬高自己、貶抑他人。瞿曇!當我們聽聞他們說的法以後,心中便產生疑惑,到底誰說的才是真的?誰說的才是假的?我們真得很徬徨,無所適從。」

    世尊回答:「伽藍人!你們不要心生疑惑,因為有疑惑,便產生猶豫。

    伽藍人!因為你們都還沒有斷除三結中的『疑結』,所以沒有淨智,對於『到底有沒有來生?』、『所作的業行是有罪?或無罪?』才會搞不清楚。

    伽藍人!諸業行有三種,它們都是從過去無始以來衍生而成的習性。是哪三種業行呢?分別是:貪是諸業的前導,是從過去無始以來衍生而成的貪欲習性;瞋恚及愚癡都是諸業行的前導,也都是從過去無始以來衍生而成的不良習性。

    伽藍人!一個貪心的人被貪婪所蒙蔽,慾壑難填,他們因貪欲有可能會作出殺生、不予取、邪淫、妄語、飲酒。

    伽藍人!一個瞋恚的人被瞋恚所蒙蔽,怒不可遏,他們因憤怒有可能會作出殺生、不予取、邪淫、妄語、飲酒。

    伽藍人!一個愚痴的人被邪見所蒙蔽,他們可能因不辨善惡而作出殺生、不予取、邪淫、妄言、飲酒。

    伽藍!多聞的聖弟子會遠離殺生、斷除殺生,棄捨刀杖等傷人的武器,有慚、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眾生,乃至昆蟲,他的心中已淨除了殺生的心結。

    伽藍!多聞的聖弟子會遠離不予取,斷除不予取,他會等對方同意才拿取,他樂於遵守不予取則不取,常好布施,歡喜而無吝嗇,不冀望對方的回報,他的心中已淨除了不予取的心結。

    伽藍!多聞的聖弟子遠離非梵行,斷除非梵行,他會勤修梵行,精勤妙行,清淨無穢,離欲斷淫,他的心中已淨除了非梵行的心結。

    伽藍!多聞的聖弟子遠離妄言,斷除妄言,只說真實語,樂於說真實語,安住於真實而不移動,一切所言皆可信任,不欺騙世人,他的心中已淨除了妄語的心結。

    伽藍!多聞的聖弟子遠離挑撥離間,斷除挑撥離間,奉行不兩舌,不破壞他人的和諧關係。他不會從甲這裡聽到乙的壞話,然後惡意將壞話傳到乙這裡,惡意的去破壞甲、乙的關係。他看到有人因誤會而決裂,他會去冰釋誤解,令對方和睦,令大家歡喜。他不會、也不喜歡去搞分裂、派系的對立。他的心中已淨除了兩舌的心結。

    伽藍!多聞的聖弟子遠離粗言惡口,斷除粗言惡口。若有所發言,他不會用辭語氣粗鄙,不會惡聲逆耳,不會令大家厭惡反感,也不會使他人苦惱,不會使他人心不得安寧。他會斷除如是惡口,若有所發言,一定是清和柔潤,順耳入心,可喜可愛,使他人平安、喜樂,言聲具了,不使他人感到恐懼,令他人安寧。他會說如是善言、愛語,他的心中已淨除了惡口的心結。

    伽藍!多聞的聖弟子會遠離綺語,斷除綺語,他會看時間、場和、對象說話,他說的話都很真誠,如法、如義,能止息他人的煩惱與爭端,也樂於止息他人的煩惱與爭端,事順時得宜,善教善訶,他的心中已淨除了綺語的心結。

    伽藍!多聞的聖弟子遠離貪婪,斷除貪婪,心不懷嫉妒與競爭,看見他人的財物等諸生活資具,也不生起貪婪嫉妒,不渴望掠取他人的財物,他的心中已淨除了貪婪的心結。

    伽藍!多聞的聖弟子遠離瞋恚,斷除瞋恚,有慚、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眾生,乃至昆蟲。他的心中已淨除了嫉妒瞋恚的心結。

    伽藍!多聞的聖弟子遠離邪見,斷除邪見,行於正見而不顛倒,他如是見、如是說:肯定布施、奉獻服務的價值,肯定持五戒、八齋戒,亦肯定決意發願,肯定世間有善惡業報,肯定有過去、今生、來世等輪迴,肯定應當孝敬父母的普世道德價值,肯定世上真有聖人往至善處,善趣、善向,肯定此世、彼世有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的阿羅漢聖者。他的心中已淨除了邪見心結。

    伽藍!就是這樣,多聞的聖弟子成就身淨業,成就口、意淨業,遠離瞋恚、遠離諍端,除去睡眠,無掉舉、貢高驕慢,斷除疑、度慢,正念、正智,沒有愚癡。他的心便與慈相應,遍滿一方成就遊;同樣的方式,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週一切,心皆與慈相應,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同樣的方式,悲……、喜……、與捨等四無量心相應,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就是這樣,伽藍!多聞的聖弟子心中無結、無怨,無恚、無諍,便能獲得以下的四種平安與喜樂,是哪四種呢?分別是:

一、他可能會這樣想:『雖然我無法確定這世上到底有沒有今生來世,也無法百分百肯定有善惡業報這種事,但假設真的有,那麼我也賺到了,因為我已得此正見相應的善業,受持五戒十善具足。當我死後,必定投生至善處,甚至轉生到天界。』伽藍!這就是多聞的聖弟子的心中無結、無怨,無恚、無諍,他所獲得的第一種平安與喜樂。

二、他可能會這樣想:『我不確定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輪迴或有沒有因果業報。但就算沒有也沒關係,反正虎死留皮,人死留名,至少我可以為自己、家人、親友、後代子孫等留下好的名聲,我會受到智者的稱讚。』伽藍!這就是多聞的聖弟子的心中無結、無怨,無恚、無諍,他所獲得的第二種平安與喜樂。

三、他可能會這樣想:『假設作惡之人會有惡報,那麼我不對任何人懷有惡意,不造惡業,我將來一定不會遇到不幸。因為我不造孽、不傷人,那麼不幸、痛苦又由何處而生呢?』伽藍!這就是多聞的聖弟子的心中無結、無怨,無恚、無諍,他所獲得的第三種平安與喜樂。

四、 他可能會這樣想:『假設作惡之人沒有惡報,那麼我不造孽作惡,我可以心安理得,無愧於天地,無負於他人,沒有恐懼與憂慮,常慈悲一切世間的蒼生,我的心不與眾生共諍,常保清淨、聖潔、歡悅。』伽藍!這就是多聞的聖弟子的心中無結、無怨,無恚、無諍,他所獲得的第四種平安與喜樂。」

    當羇舍子城伽藍民眾聽聞佛陀說的以上的法後,都心生歡喜,他們對世尊說:「瞿曇!我們已經知道了,善逝!我們已經明白了。世尊!我們現在發願皈依佛、法及比丘眾,懇請世尊接受我等為在家弟子!從今日起,終生皈依三寶,直到生命結束的那一刻為止。」

    在場所有的伽藍人及諸比丘聽聞佛陀以上所說的法後,都心生歡喜,並依法奉行。

中阿含16經/伽藍經(業相應品)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伽藍園,與大比丘眾俱,至羇舍子,住羇舍子村北尸攝惒林中。

  爾時,羇舍子伽藍人聞沙門瞿曇釋種子捨釋宗族,出家學道,遊伽藍園,與大比丘眾俱,來至此羇舍子,住羇舍子村北尸攝惒林中。彼沙門瞿曇有大名稱,周聞十方,沙門瞿曇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於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彼若說法,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若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尊重禮拜,供養承事者,快得善利。我等應共往見沙門瞿曇,禮事供養。

  羇舍子伽藍人聞已,各與等類眷屬、相隨,從羇舍子出,北行至尸攝惒林,欲見世尊禮事供養。往詣佛已,彼伽藍人或稽首佛足,卻坐一面;或問訊佛,卻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卻坐一面;或遙見佛已,默然而坐。彼時,伽藍人各坐已定,佛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默然而住。

  時,伽藍人,佛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各從{坐}[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世尊曰:

  「瞿曇!有一沙門梵志來詣伽藍,但自稱歎己所知見,而呰毀他所知所見。瞿曇!復有一沙門梵志來詣伽藍,亦自稱歎己所知見,而呰毀他所知所見。瞿曇!我等聞已,便生疑惑,此沙門梵志何者為實?何者為虛?」

  世尊告曰:

  「伽藍!汝等莫生疑惑,所以者何?因有疑惑,便生猶豫。伽藍!汝等自無淨智:『為有後世?為無後世?』伽藍!汝等亦無淨智:『所作有罪?所作無罪?』伽藍!當知諸業有三,因習本有。{何云}[云何]為三?伽藍!謂:貪是諸業,因習本有。伽藍!恚及癡是諸業,因習本有。伽藍!貪者為貪所覆,心無厭足,或殺生,或不與取,或行邪淫,或知已妄言,或復飲酒。伽藍!恚者為恚所覆,心無厭足,或殺生,或不與取,或行邪淫,或知已妄言,或復飲酒。伽藍!癡者為癡所覆,心無厭足,或殺生,或不與取,或行邪淫,或知已妄言,或復飲酒。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殺、斷殺,棄捨刀杖,有慚、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乃至蜫蟲,彼於殺生淨除其心。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不與取,斷不與取,與之乃取,樂於與取,常好布施,歡喜無悋,不望其報,彼於不與取淨除其心。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非梵行,斷非梵行,勤修梵行,精勤妙行,清淨無穢,離欲斷淫,彼於非梵行淨除其心。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妄言,斷妄言,真諦言,樂真諦,住真諦不移動,一切可信,不欺世間,彼於妄言淨除其心。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兩舌,斷兩舌,行不兩舌,不破壞他。不聞此語彼,欲破壞此,不聞彼語此,欲破壞彼,離者欲合,合者歡喜,不作群黨,不樂群黨,不稱群黨,彼於兩舌淨除其心。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麁言,斷麁言,若有所言,辭氣麁獷,惡聲逆耳,眾所不喜,眾所不愛,使他苦惱,令不得定,斷如是言,若有所說,清和柔潤,順耳入心,可喜可愛,使他安樂,言聲具了,不使人畏,令他得定,說如是言,彼於麁言淨除其心。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綺語,斷綺語,時說、真說、法說、義說、止息說,樂止息說,事順時得宜,善教善訶,彼於綺語淨除其心。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貪伺,斷貪伺,心不懷諍,見他財物諸生活具,不起貪伺,欲令我得,彼於貪伺淨除其心。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恚,斷恚,有慚、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乃至蜫蟲,彼於嫉恚淨除其心。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邪見,斷邪見,行於正見而不顛倒,如是見、如是說:有施、有齋,亦有咒說,有善惡業報,有此世彼世,有父有母,世有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彼於邪見淨除其心。

  如是,伽藍!多聞聖弟子成就身淨業,成就口、意淨業,離恚離諍,除去睡眠,無調(掉)、貢高,斷疑、度慢,正念、正智,無有愚癡。彼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如是,伽藍!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便得四安隱住處,云何為四?『有此世彼世,有善惡業報,我得此正見相應業,受持具足,身壞命終,必至善處,乃生天上。』如是,伽藍!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一安隱住處。復次,伽藍!『無此世彼世,無善惡業報,如是,我於現法中,非以此故為他所毀,但為正智所稱譽,精進人、正見人說其有。』如是,伽藍!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二安隱住處。復次,伽藍!『若有所作,必不作惡,我不念惡,所以者何?自不作惡,苦何由生?』如是,伽藍!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三安隱住處。復次,伽藍!『若有所作,必不作惡,我不犯世怖與不怖,常當慈愍一切世間,我心不與眾生共諍,無濁歡悅。』如是,伽藍!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四安隱住處。如是,伽藍!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四安隱住處。」

  伽藍白世尊曰:

  「如是,瞿曇!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得四安隱住處,云何為四?『有此世彼世,有善惡業報,我得此正見相應業,受持具足,身壞命終,必至善處,乃至天上。』如是,瞿曇!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一安隱住處。復次,瞿曇!『若無此世彼世,無善惡業報,我於現法中,非以此故為他所毀,但為正智所稱譽,精進人、正見人說其有。』如是,瞿曇!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二安隱住處。復次,瞿曇!『若有所作,必不作惡,我不念惡,所以者何?自不作惡,苦何由生?』如是,瞿曇!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三安隱住處。復次,瞿曇!『若有所作,必不作惡,我不犯世怖與不怖,常當慈愍一切世間,我心不與眾生共諍,無濁歡悅。』如是,瞿曇!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四安隱住處。如是,瞿曇!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四安隱住處。

  瞿曇!我已知,善逝!我已解。世尊!我等盡[壽]自歸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等為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

  佛說如是,一切伽藍人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羯臘摩經/Kalama Sutta


◎《羯臘摩經》見《增支部》一‧三集<大品>65經。請參閱《中阿含經》第16經《伽藍經》。《巴利大藏經》之英譯,可上網查閱,網址是: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或是直接查詢Access to Insight Readings In Theravada Buddhism。或至https://suttacentral.net/an3.65/en/bodhi 網站查詢。

一時,世尊與大比丘眾俱,在拘薩羅國遊行,來到羯臘摩人的羈舍子鎮。

羈舍子鎮的羯臘摩人聞知:沙門瞿曇是釋迦子,從釋迦族出家,已至羈舍子鎮,世尊瞿曇有德行的名聲遠揚,謂世尊是應供、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陀所說法,初善,中善,末亦善,是有意義的,圓滿的;佛陀所宣說的聖者生活,是究竟清淨的。能遇見此等阿羅漢,何其有幸。[1]

爾時,羈舍子鎮的大眾即往世尊所,到已,頂禮世尊,退坐一旁;或問訊世尊後,退坐一旁;或向世尊合掌後,退坐一旁:或自說名姓後,退坐一旁:或默然坐於一旁。

坐於一旁的羯臘摩人白世尊言:「世尊!有沙門、婆羅門至羈舍子鎮,他們只講述己論,標榜己論,卻駁斥、藐視、詆毀、攻擊他人之理論。世尊!又有沙門、婆羅門至羈舍子鎮,他們亦只講述己論,標榜己論,卻駁斥、藐視、詆毀、攻擊他人之理論。世尊!他們使我等疑惑,此等沙門、婆羅門所說,何者為真?何者為虛假?」

汝等之疑惑為理所當然,若有疑惑,猶豫便會生起[2]。汝等勿因一再聽聞而相信,勿因傳統習俗如此而相信,勿因流傳的消息而相信,勿輕信宗教典籍所說,勿因合乎邏輯而相信,勿因合乎推理而相信,勿因事物之表相而相信,勿因深思熟慮而相信,勿因有可能而相信,勿因此沙門是我等之師而相信。當汝等自己覺知,此法不善,此法有過失,此法為智者所訶責;若受持奉行此法,會帶來損失與苦惱。羯臘摩眾,因此,汝等當捨棄之。

「羯臘摩眾!於意云何?貪欲於心中生起,為有益或無益?」

「世尊!為無益。」

「羯臘摩眾!有貪慾之人,為貪慾所征服之人,心為貪慾所覆蓋之人,他們殺害生命,不與而取,與他人之妻私通,說虛妄語,亦慫恿他人作此等惡業。此等惡業是否會使他們長遠受苦?」

「是的,世尊!」

「羯臘摩眾!於意云何?瞋恨於心中生起,為有益或無益?」

「世尊!為無益。」

「羯臘摩眾!心中有瞋之人,為瞋恨所征服之人,心為嗔恨所覆蓋之人,他們殺害生命,不與而取,與他人之妻私通,說虛妄語,亦慫恿他人作此等惡業。此等惡業是否會使他們長遠受苦?」

「是的,世尊!」

「羯臘摩眾!於意云何?愚癡於心中生起,為有益或無益?」

「世尊!為無益。」

「羯臘摩眾!愚癡之人,為愚癡所蔽之人,心為愚癡所覆蓋之人,他們殺害生命,不與而取,與他人之妻私通,說虛妄語,亦慫恿他人作此等惡業。此等惡業是否會使他們長遠受苦?」

「是的,世尊!」

「羯臘摩眾!於意云何?此法是善或不善?」,

「是不善,世尊!」

「有過失或無過失?」

「有過失,世尊!」

「為智者所訶責或稱讚?」

「世尊!為智者所訶責。」

「若受持奉行,是否會引起損害與苦惱?」,

「世尊!我等認為若受持奉行,會引起損害與苦惱。」

羯臘摩眾!因此我說:汝等勿因一再聽聞而相信,勿因傳統習俗如此而相信,勿輕信流傳的消息,勿輕信宗教典籍所說,勿輕信合乎邏輯之理論,勿因合乎推理而相信,勿因事物之表相而相信,勿因深思熟慮而相信,勿因有可能而相信,勿因此沙門是我等之師而相信。羯臘摩眾,若汝等自己覺知:「此法不善,此法有過失,此法為智者所訶責;若受持奉行此法,會引起損害與苦惱。」因此汝等當捨棄之。

羯臘摩眾!汝等勿因一再聽聞而相信,勿因傳統習俗如此而相信,勿輕信流傳之消息,勿輕信宗教典籍所說,勿輕信合乎邏輯之理論,勿因合乎推理而相信,勿因事物之表相而相信,勿因深思熟慮而相信,勿因有可能而相信,勿因此沙門是我等之師而相信。羯臘摩眾!當汝等自己覺知:「此法是善,此法無有過失,此法為智者所稱讚;若受持奉行此法,能生起利樂。」若然,汝等當受持,依此而住。

「羯臘摩眾!於意云何?若人心中無貪,是有益或無益?」

「世尊!有益。」

「羯臘摩眾!無貪之人不為貪慾所蔽,不為貪慾所征服,心不為貪欲所覆蓋,彼等不殺生,不會不與而取,不與他人之妻私通,不說虛妄語,亦勸他人如是,彼等是否會長遠受樂?」

「是的,世尊!」

「羯臘摩眾!於意云何?若人心中無瞋,是有益或無益?」

「世尊!有益。」

「羯臘摩眾!無瞋之人不為嗔恨所蔽,不為瞋恨所征服,心不為嗔恨所覆蓋,彼等不殺生,不會不與而取,不與他人之妻私通,不說虛妄語,亦勸他人如是,彼等是否得以長遠受樂?」

「是的,世尊!」

「羯臘摩眾!於意云何?若人心中無癡,是有益或無益?」

「世尊!有益。」

「羯臘摩眾!無癡之人不為愚癡所蔽,不為愚癡所征服,心不為愚癡所覆蓋,彼等不殺生,不會不與而取,不與他人之妻私通,不說虛妄語,亦勸他人如是,彼等是否得以長遠受樂?」

「是的,世尊!」

「羯臘摩眾!於意云何?此法是善或不善?」

「世尊!是善。」

「有過失或無過失?」

「世尊!無過失。」

「為智者所訶責或稱讚?」

「世尊!為智者所稱讚。」

「若受持奉行,是否能生起利樂?」

「世尊!若受持奉行,能生起利樂。」

羯臘摩眾!是故我說:汝等勿因一再聽聞而相信,勿因傳統、習俗如此而相信,勿輕信流傳之消息,勿輕信宗教典籍所說,勿輕信合乎邏輯之理論

,勿因合乎推理而相信,勿因事物之表相而相信,勿因深思熟慮而相信,勿因有可能而相信,勿因此沙門是我等之師而相信。

羯臘摩眾!若汝等自己覺知:「此法是善,此法無有過失,此法為智者所稱讚;若受持奉行此法,能生起利樂。」若然,則汝等當受持,依此而住。

羯臘摩眾!聖弟子如是離貪離瞋,不愚癡,有正知正念,慈心遍滿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方,上下一切處均遍滿慈心。此等廣大、崇高、無量、無瞋、無惱害之慈心,如是遍滿上下一切處而住。

羯臘摩眾!聖弟子如是離貪離瞋,不愚癡,有正知正念,悲心遍滿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方,上下一切處均遍滿悲心。此等廣大、崇高、無量、無瞋、無惱害之悲心,如是遍滿上下一切處而住。

羯臘摩眾!聖弟子如是離貪離瞋,不愚癡,有正知正念,喜心遍滿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方,上下一切處,均遍滿喜心。此等廣大、崇高、無量、無瞋、無惱害之喜心,如是遍滿上下一切處而住。

羯臘摩眾!聖弟子如是離貪離瞋,不愚癡,彼等有正知正念,捨心遍滿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方,上下一切處,均遍滿捨心。此等廣大、崇高、無量、無瞋、無惱害之捨心,如是遍滿上下一切處而住。

羯臘摩眾!聖弟子如是心中無恨無怨,無貪欲,無雜染,如是心清淨,於現法中得四種安穩:

「若有來生,有善惡果報,則我死後身壞,當生於善趣天界。」此為彼所獲得之第一種安穩。

「若無來生,無善惡業報,則我將於現法中,無瞋無怨,無惱,有喜有樂。」此為彼所獲得之第二種安穩。

「若作惡之人有惡報,而我對任何人不懷惡念,自不作惡,苦何由生?」此為彼所獲得之第三種安穩。

「若作惡之人無有惡報,於此二者,我自知自己之清淨。」此為彼所獲得之第四種安穩。

羯臘摩眾!聖弟子如是心中無恨無怨,無雜染,如是心清淨,彼於現法中得此四種安穩。

如是,世尊!如是,善逝!聖弟子如是心中無恨無怨,無雜染,如是心清淨,彼於現法中得四種安穩。

「若有來生,若有善惡業報,則我死後身壞,當生於善趣天界。」此為彼所獲得之第一種安穩。

「若無來生,若無善惡業報,我於此世,無怨無貪,無有痛苦,有喜有樂。」此為彼所獲得之第二種安穩。

「若作惡之人有惡報,而我對任何人不懷惡念,自不作惡,苦何由生?」此為彼所獲得之第三種安穩。

「若作惡之人無有惡報,於此二者,我自知自己之清淨。」此為彼所獲得之第四種安穩。

世尊!聖弟子如是心中無恨無怨,無雜染,如是心清淨,彼於現法得此四種安穩。

世尊!奇哉!世尊!妙哉!如於顛倒者,使其反正;於貧窮者,示其伏藏;於失路者,示其正路;於黑暗中,為作光明,使具眼者得以窺見外物。世尊!我等歸依佛、法、比丘僧,唯願世尊,受我等為優婆塞,

[1] 此處《伽藍經》譯為:「彼若說法,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若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尊重禮拜,供養承事者,快得善利。」

[2] 此處《伽藍經》譯為:「伽藍!汝等莫生疑惑,所以者何?因有疑惑,便生猶豫。」T.1. P.438c.


為什麼大乘佛教不喜歡歷史真相,偏喜歡執著的迷信那些胡編亂造的假相故事?這是愚癡,還是智慧?

因為大乘佛教本身就建立在胡編亂造上啊,而且不止佛教,環保色和十字也是如此。

佛教的真相就是,古印度一個王國有個王子叫喬達摩悉達多,他在王國的奪嫡之戰中失利,他不甘於失去繼承權,就抄襲耆那教的教義糾集了一幫人搞割據,只不過依然沒打贏王國的正統繼承人,所以他就自稱“自動放棄王位”,老精神勝利法了,佛教就是單純一個釋迦牟尼拿來爭奪王位的工具,僅此而已。

十字教的真相是一個叫熱蘇斯的猶太人,在羅馬帝國迦南行省(現以色列地區)以宗教名義搞割據活動,自稱“天子”,結果被羅馬總督繩之以法。

歷史真相他們不樂意承認,那樣不利於他們的招搖撞騙,這不是愚癡也不是智慧,這是生意,看看西方那些畫十字的神父,一邊孌童一邊大把賺W,贏麻了……

佛在世時悟道多

佛不在時誤導多

佛沒說了法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這是佛自己提出來的,就是自說自話,提出來告訴須菩提。他說你啊,千萬不要有這麼樣的一個觀念,什麼觀念?你不要認為佛在這個世界上說了法──實際上,他老人家三十一歲悟道後就開始說法,八十歲入涅盤,說了四五十年,他這裏都一概否認了。「莫作是言」,千萬不要有這個觀念,認為我說過佛法,「何以故」?什麼理由?假使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真正說過某一種法,「即為謗佛」。

譬如說,佛叫我們念佛,叫我們修止觀,叫我們修戒、定、慧,所謂三十七道品,說般若,說法相,說唯識,都是他說的。現在他都說,如果有人講我有說法,即為謗佛,就是譭謗他。這很奇怪了!他說這個人在譭謗佛法。什麼理由呢?「不能解我所說故」。因為這個雖然學佛法,聽了佛法,但他不能真理解我所說的佛法,他沒有懂,所以才說我有說法,這是錯誤的話。

不要因為大乘佛教所流通,所説所寫,就信以為是釋迦牟尼法。

大乘僧教很多假装懂佛法,邪說一大堆,亂開示講法,出家人沒參悟,沒開悟,沒悟道。

信佛的應該多懷疑大乘僧教

學佛的應該多批評大乘僧教

拜佛的應該討論假大乘僧教

信徒的應該查找偽大乘僧教

趕假出家人還俗

趕假修行人離寺

若不摧邪,難以顯正。

大乘僧教以什麼證明那些經文是佛説?

大乘僧教目的貪欲供養多。

大乘僧教多不持戒犯戒多。

大乘僧教多不修學佛祖所教。

大乘僧教多在寺道場住吃假修行。

大乘僧教多外表穿假袈裟,偽僧衣。

大乘僧教多不參學不悟道。

【破斥「大乘佛教及密乘經典一定是佛說」之謬論】

  大乘經典是佛說——很多大乘佛教弟子常這樣說。

  密乘經典是佛說——很多密乘佛教弟子常這樣說。

  兩者的依據,其實差不多,依據的的方式如下:

  自己依據的經典中有記錄佛陀講過那些內容,所以,那些內容是佛說。

  那些經典中記錄的內容,與我們的經典中所記錄的內容有一致的地方,甚至有我們的經典是對的內容,所以那些經典是佛說。

  破斥:正面破斥

如果僅僅是因為你是不知道,就說他是佛說,這是沒有道理的。

  大乘佛教常問,你怎麼證明,這是非佛說?其實這是一個詭辯,大乘自己怎麼證明自己依據的經典是佛說?

  如果大乘佛教是用推理證明的方式,那麼大乘及密宗佛教一樣可以推理證明自己成立。

  如果給予充分的學習與深入的了解,其實就我所知,各宗乘的核心都是一樣的。大致來說,據我所見過的情況,一般說某某宗派是大乘佛教,因為他講的東西不違背緣起、不違背其他佛理,多數情況下,這些人對他所不反對的東西,其實絲毫沒有了解,或僅僅是膚淺的一知半解。 

  我聽到有些修行人說了,有些喇嘛不是騙錢騙色,所以藏傳(包括經典)不是邪說。

  我是不是也可以說,我也見過很多漢傳藏傳的和尚打扮假修行人騙錢騙色,是不是漢傳也是不邪說?

  我是不是也可以這樣說,因為我見到某個寺道場的出家人貪欲邪淫,所以這間寺道場的出家人就不是貪欲邪淫?

  親眼所見這類事,都擴大到所在的群體與團體,更說多是風聞言事的聽說了。

  【總經】

  此是討論他人已有的觀點“大乘佛教一定是佛說”及“密乘佛教一定是佛說”。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明確的結論——

  “大乘佛教一定非佛說”這個觀點成立。

  “密乘佛教一定非佛說”這個觀點成立。

大乘佛教不能以經文來證明是佛說

大乘佛教不能以邪師外道法來證明是佛所教

大乘佛教不能以寺道場一切法事,來證明一切都是佛所教


2022年12月22日星期四

 

出家,佛教術語,起源自古印度宗教沙門傳統,並非佛說信徒要出家。佛入滅後,出家風俗興起,人人都要出家,多數人認為出家易賺錢多,住寺吃素好,人人嚮往享受,出家比丘們創教派自立門戶,有些為了錢財利益建寺起道場來弘法拉信眾,出家不是佛說,幾千年來只是一班出家人想出各式各樣來接受金錢供養,弘法只是借口,貪欲供養才是重點,現今寺裡所做的很多不是佛說。

2022年12月20日星期二

心若淫蕩,拜再多佛,儀式隆重,一樣邪淫。

心若奸險,燒再多香,香煙繚繞,一樣惡毒。

心若虛偽,謊言妄語,磕頭再多,一樣虛假。

心若不善,早晚誦經,念佛持咒,一樣假修。

心若貪欲,建寺造像,吃素放生,一樣愚癡。

心若不戒,出家再久,袈裟莊嚴,一樣不成。


2022年12月16日星期五

佛經是第一次結集,後500位羅漢已往生,第二次結集時,已經不是之前500位羅漢了,之後經典而是沒證果的人編寫的。

佛經最初是以口口相傳的形式流傳下來,後來才寫成文字,今天已很難探究它的原貌,但先別當作是真經或正法來,也不要指是佛説的。

在信佛教方面,台灣中國香港住寺的出家人,信徒别著急尋找出家人皈依,也不能隨意到寺禮拜供養,因為寺内所供奉的像所註的是亡靈還是佛菩薩?

學佛也不是找任何寺院,學佛也不是找任何出家人,要找開悟證果的人求法,佛經不一定是佛説,也有僧人説多,佛教亂象多是出家人造成。

佛教不是全最好,佛法也不是全正法,不能迷信於邪法教派,你要信佛學佛先做好自己,修好行為,改好惡習氣,多行善積德,先別捐款錢財紅包在寺裡,多作利益社會的事,捐錢救濟貧窮,比起捐寺還有功德,十個出家九個假修,寺内那有個個真開悟?那有些出家人是真依佛所教所修?那有些出家人是真持戒律清淨到一生?那有些出家人是真研究查證佛經那些才是真經?

佛教流傳佛法無邊,那些法是佛說?佛教流傳功德,分不出那些正,分不出那些邪,也不是在佛教所信所學所修的才是功德。

出家不作怪,信徒不來拜,很多出家人發心出家,在寺内所學所教所修的,所注意的離不開供養紅包錢財,貪瞋癡一大堆,還說修什麼行?戒律犯多,破戒多,成什麼佛?地獄門前出家人多,在寺早晚課,法會等,做那些是佛所教嗎?不是,多的是後期沒證果出家人想出來的,全是偏離佛所教的,很多不是佛所說,很多不是佛所教。

2022年12月9日星期五

馬來西亞的 ( 真佛宗 雷藏寺 )!

寺院很大間 確是 ( 空寺廟 )沒有佛菩薩 竟然連 ( 守護神 也沒有 )!

會造成佛寺是 ( 空 )的 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 真佛宗 雷藏寺 盧剩彥 ( 也是 西藏密宗 )!

( 達賴喇嘛 寫書 出書 )此說 西藏密宗 最高級 ( 修行法是 性愛雜交 雙修 )!

釋迦牟尼佛 的正法佛教是 ( 清淨法身佛 )( 以戒為師 戒色為先 )!

所以 真佛宗 雷藏寺 搞到佛寺連 ( 守護神 也跑光光 )沒有什麼好奇怪 !

第二個原因 釋迦牟尼佛 是要佛教徒 ( 修自性法 自性佛 )!

西藏密宗的 真佛宗 雷藏寺 是要眾生 ( 身外求法 身外求佛 )所以連守護神也跑光光 沒有什麼好奇怪 !

第三個原因 釋迦牟尼佛的 ( 正法 出家人 )是早午餐 ( 用七粒白米 化成無量無邊米山山 施食萬靈 )!

西藏密宗的 真佛宗 雷藏寺 是 ( 火供 燒食物 )糟蹋食物 浪費食物 然後掰說這是 ( 慈悲施食 )!

這就是朋友所說的 和尚不作怪 寺院沒人拜 所以連護法神也跑光光 沒有什麼好奇怪 )!

第四 釋迦牟尼佛 正法佛教是 ( 以戒為師 依法不依人 )!

西藏密宗 真佛宗 雷藏寺 是 ( 以上師為師 依上師 不依法 )!

西藏密宗 真佛宗 雷藏寺 這種 ( 外道裝佛教 )佛寺沒有佛菩薩 連受護神也沒有 ( 有什麼好奇怪 )!

2022年12月5日星期一

為什麼說如今佛經已經面目皆非

佛教發展經歷了從原始佛教到改良佛教再到末法佛教的過程,現在的佛經與釋迦牟尼佛的原話根本不能相提並論。

為什麼呢?釋迦牟尼佛當時講的是梵語,而梵語又有雅語與俗語之分,高貴種姓婆羅門講雅語,非常漂亮規範,低賤種姓講俗語,不甚規範,夾有方言,兩者類似中國的文言與白話之分。釋迦牟尼佛為了傳法度人,為了與已經敗壞的婆羅門教區別開來,面對平民大眾講法,使用的是俗語,也就是大白話。覺者根本不存在對榮華富貴的任何執著,包括語言在內。為了度人,釋迦牟尼佛放棄尊貴的王位,在下裡巴人中討飯,說下裡巴人的語言,吃了無數的苦。(末法時期一些佛教敗類不按釋迦牟尼佛教的去實修放棄世間一切執著,相反打著釋迦牟尼佛的旗號去招搖撞騙,宣揚我家的佛祖如何來歷不凡生在皇宮……藉此來誹謗大法和大法師父,這不可笑嗎?老子講聖人外面雖披著樸素的布衣,但內裡卻懷著珍貴的寶玉,耶穌、老子、孔子又生在什麼顯貴家庭嗎?敗類們欲加之罪的邏輯就是這樣荒唐可笑。)

而講俗語就出現一個問題,就是當時沒有合適的文字忠實記錄釋迦牟尼佛原話。因為梵文相當於中國的文言文,只能表達雅語,中國的白話文也是很晚才出現的。那麼非得記成梵文就得改動佛的原話,就相當於亂法行為,是不能容忍的。於是原始佛教就採取了口口相傳的佛法傳承方式,也就是結集,又稱集法藏,有等誦、合誦、會誦的意思。(佛教敗類蓄意欺騙的卑劣伎倆已有大法弟子專文曝光,網絡上一查即知。)就這樣五百年傳下來,內容難免有誤。

那麼佛經又是怎麼出現的呢?隨著原始佛教發展到極盛,佛教被上層社會普遍接受,貴族也跟著講俗語,這時佉盧文就應運而生,也就相當於今天的白話文,可以表達梵語中的俗語、方言。另外,它是一種以後未發展的死文字,所以寫法也與現今梵文不同,如同篆書與楷書。佉盧文為佛經記錄提供了載體,再加上官方的支持,不但成為當時印度官方語言文字,並隨佛教的弘傳散播到西域等周遍地區,最早流入我國的佛經就是用佉盧文寫的。當時沒有造紙術,沒有印刷術,大規模整理出佛經來是很不容易的,輾轉傳抄,也難免訛漏。

可是,盛極而衰,以後佛經卻不再是佉盧文了,反而從拾婆羅門教的梵文,佉盧文首先在印度消失,最終在西域絕跡,也就是說佛教佛經從此已不能體現釋迦牟尼佛話的原貌了。為什麼?這是因為原始佛教開始變質,貴族化,婆羅門化了,和尚們開始亂法,佛經不講釋迦牟尼佛的原話了,摻進和尚自己的東西,按自己的方式講了,甚至摻進婆羅門教的東西了,那梵文多漂亮啊,多有文化啊。所謂的佛經越出越多,其實很多都出自於和尚們的創作與再創作。

改良佛教流傳到中國,就必須翻譯佛經,為了方便漢人接受外來宗教,早期翻譯整理者又掀起一陣再創作之風,有把佛經翻成律詩的,有為佛經重編章節的,同時借用了漢地大量詞彙概念(比如「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又可說成「大之則無外、小之則無內」,指宇宙真理博大精深,求道永無止境,讓人有望洋興嘆之感,往往中國人鑽研學問時都喜歡引用這句話。可是呢,佛教敗類鑽傳統文化被破壞的空子,胡扯出什麼釋迦牟尼佛說自己的法是最高的法出來,胡扯出什麼求道永無止境應該講什麼「其大有外、其小有內」出來,傳統文化的固定用語、固定概念怎容幾個敗類信口雌黃!由此聯想到對於預言大法的梅花詩,佛教敗類氣急敗壞,咒罵為「妖詩」,究竟誰是妖?是名揚四海的邵康節,還是幾個中共羽翼下的跳梁敗類?)翻譯者自己也承認這樣做如同把飯嚼爛了再餵給別人,原意大失。

到了漢地佛教本地化,又出了許多漢地和尚自己寫的書,論來論去,令人目不暇接,不但不認為自己在亂法,反而認為自己在闡法弘法。嚴肅的佛經變成了誰都可以插一槓子的佛學。

到了中共手上,由於中共對傳統文化的摧殘,對正教的迫害,文言文佛經已經少有和尚能看懂,無神論的中共幹部與佛教敗類們一起主管佛教把持佛教,向僧人灌輸偽「佛學」,在世間招搖撞騙,佛經得不到僧人奉行,得不到僧人敬重,已經名存實亡。

不許用梵文表達佛語

看了《為什麼說如今佛經已經面目皆非》一文,使我想起了在佛教《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四分律》、《十頌律》中都記載了的一個故事。

在釋迦牟尼佛時代有兩個比丘(佛教中的男性出家人),他們姓耶彌盧諦拘羅,是兄弟倆,原來生在婆羅門家中,聲音良好,善於談說。一天他們來到釋迦牟尼佛那裏,向釋迦牟尼佛致敬後坐下對師父說道:「現在的比丘,不同姓,不同名,不同門閥,不同家室,都來出家。他們用自己的方言俗語毀壞了佛所說的話。請允許我們用梵文表達佛語。」

釋迦牟尼佛聽後呵責他們說:「你們這些傻瓜,怎麼竟敢說:『請允許我們用梵文表達佛語。』傻瓜呀!這樣既不能誘導不信佛的人信佛,也不能使信佛的人增強信仰,而只能助長不信佛的人,使已經信了的人改變信念。」呵責完了以後,又給他們說法,然後告訴比丘說:「不許用梵文表達佛語!違者得突吉羅(輕垢罪)」。

從這段話中可知,早期佛教是反對用梵文來傳播佛法的。那麼我就再來談談我對此的一點個人理解。

先來簡介一下古印度的語言,我們中國人向來把古印度文稱為梵文,因為印度人相傳,他們的文字是婆羅門教梵天神(Brahma)所造。但在古印度本土,普遍卻不用這個詞,只有在古印度的一部史詩裡,曾用過「梵文」(brahmivac)這個詞,意思是梵天創造的神聖語言,但僅僅當作一種別名或美稱而已。那麼,古印度人稱他們的文字叫什麼呢?他們稱為Sanskrit,原義就是文飾、修整、精製一類的意思,可大略翻譯為「雅語」,就如中國古代的「文言文」。

大約從很早的時期,梵文已經是古印度上層專有的語言了。後來到了西元前五世紀,古印度一個叫波爾尼(Panini)的人編了一部梵文文法。直到現在兩千多年來,凡是用梵文都必須遵照《波爾尼文法》。在《波爾尼文法》的約束下,梵文成了一種最繁複的語言:名詞有八種格,近代歐洲語言裡用前置詞表達詞和詞之間的關係,梵文裡都用不同的格表示;數目除單、復之外,還有雙數;動詞的過去式也有很多種;而且與其它語言相比梵文還有兩個特點︰第一是愛用長的複合語(compound),第二是連音變化律(sandhi),就是說,某字母與某字母聯在一起,就要發生變化。

古印度除了社會上層所說的梵文以外,還有口語,也就是俗語,普通人用的大白話。這些口語總名之為Prakrit,這個詞的原義為自然發生、本質、原料,恰好和梵文Sanskrit的原義相反的。在古代印度戲劇裡,婆羅門的角色,一定要說梵文,表示他們的身份。奴隸、商人等等全都說白話。梵文許多複雜的規則,在俗語Prakrit中便簡化了不少,甚至於根本就沒有。

據專家學者考證,釋迦牟尼佛傳法時用的具體是哪一種當地人的俗語已難以考證,但肯定用的是平民化的方言俗語,而絕不是已經貴族化、婆羅門化的經典梵文!

我個人理解,釋迦牟尼佛之所以不許弟子們使用被高度規範化的梵文傳法,第一:使用梵文的社會上層人士除了使用梵文外,都還會平民化的俗語,就像中國古代用文言文做文章的書生們,除了會用文言文之外,還會用普通人使用的白話、口語,但社會下層人士則不一定通曉梵文,傳佛法的目地是使眾生能修煉回歸,而不是讓佛法去符合人定出來的規範優美的語法、文飾。所以就根本不需要用梵文來傳佛法。

第二:如果用梵文來傳佛法,則要改變釋迦牟尼佛的原話,比如表達詞和詞之間關係的詞語,可能都要去掉,而改用不同的格來表示,簡單的話語可能要變成長的複合語等等,改動釋迦牟尼佛的原話就可能失去佛法豐富的內涵,因此也不該用梵文來傳佛法。

那麼,後來的梵文佛經又是怎麼來的呢?原始佛教因為沒有合適的文字記錄釋迦牟尼佛的原話,所以就用口傳的方式傳承佛法,後來佉盧文出現為佛教提供了記錄載體,可那距離釋迦牟尼佛時代已很遠了。釋迦牟尼佛涅槃幾百年後,佛教經書才系統出現。可是由於在這個歷史過程中,由於歷史的久遠出現了大量的口誤謬傳等因素,佛教在印度也開始盛極而衰,婆羅門教逐漸從新興盛起來。許多僧人為了和婆羅門教競爭等原因,開始把佛經改寫梵文,在改寫中又把原來的佉盧文佛經中的話語變動了一次。而且隨著歷史的發展,許多僧人不斷對佛經進行創作與再創作。這樣不斷推出新的佛經版本,每一個版本幾乎都會加進新的東西,釋迦牟尼佛留下的東西也越來越少,佛教也正是由於這樣的一些因素導致其最後在印度消失。

現在大乘佛教大部份經書都是根據印度梵文佛經輾轉翻譯而來的,而且有的佛經翻譯為中文時又經過了一次再創作。這樣經過二千餘年的歷史沉積,今天的佛經的確和釋迦牟尼佛當年傳的法相比早已是面目皆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