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6日星期四

 「如是我聞」的如來真實義

    「如是我聞」又叫作「我聞如是」或是「聞如是」,這一句話通常都是佛教經典內容的開頭,但是這一句話又是什麼含意呢?有人解釋為『如是我聞』這一句話若翻譯成白話文的話,那就是指「我是這麼聽說的」,如果是這樣解讀的話,那麼這個「我」字又是在指何人呢?有人認為這個「我」字就是在指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所謂「阿難尊者」又稱為「阿難」或是「阿難陀」,佛教大師說阿難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因為他自稱長期跟隨在佛陀身邊聽佛陀說法,所以才能聞道於佛陀。故在佛滅度後王舍城的第一次聖典集結之集會上,阿難陀才能以出色的記憶力背誦出很多佛陀以往所演講的內容。
 
後來阿難那些背誦出來的佛陀演講內容就被釋迦牟尼佛的信徒記錄下來,那些被記錄下來的文稿最後也就被被釋迦牟尼佛的信徒整理成為目前的佛經,包括了《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法句經》…等等的經典皆是,因此多聞第一的阿難陀他所背誦出來的佛法對於爾後全世界佛法的傳播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佛經中的卷首都會出現「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即是此因,也就是說『如是我聞』這一句話所指的即是阿難陀「親耳聽到佛這樣說的」,由於阿難陀的記憶力最強,因此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那些佛法內容,阿難陀都能全部記得與背誦,所以他才能以所記憶之內容提供佛陀之弟子將那些文稿編輯成為目前流通世界的佛經。

但是佛陀眾弟子在結集文稿編撰經藏的時候,大家都認為阿難陀是一個初證阿羅漢果的人,而其中在現場的佛陀弟子早已證到四果阿羅漢的人非常的多,所以依照常理來說的話,如果爾後的經典是經由阿難陀的口中所說出來的,那麼一般人是不會佩服的,因此世尊在入滅前曾對阿難陀表示,須於每一部經典的卷首加上「如是我聞」這一句話,因為用「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方能平息眾疑,故目前佛教諸經之開卷首,才會置「如是我聞」這四個字,也就表示說「如是我聞」的意思是佛金口親宣的,並由阿難陀親自從釋迦牟尼佛之處所聞得的,並非是一種由別人輾轉而來的傳聞,以顯示此編撰經文內容是真實可信的,所以所有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們皆應依教來奉行。

    後來佛教的一些大師解釋說,佛經卷首皆有「如是我聞」這四個字的原因有四點,第一是為了平息眾疑,佛滅度後阿難結集經藏,初升法座為大眾說法,其相好猶如佛一般,因此眾人起了三種疑惑,第一種疑惑是懷疑阿難陀是否己經成佛了,第二種疑惑是目前說法的阿難陀是否釋尊再來附身繼續度化眾生,第三種疑惑是認為目前說法的阿難陀是否為他方佛來說法。等到阿難陀說「如是我聞」這一句話的時候,則眾人之三疑才瞬間平息。第二是為了遵照佛囑去做,佛將入滅的時候,阿難陀曾經提出四問,第一個問題是佛在世時我等可依佛為師,但是等到佛滅度之後,我等應該依誰為師呢?佛答覆說:「以戒為師」。

第二個問題就是說佛在世的時候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可依佛而住,但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弟子等應該依誰為住呢?釋迦牟尼佛答覆說:「依四念處為住」;第三個問題是說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釋迦牟尼佛的威德可以調服惡性較強之比丘;但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應該如何處置那些惡性之比丘呢?釋迦牟尼佛答覆說:「默而擯棄」;第四個問題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結集佛經的經首當置何詞呢?釋迦牟尼佛答覆說一切的經典,當安「如是我聞」這四個字,並具六種成就以示經典圓滿,阿難陀因為係秉承佛囑而做,故才於一切經首之處皆安上「如是我聞」等四字。

第三是為了息爭端,因為阿難陀從釋迦牟尼佛出家之後迄目前為止只証到阿羅漢初果,雖然於結集經典文稿前,他曾被佛陀第一位大弟子迦葉尊者所激勵,要阿難陀專心禪定,才能得証聖果,但是阿難陀的德業根本不及於諸大阿羅漢,何況是那些更上位的菩薩呢?所以今日若不在經典的卷首處安置「如是我聞」等四字的話,那麼必然會招致異議而引起爭端,故今日佛教所言之「如法」,就是指如阿難陀親自聽從佛所說的這些佛法,因為眾人皆知阿難陀多聞第一,歷耳不忘,所以才能平息爭端,故後世之佛教徒才有「離經一字,即是魔說」的觀念,也就是這個道理。

第四就是為了要與當時諸外道的經文內容有所區別之故,所以才會在經典的卷首之處安上「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因為當時古印度宗教諸外道的經典之經首皆有安上「阿、憂」這兩個字,而佛教經典內容是阿難陀跟隨釋迦牟尼佛多年,本人聽聞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的,因此佛教經典內容為了要與印度諸外道經首的「阿、憂」有所分別,所以才會在佛教許多經典的起首之處安置了「如是我聞」等四個字,其主要目的旨在方便與印度諸外道的經典有所區別罷了。

聽到佛教上述對「如是我聞」等四個字之起源與為什麼要安上「如是我聞」等四個字在佛教的經典內容卷首之理由,不知道大家會有什麼樣的感想呢?那麼請問,佛教所說的這些原因與理由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呢?或是說整個如是我聞的故事都是佛門弟子自己編撰出來的呢?為什麼我們會有如此的疑惑呢?首先我們不能理解的是阿難陀為什麼能跟隨釋迦牟尼佛這麼久的時間,《維基百科》說阿難陀是迦毗羅衛人,他生於釋迦牟尼佛的成道日當天,淨飯王因為聽聞悉達多太子已經悟道成佛了,接著又聞知宮中有人誕生小孩,因此淨飯王非常歡喜,於是說:「今日大吉,是歡喜日。」因而將小孩命名為「阿難」。

因此梵語的「阿難」若譯成中文的話,那就是代表喜慶和歡喜之意,也就是無染的意思,如此說來,阿難陀既然是生於釋迦牟尼佛的成道之日,而釋迦牟尼佛祂是在三十五歲成道的,如果阿難陀想要跟隨在釋迦牟尼佛的身邊聽聞佛法的話起碼也是在二十歲成年以後了,到那個時候的釋迦牟尼佛已經五十五歲了,如果說釋迦牟尼佛是在八十歲的時候滅度的話,那麼阿難陀聽聞釋迦牟尼佛說法頂多是二十五年,如果釋迦牟尼佛說法有四十九年的話,那麼阿難陀有二十四年的時間根本不在釋迦牟尼佛的身邊,如此的話,那麼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有一半的經典又是「如誰所聞」呢?而那一半的經典內容也是由另外一位跟阿難陀一樣多聞或記憶力驚人的人跟隨在釋迦牟尼佛的身邊,而且還會將幾十部經典的內容全部背下來媽?如此的話,那麼請問佛教認為阿難陀所說的「如是我聞」這一件事到底是真還是假呢?

再說阿難陀能背出四十九年來釋迦牟尼佛所說過的法而無任何的遺漏,事實上這是一句大妄語,不但地球上沒有這種人,連整個宇宙都不可能有這種人,況且阿難陀一生都耗在釋迦牟尼佛的身邊不用讀書、不用工作、不用賺錢、不會生病,時時刻刻都跟著釋迦牟尼佛旁邊聽聞佛法嗎?聰明的您認為有這種事可能性嗎?所以許多人佛教信徒根本不是在學佛,而是沉迷於佛教自己編撰出來的那些神話故事之中而不自知,事實上佛經內容所有的名稱、數字、狀況描述或動作都在隱喻宇宙從大爆炸迄今之演化過程,因此不可以用人類意識心的頭腦去翻譯那些經文,否則自己便會成為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難陀。

「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是一句諷刺的話,並非真的有釋迦牟尼佛這一個人或是祂真的有十大弟子,而是在諷刺十種類型的人皆因為太執著而無法真正解脫而成佛,所以自己無法成為如來佛,永遠都只能當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宇宙是一個整體,未大爆炸以前的宇宙本體稱為「如」,大爆炸以後的現象界宇宙稱為「如來」,因為這些萬象皆是由名為「佛陀」的萬物之源所組合而成,所以整個現象界宇宙就稱為「如來佛」,因為佛陀沒有任何的污染所以又稱為「無量光佛」,又因為佛陀是不生不滅的所以又稱為「無量壽佛」,所以整個宇宙的本體又有了「阿彌陀佛」的稱號,也因為如此,所以自性清淨的人其本性即是佛陀或阿彌陀佛,往生的時候其靈體返回本體又稱為「阿彌陀佛接引」。

如果我們瞭解了這些隱喻詞之後,那麼我們就會知道在《大乘妙法蓮華經》的妙法蓮華經經卷第一,由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所翻譯的妙法蓮華經敘品第一卷首所說的「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這一段經文就不能解釋為:「就如同我阿難陀親耳聽到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樣,當時釋迦牟尼佛住在舍衛國的王舍城裡面的耆闍崛山中說法,在現場聽聞佛法的有大比丘一萬二千人眾,他們都是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位,都是沒有煩惱的阿羅漢」,如果佛教的法師如此翻譯經文的話,那麼就表示這一位法師根本看不懂佛經。

妙法蓮華經敘品第一卷首所說的這一段經文,其中所提到的「如是我聞」的「我」是指現象界宇宙大我之如來佛,「如」是指宇宙的本體,所以「如是我聞」的真正意思要解釋為:「宇宙本體之真相是我如來佛所瞭解知悉的」,而「一時」即是指這個時候,「王舍城」即是指原子核共振,因為整個宇宙之變化皆是佛陀舍利子本身作用之變化,原子核共振的演化也是佛陀在其中所產生之變化,故以「佛住王舍城」等字來隱喻之,而所謂的「耆闍崛山」即是在指閻浮提第一至第八意識心而言,至於「大比丘」就是指沒有意識、分別的基本粒子而言,「比丘」則是指有意識、分別的分子或細胞而言,在我們肉身以外所有的物質現在界都稱為「比丘」,在我們腦中所有的意識、凡夫之念頭通通都稱為「比丘尼」。

而「阿羅漢」這一個名詞不是佛教所說的什麼果位,而是宇宙大爆炸演化初期對宇宙間所有基本粒子、粒子、微中子、暗物質與暗能量的統稱,因為這些粒子尚未演化至元素(指意或執著)或分子、細胞(指識或分別),所以宇宙間所有基本粒子、粒子、微中子、暗物質與暗能量都是沒有意與識的,因此基本粒子、粒子、微中子、暗物質與暗能量所含蓋的空間即是《心經》中所說的無意識界,所以《心經》經文中所說的:「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之經文即是在指這些基本粒子、粒子、微中子、暗物質與暗能量而言。

基本粒子、粒子、微中子、暗物質與暗能量怎麼會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呢?怎麼會有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呢?怎麼會有生滅或老死呢?所以「舍利子」就是指基本粒子、粒子、微中子、暗物質與暗能量,在佛經的經文中又稱為「阿羅漢」,如果我們有這種概念的話,那麼我們就不難看懂佛經的如來真實義了,至於「一萬二千眾」亦是隱喻詞,一萬二千在阿拉伯數字就是12000,「1」是指大我的這個如來佛,「2」是指由大我的這個如來佛所演化出來的這些基本粒子、粒子、微中子、暗物質與暗能量等舍利子,而「0」則是指一切在其中之意。

所以「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的這一段經文其真實義即是說宇宙演化之初,由萬物之源的佛陀演化至基本粒子、粒子、微中子、暗物質與暗能量等舍利子之當時整個宇宙之中都充滿了基本粒子、粒子、微中子、暗物質與暗能量,所以說《大乘妙法蓮華經》的經文其實是在講宇宙最初的變化,不是在談宗教的信仰,但是佛經為什麼要談這些呢?因為整個宇宙的萬靈、萬物與萬象都是這樣演化而來的,而我們每一個人之全身就是由這些基本粒子、粒子、夸克、微中子、暗物質、暗能量、元素、分子、細胞、中子、原子與質子演化所組合而成的,而其中最重要的部份就是在每一個人身上的自性。

這個被那些元素、分子、細胞、中子、原子與質子所纏繞而無法顯現出來的自性又稱為佛陀或是本性、本心,萬靈蒼生整個物質肉身本來是由祂在作主,但是因為被太多意識界的元素、分子在纏繞祂,所以我們就無法「見性」,故那些元素、分子皆變成潛意識隱藏在阿賴耶識中墮入生死輪迴產生了「生命的環繞」現象無法脫離輪迴,因此唯有每一個人自己悟出宇宙真相才能使全身所有的基本粒子、粒子、夸克、微中子、暗物質、暗能量、元素、分子、細胞、中子、原子與質子都進入無餘涅槃,否則不管我們修行修到什麼聲聞、圓覺、羅漢、阿羅漢之果位都仍然還是會墮入輪迴,就算是我們已經到了佛地而成佛,事實上仍然還是在有漏的有餘涅槃中。

有餘涅槃中的佛仍然不是究竟,佛教大師常說:「一念覺眾生是佛,一念迷佛是眾生」,所有的基本粒子、粒子、夸克、微中子、暗物質、暗能量、元素、分子、細胞、中子、原子與質子都稱為眾生,其差別只在於有無意識之不同,佛若一念迷,那麼又會演化成基本粒子、粒子、夸克、微中子、暗物質、暗能量、元素、分子、細胞、中子、原子與質子等眾生,所以成佛仍然是在有餘涅槃中,仍然不是真正的究竟,所以一般人修行之最終目標絕對不是為了成佛,因為宇宙萬物皆是由佛陀所組成,所以通通都是佛,因此我們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歸如」,「歸如」對道家而言則稱之為「歸真」,對佛家而言則稱為「無餘涅槃」,其他的修行目標因為沒有達到阿耨多羅鰓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的如來真心,所以通通都沒有究竟,不是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