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7日星期四

説明佛教啊大家應該不會感到陌生,可是如果我今天告訴各位,很多佛法,就是我們看到的佛法,都是假的。

裡面的所有的佛菩薩,都跟如來本人沒有任何關係。

説的誇張一點,可能如來本人,他都不知道自己在人間,還會有這麼多同事?

我如果這麼説,你們會怎麼想呢?

究竟為什麼我要下這樣的結論呢?

今天來看一個原在幾千年的謊言。

按照常見的説法,修行佛教的方式有兩種;一種呢是你乘坐一艘豪華的大船,舒舒服服的去佛國,這種啊叫做大乘佛教。

出家人以騙信徒多跑寺道場,多供養,多給紅包,多冩牌位,多捐助法會等的,這樣就叫做假福田,假功德,沒福報多,這些學佛人死得快,落陰間得快。

另一種是你自己找一艘小船,用手劃到佛國去,這種祗能叫做小乘佛教啊!

但是很少人這樣修,大部份造夢,以為只捐很多錢,供養很多出家人,給錢參加很多法會,以為就有很的大福報,很大的功德?出家人騙你們信徒無知多。

我們漢人當然比較厲害了,自古便得到了大乘佛教的真傳,去到佛國,很大的概率就能直接成為菩薩,啊甚至有些人就可以直接成佛?

不修行就去到佛國?不改惡習氣就去到佛國?不消還三世因果債就去到佛國?什麼都不去改變,不去做,命終就能夠去到佛國還是陰間?

反而東南亞那些小地方他就比較慘,就算你到了佛國去了,你衹能成為一個佛教世界,最低等級的阿羅漢。

比如我們從小看的西遊記,這個小説裏的西遊記就類似的橋段,小説中唐僧在水陸法會上做法事,觀音菩薩化身成一個老頭,混在人群之中說:哎你們搞的這些佛法也太低級了吧啊!這不就是小乘佛法嗎?你要想真的牛逼,你就去印度,去求佛祖去求他們親口所傳的,大乘佛經吧!

大乘佛教經典,那可是能度化三界中一切生靈的,超級佛經啊!唐僧一聽我靠這麼厲害,那原來我們以前修煉的,不過就是一個删減版,不行,我要親自前往印度面見佛祖求取真經。

呵呵你看啊各位,這個在原文中寫的就是求取真經,真經啊,那感情以前練的都是假經唄。

我相信每個人把西遊記看到這裡,都認為小乘佛教,它就是一種不入流的佛法,甚至説它是佛法好像都有點抬舉它,一是這玩意好像沒啥大用,二是這東西是不是佛祖親口,所說的我們都不知道。

我以前也一直這麼想,直到後來我翻閲了各種佛教的資料,這才發現,原來這麽多年,我們一直被這幫大乘佛教徒給騙了。

各位先别急,我們慢慢說,首先在真實的歷史上,唐僧在中國從小接觸的其實就是大乘佛教,而不是小乘佛教,實際上,小乘佛法幾乎就從來沒有傳入過中國。

在唐僧那個年代主流信仰是道教,甚至皇帝本人都把道教的始祖老子,供奉成了自己的祖先。

當時的想法就是最好,全國老百姓一起信道教,不要去搞什麼亂七八糟,别的宗教思想。

李世民本人甚至就覺得,佛教那純粹都是胡説八道,于是就延續起了之前那些皇帝拆除,佛寺的政策,就這麼短短幾年,大乘佛教在這片土地上,幾乎就變成了一種上不了臺面的東西。

搞得當時人們就覺得佛教就跟傳銷一樣就跟安利一樣,其實當佛教不受人待見,他是有原因的,尤其是他不受知識分子的待見,覺得這東西吧這種思想聽起來,啊就跟安利一模一樣的吧!

因為這些大乘佛教派,他們每一個人講的都不一樣,很難有一個定論,有些經書甚至前後矛盾,還特别的幼稚。

甚至啊就是他們自己搞佛學,他們自己都搞不懂,就我説的直白一點吧,就是你根本分不清哪些經書是真的,哪些經書屬是假的。

有些金屬讓人崇拜太陽菩薩,不然人們活不久啊地球就要爆炸,有的說:女性來了生理期她就非常的不吉利,不念他們寫的這些佛經啊!祖上七代這個女性都要下血池地獄。

反正真的就是亂七八糟什麼都有,你想想看在這種背景下,從小一直學佛唐僧他就很懵逼啊,這玩意念出來我唐僧自己都不信啊!不如這樣吧我親自跑一趟,去印度把最正統最牛逼的佛經帶回來,反正我當了和尚啊平常也沒什麼事干,閑着也是閑着;我帶回來一是能讓人們讀到最正統,最正規的佛經。二是剛好也能改變這個社會,對於這個佛教的一些看法,好讓佛教真正的發展起來,要不然這一幫人成天這樣亂搞,不定哪天貧僧也要下山去搞安利了。

後來唐僧就真的自己去印度了,偷渡去印度的,如果他徒弟寫的傳記是真的話,出發後的第二年唐僧就抵達目的地了。

在那裡先他先是讀到了很多大乘經書,花了5年時間,閱讀了所有大乘經書經典,而且還獲得了所有大乘佛教信徒的全部尊重。

之後,更是帶着六百多本不同的佛教經書,上百顆佛舍利,耗時19年才回到大唐,這一次他獲得了大唐皇帝的親自接見。

還在長安專門給他修建了一座大雁塔,幫他傳經說法,讓他的經歷成為一段佳話。

可是真正的問題它就出在這𕚃,魔鬼它一般都藏在細節𕚃,如果現在告訴你,實際上,唐僧去印度帶回來的六百多本佛經,很大一部分都充滿着争議。

如果我這麼說你會怎麼想,你是不是很想掀我的桌子啊,各位先别著急,讓我把真相慢慢說給各位聽。

講這些前,我們不如來先看一下我們熟知的佛祖,如來就是釋牟尼,他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如來是他的自稱,標準解釋是阿羅漢等正覺者及聖者的自稱,或他人稱呼。

他29歲時抛棄一切出家,35歲得道,就是我們所常說的成佛,80歲時離開人世,在他圓記了一百年後,他的弟子分成了兩個團體:

上座部--小乘佛教

一個是上座部就是未來的小乘佛教,就是大乘佛教現在鄙視那種,不值一提的小乘佛教。

大眾部--大乘佛教

一個叫大眾部就是現在熟知的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這邊人的人啊!隨着時間的發展他越來越少。

大乘佛教的人越來越多,可為什麼會這樣?

我最早也是以為小乘佛教垃圾啊,因為他們垃圾,後來才知道他們之所以人少,是因為他們不願意像大乘佛教那樣,隨意的篡改佛經啊我去。

他們堅持的認為,我們是佛陀在世時佛陀語言的整理者,我們堅定的認為,「佛陀沒有制定的律法沒有說過的法,我們不要隨便添加,佛陀已經制定的律法已經說過的法。我們不要隨便廢除,更不能隨意更改,只應遵循佛陀所制定的戒律所教導的法。」

但這一切,完全阻礙了大乘佛教擴大影響力,發財致富啊!讓人讓人們直接成佛了這種道路。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在古代這個大部分世界的地方,這些人住的這些村莊啊!城鎮他都非常小,而且活動范圍也很有限。

很多人,可能他一輩子都不會出自己的村莊,你跟他們傳佛經他們只會當你放狗屁,他們只相信和崇拜他們,村口王師傅的那些

什麼雞神鴨神,驢神狗神,是吧什麼龍神啊!孤仙之類的東西啊!那當然了我崇拜的這個對象,能給我帶來現世的好處才行。

但是這一點,恰恰是與原始佛教他所宣揚的理論,相反的!佛教它本身只是一種哲學思想,它從來沒有說自己要成為宗教。

佛只是頓悟者的意思,他是反迷信的,你跑過來告訴我人生一場虛幻,要我像如來一樣過苦日子去修行,那我是不是傻?

相反啊大眾部就是大乘佛教,他們這邊他們有絕招啊!這種情況他們擅長呀,他們干脆就直接把佛祖發明成在三界中,可以千變萬化,有求必應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救世主,這不牛逼壞了 是吧!

啊實話給你們這幫愚昧的村民講吧,啊你們之前拜的這些牛鬼蛇神啊,其實已經被佛祖拉住編制了,早都拉住編制了,已經是佛教世界的公務員了啊!

比如說分了什麼菩薩呀什麼羅漢呀,啊甚至直接成什麼佛了,那個村口修狐仙像的王師傅,呃你也不用閑着,我讓你直接做某某護法你說好不好?這不皆大歡喜嗎?是不是村裡的二狗子你看啊!你之前只知道崇拜狐狸大仙,什麼狐狸大仙那是狐樹菩薩,你之前只知道崇拜狐樹菩薩,你有沒有想過,狐樹菩薩以前也只是紅塵中,一枚平凡人或者是平凡狐狸,現在這樣,你用我這套經書啊不是我這套經書,你用狐樹菩薩,大慈大悲賜下這套經書修煉,你將來也可以像狐樹菩薩一樣偉大,甚至比孤樹菩薩還偉大,你説好不好啊?結果後來就這麼發展下去,加入大眾部的人實在太多太多了,逼的大眾部直接就開始進化了啊,自我進化,要不然他無法自圓其說呀。

他這個每個教派都出一個菩隆,

沒法自圓其說,所以他直接就開始進化了,新的大乘佛經經典裡直接開始寫,不僅釋迦摩尼是佛,這宇宙中還有77,000多大佛,數也數不清的菩薩羅漢,隨着這個事態繼續這麼發展,還產生了人人皆是佛,人人皆可成佛了這樣的理念。

但是我們必須明白,這些理論在100年前,釋迦摩尼親自在世的時候,他的話裡是絕對絕對沒有的,釋迦摩尼弟子整理的話,只有標準的四部阿含經正統。

相反的是,很多大乘經書他根本沒有歷史出處,在被人們追究的時候,一律用來自某某龍宮,一律來自某某龍王,甚至來自某某外星人,啊現在現在不是出外星人了嗎?什麼很多佛教大乘佛教徒說什麼,他們經書早都超越了現代科學的智慧,來自外星人,就全部用這些解釋來應付了事,或者將當時的這個鄉間傳說印度鬼神,巫術體系,一律納入了大乘佛學的思想之中。

但是說到這裡很多人就要問了,當時大眾部這麼狠,作為佛學正統的上座部,他們就不管不問了嗎?這一切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2023年7月16日星期日

拜佛,不是彎下身體,而是放下大乘。

念佛,不是聲音數目,而是放下法器。

合掌,不是並攏雙手,而是放下佛像。

禪定,不是長坐不起,而是放下禪師。

布施,不是供養僧人,而是放下出家。

學佛,不是佛寺歸依,而是放下法師。

成道,不是看見佛祖,而是放下法會。

信佛,不是供花果品,而是放下跑寺。

持咒,不是灌頂加持,而是放下藏密。

修行,不是念經唱誦,而是放下紅包。

釋教,不是住吃在寺,而是放下貪欲。

佛經,不是助印流通,而是放下開示。

佛法,不是講經説法,而是放下佛門。

持戒,不是袈裟紅衣,而是放下名利。

護生,不是組團放生,而是放下亂放。

功德,不是金佛建寺,而是放下錢財。

佛教,不是托鉢金錢,而是放下私心。

莊嚴,不是富麗堂皇,而是放下寺廟。

浴佛,不是佛像洗淨,而是放下儀式。

佛誕,不是場面人多,而是放下迷信。

慈悲,不是引信佛教,而是放下招徒。


《卡拉瑪經 Kalama Sutta 》的各種翻譯版


或譯為葛拉瑪經、羯臘磨經

卡拉玛经 Kalama Sutta - http://www.dhamma.org.cn/books/KALAMA_SUTTA.htm

卡拉玛经. (2010, January 28). Retrieved from 维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A1%E6%8B%89%E7%8E%9B%E7%BB%8F&oldid=12206020


1.中阿含業相應品伽藍經第六    1

2. 巴利藏《增支部.三集.65經》元亨寺 譯本    4

3. 巴利藏《卡拉瑪經 Kalama Sutta 》文言譯版    8

4.《盔沙子--咖拉麻經》暨覓寂比庫注疏    12

5. 巴利藏《卡拉瑪經 Kalama Sutta 》 喬正一白話譯    27

6. 巴利藏《卡拉瑪經 Kalama Sutta 》蕭式球譯白話版    30


=============


〈葛拉瑪經〉

不可因為口口相傳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流傳廣遠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引經據典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合乎自己觀點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引證常識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符合先入為主的觀念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他是導師就信以為真。


〈羯臘磨經〉

勿因耳聞而輕信,道聽塗說本無稽;

不以傳統而妄信,歷代傳說多謬奇;

眾人謠言不可靠,毫釐之差失千里;

迷信教條未見安,經典所載非無疑;

師長訓示固可貴,懾信權威非所宜;

凡事合理方可信,且需益己復益人;

必俟體察分析後,始能虔信並奉行。


=============

卡拉瑪經(巴利文:Kesamuttisuttaṃ),上座部佛教經典,載《巴利大藏經•增支部》第三集第65經。其主要講述佛陀對卡拉瑪人的教誨。


其對應的漢傳佛教經典載於《大正新修大藏經•中阿含經•業相應品》中《伽藍經》第六卷。


簡介


卡拉瑪人因各宗派教義不同,而不能分辨是非真假,故向佛陀請教[1]。佛陀對該問題講述了《卡拉瑪經》,意在告訴人們:不要立即接受或相信任何事情,以免成為他人(包括佛陀本人)的知識奴隸。佛陀並為此總結了十準則[2]:


       1. 勿信風說;

       2. 勿信傳說;

       3. 勿信臆說;

       4. 勿信於藏經之教相合之說;

       5. 勿信基於尋思者;

       6. 勿信基於理趣者;

       7. 勿信熟慮於因相者;

       8. 勿信審慮忍許之見相合;

       9. 說者雖堪能亦勿予信;

      10. 雖說此沙門是我之師亦勿予信之。


如果堅持這十種準則,就能夠做到遠離貪嗔痴三毒,在此生就能得到四種內心安樂[3][4]:


   1. 第一種安樂:他會想:「我不確定此世有無輪迴,有無因果業報。但若它們存在,我死後肯定會出生在美好世界中。」[5][6]

   2. 第二種安樂:他會想:「我不確定此世有無輪迴,有無因果業報。即使沒有,我仍然在死後可以為自己和家人博得美德。」[7][8]

   3. 第三種安樂:他會想:「若惡人有惡報,那麼我不對任何人懷有惡意,不造惡業,我將來肯定不會遇到不幸。」[9][10]

   4. 第四種安樂:他會想:「若惡人沒有惡報,那麼至少我能做到無愧於他人。」[11][12]


==

卡拉瑪經 Kalama Sutta


《卡拉瑪經Kalama Sutta 》取自南傳巴利經藏《增支部Avguttara nikaya 三集65經》

《卡拉瑪經》,此經記述了佛陀對卡拉瑪人的一番教誨。


當時,卡拉瑪人因不知如何抉擇各位宗教師所言,不辨是非,不分真假,故請示於佛。事實上,這不僅是卡拉瑪人所困惑的,也是人們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都會面臨的問題。即使在資訊發達的今天,我們有了眾多的查詢工具,有了一生難以讀盡的典籍資料,仍無法保證,在面臨抉擇時,作出百分百的正確判斷。


   那麼,我們又該何去何從?


當卡拉瑪人徬徨著,無法決定接受什麼教義時,佛陀針對這一問題宣說了《卡拉瑪經》,告訴迷茫的他們,也告訴同樣迷茫的我們:不要立即接受或相信任何事,以免成為他人(包括佛陀本人)的知識奴隸。


   為此,佛陀總結了十項準則:


    一、不因為他人的口傳、傳說,就信以為真。

    二、不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

    三、不因為是正在流傳的消息,就信以為真。

    四、不因為是宗教經典書本,就信以為真。

    五、不因為根據邏輯,就信以為真。

    六、不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

    七、不因為符合常識外在推理,就信以為真。

    八、不因為符合自己的預測、見解、觀念,就信以為真。

    九、不因為演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

    十、不因為他是導師、大師,就信以為真。


《卡拉瑪經》突顯了佛教求真、求實、求證的根本精神,有別於其它很多宗教單純的以信為本。上述十點,更是震聾發聵的醒世之言。

在南傳佛教地區,《卡拉瑪經》是一部家戶喻曉的經典,深受廣大信眾,尤其是知識階層的尊重與推崇。


 經 文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與大比丘眾俱,遊行拘薩羅國,入於名為克薩普塔之卡拉瑪族邑。克薩普塔卡拉瑪人聞:沙門尊喬達摩是釋迦子,從釋迦出家至克薩普塔,又,彼尊喬達摩有美好稱讚之聲揚,謂:彼世尊亦即是阿羅漢,等正覺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是能遇阿羅漢是幸其甚。 ——其時,克薩普塔之卡拉瑪人即詣世尊之處。詣已,一類之人即問訊世尊而坐於一面;一類人即於世尊互相慶慰;致歡迎,感銘之交談已,一類人即向世尊伸手合掌後坐於一面;一類人即白出名姓後坐於一面;一類人即默然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克薩普塔之卡拉瑪人白世尊言:


   [大德!有沙門、婆羅門眾來至克薩普塔邑,彼等之述示自說,相反者,對於他說則予駁斥、輕蔑、卑視、拋擲。大德!復有他類沙門、婆羅門來至克薩普塔,彼等即皆只述示自說,相反者,對他說則於駁斥、輕蔑、卑視、拋擲。大德!對彼等,我等有惑,有疑於此等沙門、婆羅門諸氏中,誰語真實?誰語虛妄? ]


   [卡拉瑪人!汝等所惑是當然,所疑是當然,有惑之處,定會起疑。


   [卡拉瑪人!汝等①勿信風說;②勿信傳說;③勿信臆說;④勿信於藏經之教相合之說;⑤勿信基於尋思者;⑥勿信基於理趣者;⑦勿信熟慮於因相者;⑧雖說是與審慮忍許之見相合亦勿予信;⑨說者雖堪能亦勿予信;⑩雖說此沙門是我之師亦勿予信之。卡拉瑪人!若汝等只自覺--此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此法是智者之所訶毀者。若將此法圓滿、執取之即能引來無益與苦--則卡拉瑪人!汝等於時應斷(彼)!


    [卡拉瑪人!汝等如何思維耶?起於人內心之貪是為益耶?或為無益耶?

    [大德!為無益。 ]

    [復次,卡拉瑪人!此有貪心之人是為貪所蔽、心為所捕、殺有命者、與他之妻通、語虛誑,已勸他如是作,此是與彼長夜無益、苦耶? ]

    [大德!唯然! ]

    [卡拉瑪人!汝等如何思維耶?起於人內心之嗔是為益耶?或為無益耶? ]

    [大德!為無益。 ]

    [復次,卡拉瑪人!此有嗔心之人是為嗔所蔽、心為所捕、殺有命者、與他之妻通、語虛誑,已勸他如是作,此是與彼長夜無益、苦耶? ]

    [大德!唯然! ]

    [卡拉瑪人!汝等如何思維耶?起於人內心之愚癡是為益耶?或為無益耶? ]

    [大德!為無益。 ]

    [復次,卡拉瑪人!此有愚癡之人是為愚癡所蔽、心為所捕、殺有命者、與他之妻通、語虛誑,已勸他如是作,此是與彼長夜無益、苦耶? ]

    [大德!唯然! ]

    [卡拉瑪人!汝等如何思維耶?此等之法是善耶?或不善? ]

    [大德!是不善。 ]

    [有罪耶?或無罪耶? ]

    [大德!是有罪。 ]

    [若圓滿執取為能引無益與苦耶?或不耶? ]

    [大德!圓滿之執取,即能引無益與苦,對此我等之所說是如是。 ]


   [卡拉瑪人!是故,我語:“卡拉瑪人!汝等①勿信風說;②勿信傳說;③勿信臆說;④勿信於藏經之教相合之說;⑤勿信基於尋思者; ⑥勿信基於理趣者;⑦勿信熟慮於因相者;⑧雖說是與審慮忍許之見相合亦勿予信;⑨說者雖堪能亦勿予信;⑩雖說此沙門是我之師亦勿予信之。卡拉瑪人!若汝等只自覺--此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此法是智者之所訶毀者。若將此法圓滿、執取之即能引來無益與苦--則卡拉瑪人!汝等於時應斷(彼)!”如是語者是緣此而說。


   [卡拉瑪人!汝等①勿信風說;②勿信傳說;③勿信臆說;④勿信於藏經之教相合之說;⑤勿信基於尋思者;⑥勿信基於理趣者;⑦勿信熟慮於因相者;⑧雖說是與審慮忍許之見相合亦勿予信;⑨說者雖堪能亦勿予信;⑩雖說此沙門是我之師亦勿予信之。卡拉瑪人!若汝等只自覺--此法是善,此法是無罪,此法是智者之所稱讚者。若將此法圓滿、執取之即能引來益與樂--則卡拉瑪人!其時應具足而住之。 ]


    [卡拉瑪人!汝等如何思維耶?起於人內心之無貪是為益耶?或為無益耶? ]

    [大德!為益。 ]

    [復次,卡拉瑪人!此無貪人是不為貪所蔽、心不為所捕、不殺有命者、不與他之妻通、不語虛妄,已勸他如是作,此是與彼長夜之益與樂耶? ]

    [大德!唯然! ]

    [卡拉瑪人!汝等如何思維耶?起於人內心之無嗔是為益耶?或為無益耶? ]

    [大德!為益。 ]

    [復次,卡拉瑪人!此無嗔人是不為貪所蔽、心不為所捕、不殺有命者、不與他之妻通、不語虛妄,已勸他如是作,此是與彼長夜之益與樂耶? ]

    [大德!唯然! ]

    [卡拉瑪人!汝等如何思維耶?起於人內心之無癡是為益耶?或為無益耶? ]

    [大德!為益。 ]

    [復次,卡拉瑪人!此無嗔人是不為痴所蔽、心不為所捕、不殺有命者、不與他之妻通、不語虛妄,已勸他如是作,此是與彼長夜之益與樂耶? ]

    [大德!唯然! ]

    [卡拉瑪人!汝等如何思維耶?此等之法是善耶?或不善? ]

    [大德!是善。 ]

    [有罪耶?或無罪耶? ]

    [大德!是無罪。 ]

    [是智者之所訶毀者耶?或是智者之所稱讚者耶? ]

    [大德!是智者之所稱讚者。 ]

    [若圓滿執取為能引益與樂耶?或不耶? ]

    [大德!圓滿之執取,即能引益與樂,對此我等之所說是如是。 ]


   [卡拉瑪人!是故,我語:“卡拉瑪人!汝等①勿信風說;②勿信傳說;③勿信臆說;④勿信於藏經之教相合之說;⑤勿信基於尋思者; ⑥勿信基於理趣者;⑦勿信熟慮於因相者;⑧雖說是與審慮忍許之見相合亦勿予信;⑨說者雖堪能亦勿予信;⑩雖說此沙門是我之師亦勿予信之。卡拉瑪人!若汝等只自覺--此法是善,此法是無罪,此法是智者之所稱讚者。若將此法圓滿、執取之即能引來益與樂--則卡拉瑪人!其時應具足而住之。”如是語者是緣此而說。 ]


   [卡拉瑪人!彼聖弟子即如是離貪、離瞋,不愚癡。以正知、正念、以與慈俱行之心徧滿一方世界,第二、第三、第四方亦同。與悲俱行之心徧滿一方世界,第二、第三、第四方亦同。與喜俱行之心徧滿一方世界,第二、第三、第四方亦同。與舍俱行之心徧滿一方世界,第二、第三、第四方亦同。如是橫徧於上下一切處,於一切世界,廣大、無量、無怨、無惱害之心、徧滿而住。卡拉瑪人!彼勝弟子如是心無怨憎,心無貪欲、如是心無雜染,如是心淨,彼於現法得四慰安。


[若有後世,若有善作惡作業之異熟果,既有是處,我身壞、死後得趣天世,此即彼所得之第一慰安。若又無後世,若無善作惡作業之異熟果,與此現法,以無怨、無貪、無苦、有樂來護自己,此即彼所得之第二慰安。若作(惡)之人有惡報,則我將不對任何人懷惡意,不造惡業之人,何有苦耶?此即彼所得之第三慰安。若作惡之人無有惡報,則現在於二者我已清淨,此即彼所得之第四慰安。


   [卡拉瑪人!彼勝弟子如是心無怨憎,如是心無貪欲、如是心無雜染,如是心淨,彼於現法得此四種慰安。 ]


   [世尊!此即如是!善逝!此即如是!大德!彼勝弟子如是心無怨憎,如是心無貪欲、如是心無雜染,如是心淨,彼於現法得四慰安。若有後世,若有善作惡作業之異熟果,既有是處,我身壞、死後得趣天世,此即彼所得之第一慰安。若又無後世,若無善作惡作業之異熟果,則我將與此現法,以無怨、無貪、無苦、有樂來護自己,此即彼所得之第二慰安。若作惡之人有惡報,則我將不對任何人懷惡意,不造惡業之人,何有苦之觸?此即彼所得之第三慰安。若作惡之人無有惡報,則現在於二者我已見已知清淨,此即彼所得之第四慰安。大德!彼勝弟子如是心無怨憎,如是心無貪欲、如是心無雜染,如是心淨,彼於現法得此四種慰安。


[奇哉!尊者喬達摩!偉哉!尊者喬達摩!恰如倒者使起,如覆蓋者使露現,如迷者教以道,如闇中持來油燈,使有眼者見諸色,尊者瞿曇以種種法門說示。


   [大德!我等今皈依世尊、法、又皈依比丘僧伽,大德!請世尊存念於我等自今日起終生皈依為優婆賽。 ]


---------------


Kalama Sutta AN03‧65

葛拉瑪經 sp4-03-065

To the Kalamas

對葛拉瑪人的開示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Thanissaro Bhikkhu

Copyright © 1999 Thanissaro Bhikkhu.

Access to Insight edition © 1999

   


巴譯英:Thanissaro 比丘

英文版權所有 ©1998 Thanissaro 比丘。

Access to Insight  1998年版


For free distribution. This work may be republished, reformatted, reprinted, and redistributed in any medium. It is the author's wish, however, that any such republication and redistribution be made available to the public on a free and unrestricted basis and that translations and other derivative works be clearly marked as such.

   

歡迎流通:可以再版印刷或以任何的媒體格式製作並流通,這是作者的希望。不過,所有再版流通之作品必須免費和無條件地方式供大眾使用,並且該作品中也必須清楚地標示此一聲


Translator's note: Although this discourse is often cited as the Buddha's carte blanche for following one's own sense of right and wrong, it actually says something much more rigorous than that. Traditions are not to be followed simply because they are traditions. Reports (such as historical accounts or news) are not to be followed simply because the source seems reliable. One's own preferences are not to be followed simply because they seem logical or resonate with one's feelings. Instead, any view or belief must be tested by the results it yields when put into practice; and — to guard against the possibility of any bias or limitations in one's understanding of those results — they must further be checked against the experience of people who are wise. The ability to question and test one's beliefs in an appropriate way is called appropriate attention. The ability to recognize and chose wise people as mentors is called having admirable friends. According to Iti 16-17, these are, respectively, the most important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for attaining the goal of the practice. For further thoughts on how to test a belief in practice, see MN 61, MN 95, AN 7.80, and AN 8.53. For thoughts on how to judge whether another person is wise, see MN 110, AN 4.192, and AN 8.54.

   


英譯者說明:雖然這一部經時常被說成是佛陀基於相對的是非善惡這種世俗的價值觀而說的方便法,但是本經實際上闡明了某些更精確的深義。


傳統,不只因為他們是傳統,就必須被遵奉。報告(像是歷史記錄或新聞),不只因為它們的來源似乎可靠就必須去接受。個人的偏見,不只因為它們似乎合乎邏輯或者合於情理就必須去認同。相反的,任何的觀點或信念都一定要由它付諸實踐之後產生的結果,是好是壞或是有益是無益等來加以勘驗;而且對於那些結果的判讀,為了避免由「個人偏見」及「理解能力有限」而造成判讀錯誤的可能性,就必須更進一步藉由明智者的經驗來加以檢測。以正確的方式詢問與測試某一觀點及信念的能力叫做正確的專注(正定)。辨識並且選擇明智者為善知識的能力叫做選擇善知識。依照《小部.如是語經 16-17》, 這些能力個個都是達到修行目標最重要的內在或外在的因素。


關於如何在修行中測試某一信念之更進一步的說明,請參見:《中部 61經》、《中部95經》、《增支部7.80經》及《增支部8.53經》。而關於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為明智者之更進一步的說,請參見:《中部110經》、《增支部 4.192經》和《增支部 8.54經》。


I have heard that on one occasion the Blessed One, on a wandering tour among the Kosalans with a large community of monks, arrived at Kesaputta, a town of the Kalamas. The Kalamas of Kesaputta heard it said, "Gotama the contemplative — the son of the Sakyans, having gone forth from the Sakyan clan — has arrived at Kesaputta. And of that Master Gotama this fine reputation has spread: 'He is indeed a Blessed One, worthy, & rightly self-awakened, consummate in knowledge & conduct, well-gone, a knower of the cosmos, an unexcelled trainer of those persons ready to be tamed, teacher of human & divine beings, awakened, blessed. He has made known — having realized it through direct knowledge — this world with its devas, maras, & brahmas, its generations with their contemplatives & priests, their rulers & common people; has explained the Dhamma admirable in the beginning, admirable in the middle, admirable in the end; has expounded the holy life both in its particulars & in its essence, entirely perfect, surpassingly pure. It is good to see such a worthy one.'"

   


我曾經這麼聽說:有一次,世尊與比丘們在憍薩羅國遊行說法,來到羇舍子小鎮裡葛拉瑪人居住的地方。葛拉瑪人聽說:「沙門喬答摩聲名遠播,祂是釋迦族王子,從釋迦族出家;是阿羅漢、無上正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祂已經被覺悟(這個世界)- 這麼說是因為祂是透過直接的覺知而通達了宇宙人生之故,亦即覺悟非可強求而得 -祂覺悟這世界中有關天魔外道之法、他們的歷代修行弟子及信眾以及他們的戒律祂也覺悟了普通凡夫的種種;祂所說的教法從開始、中間、至結尾都是至善完美的,祂兼顧事相細節和精神本質兩方面,契理契機地詳細說明了聖道,至極完美,無比純真,他來到這裏了,我們去拜訪這樣可敬的人會得大利益。」


So the Kalamas of Kesaputta went to the Blessed One. On arrival, some of them bowed down to him and sat to one side. Some of them exchanged courteous greetings with him and, after an exchange of friendly greetings & courtesies, sat to one side. Some of them sat to one side having saluted him with their hands palm-to-palm over their hearts. Some of them sat to one side having announced their name & clan. Some of them sat to one side in silence.

   


於是葛拉瑪人結伴同行一起前去拜訪世尊。他們陸續來到了世尊面前,有一些人禮拜世尊之後坐在一邊;有一些人先和世尊噓寒問暖之後坐在一邊;有一些人先對世尊合掌禮敬之後坐在一邊;有一些人先向世尊介紹自己之後坐在一邊;有一些人則只是安安靜靜坐在一邊。


As they sat there, the Kalamas of Kesaputta said to the Blessed One, "Lord, there are some priests & contemplatives who come to Kesaputta. They expound & glorify their own doctrines, but as for the doctrines of others, they deprecate them, revile them, show contempt for them, & disparage them. And then other priests & contemplatives come to Kesaputta. They expound & glorify their own doctrines, but as for the doctrines of others, they deprecate them, revile them, show contempt for them, & disparage them. They leave us absolutely uncertain & in doubt: Which of these venerable priests & contemplatives are speaking the truth, and which ones are lying?"

   


當大家到齊坐好了之後,他們便對世尊說:「世尊啊!有些梵志和僧人來到羇舍子,他們解說自己的教義,讚揚自己的教義,但卻非難、輕蔑、藐視、毀謗、排斥其它的教義。又有另一些梵志和出家人來到羇舍子,他們也是同樣解說自己的教義,讚揚自己的教義,而非難、輕蔑、藐視、毀謗、排斥其它的教義。世尊啊!這真的使我們產生懷疑,使我們覺得迷惑,不知道在這些可敬的梵志和僧人之中,到底誰說的才是真話?誰說的是謊言?」


"Of course you are uncertain, Kalamas. Of course you are in doubt. When there are reasons for doubt, uncertainty is born. So in this case, Kalamas, don't go by reports, by legends, by traditions, by scripture, by logical conjecture, by inference, by analogies, by agreement through pondering views, by probability, or by the thought, 'This contemplative is our teacher.' When you know for yourselves that, 'These qualities are unskillful; these qualities are blameworthy; these qualities are criticized by the wise; these qualities, when adopted & carried out, lead to harm & to suffering' — then you should abandon them.


世尊聽了之後回答:「葛拉瑪人啊!你們有疑慮是正常的,你們有迷惑也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面對一件讓人可疑困擾的事情,是自然會產生懷疑迷惑的。(換句話說,你們不必因為不信而內心不安)」


「葛拉瑪人!你們聽著:

01. 不可因為「常常聽人這麼傳說」就信以為真。(或不實謠言故。)

02. 不可因為「是大家遵奉的傳統」就信以為真。(或誤謬荒誕故。)

03. 不可因為「是普遍相信的報告」就信以為真。(或難免疏漏故。)

04. 不可因為「是有經典作依據的」就信以為真。(所載非無疑故。)

05. 不可因為「符合於邏輯的推測」就信以為真。(邏輯有時窮故。)

06. 不可因為「符合於常識的判斷」就信以為真。(常識非真常故。)

07. 不可因為「符合於類比的推論」就信以為真。(物類各有道故。)

08. 不可因為「和自己的觀點吻合」就信以為真。(或成見偏見故。)

09. 不可因為「符合的機率非常高」就信以為真。(或掛萬漏一故。)

10. 不可因為「是導師或權威所說」就信以為真。(仰慕失理智故。)             [註一]

葛拉瑪人!當你自己確切知道:‘某些事物是不好的、是錯的、是被明智者譴責的或者採信之後會帶來損害和苦惱’,那麼你們就應當捨棄它們。


"What do you think, Kalamas? When greed arises in a person, does it arise for welfare or for harm?"

   


接著世尊這麼說道:

「葛拉瑪人!你們認為怎樣?一個人內心生起貪欲,這是有益還是有害的呢?」


"For harm, lord."

   


「世尊!這是有害的。」


"And this greedy person, overcome by greed, his mind possessed by greed, kills living beings, takes what is not given, goes after another person's wife, tells lies, and induces others to do likewise, all of which is for long-term harm & suffering."

   


「葛拉瑪人!一個心存貪欲的人,被貪欲征服及纏擾,因而作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的行為,這樣是不是會為他帶來長期的損害和苦惱呢?」


"Yes, lord."

   


「是的,世尊!」


"Now, what do you think, Kalamas? When aversion arises in a person, does it arise for welfare or for harm?"

   


「葛拉瑪人!你們認為怎樣?一個人的內心生起瞋恚,這是有益還是有害的呢?」


"For harm, lord."

   


「世尊!這是有害的。」


"And this aversive person, overcome by aversion, his mind possessed by aversion, kills living beings, takes what is not given, goes after another person's wife, tells lies, and induces others to do likewise, all of which is for long-term harm & suffering."

   


「葛拉瑪人!一個心存瞋恚的人,被瞋恚征服及纏擾,因而作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的行為,這樣是不是會為他帶來長期的損害和苦惱呢?」


"Yes, lord."

   


「是的,世尊!」


"Now, what do you think, Kalamas? When delusion arises in a person, does it arise for welfare or for harm?"

   


「葛拉瑪人!你們認為怎樣?一個人的內心生起愚痴,這是有益還是有害的呢?」


"For harm, lord."

   


「世尊!這是有害的。」


"And this deluded person, overcome by delusion, his mind possessed by delusion, kills living beings, takes what is not given, goes after another person's wife, tells lies, and induces others to do likewise, all of which is for long-term harm & suffering."

   


「葛拉瑪人!一個心存愚痴的人,被愚痴征服及纏擾,因而作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的行為,這樣是不是會為他帶來長期的損害和苦惱呢?」


"Yes, lord."

   


「是的,世尊!」


"So what do you think, Kalamas: Are these qualities skillful or unskillful?"

   


世尊聽了葛拉瑪人的回答之後,接著又問:「葛拉瑪人!你們認為怎樣?有貪瞋痴心是好還是不好呢?」

"Unskillful, lord."

   


「世尊啊!這是不好的。」


"Blameworthy or blameless?"

   


「是錯還是對呢?」


"Blameworthy, lord."

   


「世尊啊!這是錯的。」


"Criticized by the wise or praised by the wise?"

   


「是受智者所譴責還是受智者所讚揚呢?」


"Criticized by the wise, lord."

   


「世尊啊!這是受智者所譴責的。」


"When adopted & carried out, do they lead to harm & to suffering, or not?"

   


「會帶來損害苦惱還是不會帶來損害苦惱呢?」


"When adopted & carried out, they lead to harm & to suffering. That is how it appears to us."

   


「世尊啊!會帶來損害和苦惱的。這些就是它們給我們的啟示」


"So, as I said, Kalamas: 'Don't go by reports, by legends, by traditions, by scripture, by logical conjecture, by inference, by analogies, by agreement through pondering views, by probability, or by the thought, "This contemplative is our teacher." When you know for yourselves that, "These qualities are unskillful; these qualities are blameworthy; these qualities are criticized by the wise; these qualities, when adopted & carried out, lead to harm & to suffering" — then you should abandon them.' Thus was it said. And in reference to this was it said.

   


世尊聽了葛拉瑪人的回答,便說:「葛拉瑪人!所以我才說:『


01. 不可因為「常常聽人這麼傳說」就信以為真。(或不實謠言故。)

02. 不可因為「是大家遵奉的傳統」就信以為真。(或誤謬荒誕故。)

03. 不可因為「是普遍相信的報告」就信以為真。(或難免疏漏故。)

04. 不可因為「是有經典作依據的」就信以為真。(所載非無疑故。)

05. 不可因為「符合於邏輯的推測」就信以為真。(邏輯有時窮故。)

06. 不可因為「符合於常識的判斷」就信以為真。(常識非真常故。)

07. 不可因為「符合於類比的推論」就信以為真。(物類各有道故。)

08. 不可因為「和自己的觀點吻合」就信以為真。(或成見偏見故。)

09. 不可因為「符合的機率非常高」就信以為真。(或掛萬漏一故。)

10. 不可因為「是導師或權威所說」就信以為真。(仰慕失理智故。)            


葛拉瑪人!當你自己確切知道:‘某些事物是不好的、是錯的、是被明智者譴責的或者採信之後會帶來損害和苦惱’,那麼你們就應當捨棄它們。』」以上是我所說,而且對於我所說的,你們也當依此原則抉擇之。


"Now, Kalamas, don't go by reports, by legends, by traditions, by scripture, by logical conjecture, by inference, by analogies, by agreement through pondering views, by probability, or by the thought, 'This contemplative is our teacher.' When you know for yourselves that, 'These qualities are skillful; these qualities are blameless; these qualities are praised by the wise; these qualities, when adopted & carried out, lead to welfare & to happiness' — then you should enter & remain in them.

   


葛拉瑪人!聽著!


01. 不可因為「常常聽人這麼傳說」就信以為真。(或不實謠言故。)

02. 不可因為「是大家遵奉的傳統」就信以為真。(或誤謬荒誕故。)

03. 不可因為「是普遍相信的報告」就信以為真。(或難免疏漏故。)

04. 不可因為「是有經典作依據的」就信以為真。(所載非無疑故。)

05. 不可因為「符合於邏輯的推測」就信以為真。(邏輯有時窮故。)

06. 不可因為「符合於常識的判斷」就信以為真。(常識非真常故。)

07. 不可因為「符合於類比的推論」就信以為真。(物類各有道故。)

08. 不可因為「和自己的觀點吻合」就信以為真。(或成見偏見故。)

09. 不可因為「符合的機率非常高」就信以為真。(或掛萬漏一故。)

10. 不可因為「是導師或權威所說」就信以為真。(仰慕失理智故。)            


葛拉瑪人!當你自己確切知道:‘某些事物是好的、對的、受智者讚揚的或者採信之後會帶來利益和快樂。’那麼你就應當採信它們。」


"What do you think, Kalamas? When lack of greed arises in a person, does it arise for welfare or for harm?"

   


接著世尊又問:

「葛拉瑪人!你們認為怎樣?一個人的內心不生起貪欲,這是有益還是有害的呢?」


"For welfare, lord."

   


「世尊!是有益的。」


"And this ungreedy person, not overcome by greed, his mind not possessed by greed, doesn't kill living beings, take what is not given, go after another person's wife, tell lies, or induce others to do likewise, all of which is for long-term welfare & happiness."

   


「葛拉瑪人!一個不貪欲的人,內心不被貪欲征服及纏擾,因而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這是不是會為他帶來長期的利益和快樂呢?」


"Yes, lord."

   


「是的,世尊!」


"What do you think, Kalamas? When lack of aversion arises in a person, does it arise for welfare or for harm?"

   


「葛拉瑪人!你們認為怎樣?一個人的內心不生起瞋恚,這是有益還是有害的呢?」


"For welfare, lord."

   


「世尊!是有益的。」


"And this unaversive person, not overcome by aversion, his mind not possessed by aversion, doesn't kill living beings, take what is not given, go after another person's wife, tell lies, or induce others to do likewise, all of which is for long-term welfare & happiness."

   


「葛拉瑪人!一個不瞋恚的人,內心不被瞋恚征服及纏擾,因而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這是不是會為他帶來長期的利益和快樂呢?」


"Yes, lord."

   


「是的,世尊!」


"What do you think, Kalamas? When lack of delusion arises in a person, does it arise for welfare or for harm?"

   


「葛拉瑪人,你們認為怎樣,一個人的內心不生起愚癡,這是有益還是有害的呢?」


"For welfare, lord."

   


「世尊!是有益的。」


"And this undeluded person, not overcome by delusion, his mind not possessed by delusion, doesn't kill living beings, take what is not given, go after another person's wife, tell lies, or induce others to do likewise, all of which is for long-term welfare & happiness."

   


「葛拉瑪人!一個不愚癡的人,內心不被愚癡征服及纏擾,因而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這是不是會為他帶來長期的利益和快樂呢?」


"Yes, lord."

   


「是的,世尊!」


"So what do you think, Kalamas: Are these qualities skillful or unskillful?"

   


世尊聽了葛拉瑪人的回答之後,接著又問:「葛拉瑪人!你們認為怎樣?無貪瞋痴心是好還是不好呢?」


"Skillful, lord."

   


「世尊啊!是好的。」


"Blameworthy or blameless?"

   


「是錯還是對呢?」


"Blameless, lord."

   


「世尊啊!這是對的。」


"Criticized by the wise or praised by the wise?"

   


「是受智者所譴責還是受智者所讚揚呢?」


"Praised by the wise, lord."

   


「世尊啊!這是受智者所讚揚的。」


"When adopted & carried out, do they lead to welfare & to happiness, or not?"

   


「會帶來損害苦惱還是不會帶來損害苦惱呢?」


"When adopted & carried out, they lead to welfare & to happiness. That is how it appears to us."

   


「世尊啊!不會帶來損害和苦惱的。這些就是它們給我們的啟示」


"So, as I said, Kalamas: 'Don't go by reports, by legends, by traditions, by scripture, by logical conjecture, by inference, by analogies, by agreement through pondering views, by probability, or by the thought, "This contemplative is our teacher." When you know for yourselves that, "These qualities are skillful; these qualities are blameless; these qualities are praised by the wise; these qualities, when adopted & carried out, lead to welfare & to happiness" — then you should enter & remain in them.' Thus was it said. And in reference to this was it said.

   


世尊聽了葛拉瑪人的回答,便說:「葛拉瑪人!所以我才說:『


01. 不可因為「常常聽人這麼傳說」就信以為真。(或不實謠言故。)

02. 不可因為「是大家遵奉的傳統」就信以為真。(或誤謬荒誕故。)

03. 不可因為「是普遍相信的報告」就信以為真。(或難免疏漏故。)

04. 不可因為「是有經典作依據的」就信以為真。(所載非無疑故。)

05. 不可因為「符合於邏輯的推測」就信以為真。(邏輯有時窮故。)

06. 不可因為「符合於常識的判斷」就信以為真。(常識非真常故。)

07. 不可因為「符合於類比的推論」就信以為真。(物類各有道故。)

08. 不可因為「和自己的觀點吻合」就信以為真。(或成見偏見故。)

09. 不可因為「符合的機率非常高」就信以為真。(或掛萬漏一故。)

10. 不可因為「是導師或權威所說」就信以為真。(仰慕失理智故。)            


葛拉瑪人!當你自己確切知道:‘某些事物是好的、對的、受智者讚揚的或者採信之後會帶來利益和快樂。’那麼你就應當採信它們。』」以上是我所說,而且對於我所說的,你們也當依此原則抉擇之。


"Now, Kalamas, one who is a disciple of the noble ones — thus devoid of greed, devoid of ill will, undeluded, alert, & resolute — keeps pervading the first direction [the east] — as well as the second direction, the third, & the fourth — with an awareness imbued with good will. Thus he keeps pervading above, below, & all around, everywhere & in every respect the all-encompassing cosmos with an awareness imbued with good will: abundant, expansive, immeasurable, free from hostility, free from ill will.

   


「葛拉瑪人!世尊的聖弟子已經達到無貪、無瞋、無痴,內心清醒明覺,堅定正念,祂精勤正知地將『慈無量心』向東西南北四方各地散發出去,他以充沛、廣大、沒有限量、沒有憤恨、沒有瞋恚的『慈無量心』,不斷精勤正知地向所有方向、所有處所的所有世界散發出去,散發於所有眾生及事物之上。」


"He keeps pervading the first direction — as well as the second direction, the third, & the fourth — with an awareness imbued with compassion. Thus he keeps pervading above, below, & all around, everywhere & in every respect the all-encompassing cosmos with an awareness imbued with compassion: abundant, expansive, immeasurable, free from hostility, free from ill will.

   


「祂精勤正知地將『悲無量心』向東西南北四方各地散發出去,他以充沛、廣大、沒有限量、沒有憤恨、沒有瞋恚的『悲無量心』,不斷精勤正知地向所有方向、所有處所的所有世界散發出去,散發於所有眾生及事物之上。」


"He keeps pervading the first direction — as well as the second direction, the third, & the fourth — with an awareness imbued with appreciation. Thus he keeps pervading above, below, & all around, everywhere & in every respect the all-encompassing cosmos with an awareness imbued with appreciation: abundant, expansive, immeasurable, free from hostility, free from ill will.

   


「祂精勤正知地將『喜無量心』向東西南北四方各地散發出去,他以充沛、廣大、沒有限量、沒有憤恨、沒有瞋恚的『喜無量心』,不斷精勤正知地向所有方向、所有處所的所有世界散發出去,散發於所有眾生及事物之上。」


"He keeps pervading the first direction — as well as the second direction, the third, & the fourth — with an awareness imbued with equanimity. Thus he keeps pervading above, below, & all around, everywhere & in every respect the all-encompassing cosmos with an awareness imbued with equanimity: abundant, expansive, immeasurable, free from hostility, free from ill will.

   


「祂精勤正知地將『捨無量心』向東西南北四方各地散發出去,他以充沛、廣大、沒有限量、沒有憤恨、沒有瞋恚的『捨無量心』,不斷精勤正知地向所有方向、所有處所的所有世界散發出去,散發於所有眾生及事物之上。」


"Now,Kalamas, one who is a disciple of the noble ones — his mind thus free from hostility, free from ill will, undefiled, & pure — acquires four assurances in the here-&-now:

   


「葛拉瑪人啊!世尊的聖弟子因為祂的內心沒有憤恨、沒有瞋恚、沒有污染,內心清淨,祂現前當下就能得到四種自信自証。


"'If there is a world after death, if there is the fruit of actions rightly & wrongly done, then this is the basis by which, with the break-up of the body, after death, I will reappear in a good destination, the heavenly world.' This is the first assurance he acquires.

   


1. 『如果死後有來世或者如果有善惡因果業報的話,當身壞命終的時候,我必能依此清淨心投生於天道善趣之中。』這是祂所得到的第一種自信自証。


"'But if there is no world after death, if there is no fruit of actions rightly & wrongly done, then here in the present life I look after myself with ease — free from hostility, free from ill will, free from trouble.' This is the second assurance he acquires.

   


2. 『即使死後沒有來世或者即使沒有善惡因果業報的話,我也能在今生當中過著沒有憤恨、沒有瞋恚、沒有煩惱,這樣安樂自在的生活。』這是祂所得到的第二種自信自証。


"'If evil is done through acting, still I have willed no evil for anyone. Having done no evil action, from where will suffering touch me?' This is the third assurance he acquires.

   


3. 『如果我造作了惡業,那麼不管惡業會受報還是不會受報都沒有關係,因為我知道我心清淨,我對任何人沒有任何的惡意,坦坦蕩蕩。因此就算造作了這種無意的惡業,任何的苦惱又如何能加之於我呢?』這是祂所得到的第三種自信自証。


"'But if no evil is done through acting, then I can assume myself pure in both respects.' This is the fourth assurance he acquires.

   


4. 『如果我沒有造作惡業,那麼不管惡業會受報還是不會受報就更沒有關係了,因為我很清楚明白:我現在已經過著清淨解脫的生活了。』這是祂所得到的第四種自信自証。


"One who is a disciple of the noble ones — his mind thus free from hostility, free from ill will, undefiled, & pure — acquires these four assurances in the here-&-now."

   


葛拉瑪人啊!世尊的聖弟子因為祂的內心沒有憤恨、沒有瞋恚、沒有污染,內心清淨,祂現前當下就能得到這四種自信自証。」


"So it is, Blessed One. So it is, O One Well-gone. One who is a disciple of the noble ones — his mind thus free from hostility, free from ill will, undefiled, & pure — acquires four assurances in the here-&-now:

   


「正是如此,世尊!正是如此,善逝!【註2】世尊的聖弟子因為祂的內心沒有憤恨、沒有瞋恚、沒有污染,內心清淨,祂現前當下就能得到四種自信自証。」


"'If there is a world after death, if there is the fruit of actions rightly & wrongly done, then this is the basis by which, with the break-up of the body, after death, I will reappear in a good destination, the heavenly world.' This is the first assurance he acquires.

   


1. 『如果死後有來世或者如果有善惡因果業報的話,當身壞命終的時候,我必能依此清淨心投生於天道善趣之中。』這是祂所得到的第一種自信自証。


"'But if there is no world after death, if there is no fruit of actions rightly & wrongly done, then here in the present life I look after myself with ease — free from hostility, free from ill will, free from trouble.' This is the second assurance he acquires.

   


2. 『即使死後沒有來世或者即使沒有善惡因果業報的話,我也能在今生當中過著沒有憤恨、沒有瞋恚、沒有煩惱,這樣安樂自在的生活。』這是祂所得到的第二種自信自証。


"'If evil is done through acting, still I have willed no evil for anyone. Having done no evil action, from where will suffering touch me?' This is the third assurance he acquires.

   


3. 『如果我造作了惡業,那麼不管惡業會受報還是不會受報都沒有關係,因為我知道我心清淨,我對任何人沒有任何的惡意,坦坦蕩蕩。因此就算造作了這種無意的惡業,任何的苦惱又如何能加之於我呢?』這是祂所得到的第三種自信自証。


"'But if no evil is done through acting, then I can assume myself pure in both ways.' This is the fourth assurance he acquires.

   


4. 『如果我沒有造作惡業,那麼不管惡業會受報還是不會受報就更沒有關係了,因為我很清楚明白:我現在已經過著清淨解脫的生活了。』這是祂所得到的第四種自信自証。


"One who is a disciple of the noble ones — his mind thus free from hostility, free from ill will, undefiled, & pure — acquires these four assurances in the here-&-now.

   


世尊的聖弟子因為祂的內心沒有憤恨、沒有瞋恚、沒有污染,內心清淨,祂現前當下就能得到這四種自信自証。


"Magnificent, lord! Magnificent! Just as if he were to place upright what was overturned, to reveal what was hidden, to show the way to one who was lost, or to carry a lamp into the dark so that those with eyes could see forms, in the same way has the Blessed One — through many lines of reasoning — made the Dhamma clear. We go to the Blessed One for refuge, to the Dhamma, and to the Sangha of monks. May the Blessed One remember us as lay followers who have gone to him for refuge, from this day forward, for life."

   


葛拉瑪族人聽聞了世尊的教戒之後說道:「妙極了!世尊!妙極了!簡直就彷彿能把顛倒了的東西翻轉過來;彷彿能把隱蔽不見的東西變現出來;彷彿能為迷路的人指出正道來;又彷彿能以一燈照破千年暗室,而使人得以看到東西啊。世尊也是如此一般地能以各種不同的善巧方便演說法義,使法義更加清楚明白。世尊啊!我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願世尊接受我們為優婆塞,我們從現在起,盡此一生,終生皈命!」


【附註】


一、◆Tanissaro之英譯文:


"Of course you are uncertain, Kalamas. Of course you are in doubt. When there are reasons for doubt, uncertainty is born. So in this case, Kalamas, don't go by reports, by legends, by traditions, by scripture, by logical conjecture, by inference, by analogies, by agreement through pondering views, by probability, or by the thought, 'This contemplative is our teacher.' When you know for yourselves that, 'These qualities are unskillful; these qualities are blameworthy; these qualities are criticized by the wise; these qualities, when adopted & carried out, lead to harm & to suffering' — then you should abandon them.


葛拉瑪人!當然你們會不確定;當然你們會懷疑。因為當有理由懷疑的時候,我們自然會產生不確定感。因此在這情形之下,葛拉瑪人,不要因為是普信的報告、因為是傳說、因為是傳統、因為是聖典、因為是合乎邏輯推測、因為合於常識、因為合於類推、因為與自己衡量的觀點一致、因為可能性高、或因為'這僧人是我們的導師’的想法而信以為真。當你自己確切知道:‘這些本質上是不好的、錯的、被明智者所譴責的或者你一旦採信則會帶來損害與苦惱的’,那麼你們就應該捨棄他們。


◆Soma 之英譯文:


It is proper for you, Kalamas, to doubt, to be uncertain; uncertainty has arisen in you about what is doubtful. Come, Kalamas. Do not go upon what has been acquired by repeated hearing; nor upon tradition; nor upon rumor; nor upon what is in a scripture; nor upon surmise; nor upon an axiom; nor upon specious reasoning; nor upon a bias toward a notion that has been pondered over; nor upon another's seeming ability; nor upon the consideration, 'The monk is our teacher.' Kalamas, when you yourselves know: 'These things are bad; these things are blamable; these things are censured by the wise; undertaken and observed, these things lead to harm and ill,' abandon them."


葛拉瑪人!你們會懷疑、會不確定是正當的,因為對於有可疑之事,你自然是會產生不確定感的。來!聽我說!葛拉瑪人!不要因「反覆一再聽得的、傳統、普信之報告、聖典、推測、自明之常理、表面的推論、經衡量後的偏見、可能性大或‘這僧人是我們的導師’的想法」就信以為真。葛拉瑪人!當你們自己確切知道:‘某些事物是不好的、是錯的、是被明智者所譴責的或者你一旦採信會帶來損害和苦惱’,那麼你就應當捨棄它們。


2、Soma之英譯為:So it is, Blessed One. So it is, Sublime one. 正是如此,世尊!正是如此,尊者。


【法義分享:】


這篇經文可以和漢譯本《中阿含經》十六《伽藍經》互相對照。在經中葛拉瑪人向佛陀提出了一個看似平凡無奇,但卻是修學佛道上一個關鍵性見地的問題。因為他們接觸到很多不同的宗教師,而所有的宗教師都說只有自己的才對,其他人的通通都不對,這使得葛拉瑪人覺得很困惑。於是他們跑來問世尊:到底該怎麼來面對這麼多的宗教異說呢?世尊的回答不只在當時,即使是在今天,也是一樣震撼人心的,是古今宗教歷史上破天荒絕無僅有的,祂的回答不但為葛拉瑪人解開了他們心中長期的困惑,更重要的是,佛陀為他們開啟了一個運用自己的理性智慧來面對宇宙人生的覺悟之道。當然,這也是現代行者在修學佛道之初應當把握的正見。


世尊是一位善巧的導師,祂從不強迫別人接受祂的思想觀念,祂只是幫助並引導人們開發自己的智慧,自己去認清因果現象以及事實真相,自己去發現自己的是非與善惡,從而激發出自己轉惡為善的動力。這種啟發式的教導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這是佛陀從祂徹底的覺悟中,自然展現出來的無限智慧與慈悲。


『一個持戒和修習四無量心的人,他清楚知道自己所做所為是善的,是清淨的,所以,即使是沒有善惡因果、沒有來世、沒有輪迴這回事也沒關係,因為他這一生就能夠過著快樂又有意義地生活;若是有善惡因果、有來世、有輪迴這回事,他自己也很清楚確知:我的來生必定會投生於善道之中。』


從佛陀這一段開示當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知道:佛法是絕對理性理智的,是當下真實、現實人生的覺悟與解脫之道,絕對不摻雜著迷信或盲目的信仰。覺悟的人生是以過去為借鑑、未來為目標而活在當下,讓自己當下一切身口意的造作都能不重蹈過去覆轍、迎向未來目標且現世安樂解脫,這就是所謂的三世福慧圓滿的人生。佛法不是繫縛牽絆於不可得的過去、汲汲營營於不可知的未來而惶恐迷失於真現實的今生,簡單地說:過去未來都只是為了利益今生,而不是只為了消除過去災業、祈求未來福報而放棄今生,過一種行屍走肉毫無意義的人生。也就是說,佛法雖然說有輪迴、有今生來世,但是佛法的重點反而是要我們擺脫過去的繫縛及未來的框限,而著重在現世的覺悟與解脫,這點佛在《阿蘭若經SN01:10》也為我們指出來了。

原始佛法的《羯腊摩經》,早已告訴我們如何面對未來的問題:

1. 不要輕易相信你所聽到的東西,即使你已聽了一段好長的時間。
2. 不要盲從歷代所遺留下來的傳統。
3. 不要很快相信謠言。
4. 不要輕易確定你所認同的任何經文上的理論。
5. 不要作愚蠢的假設。
6. 對你所看到和聽到的一切,不要輕易的下結論。
7. 不要輕易比外表所迷惑。
8. 不要因為合你的心意而堅持任何意見和想法。
9. 不要快速又容易相信你所認為是合乎邏輯的事。
10. 不要輕易深信你所尊重的宗教師所開示的任何事理。

你應該超越見解和信仰。你有權力不接受凡是會導致自己增加更多的貪、嗔、痴的煩惱。它們都是無益而必須避免的。相反的,你也有權力接受任何一切能使自己趨向滿足、增長慈心以及開展智慧的事物,這些事物可提供你時間和空間來促進你的快樂並達到心靈的寂靜。這就是你判斷真理與非真理;靈性上的修持或非靈性上修持的准則。

2023年7月10日星期一

寺道場真的有人假出家貪供養紅包錢財,身家已過百萬千萬,信佛不能誤信,學佛不能誤學,修行不能誤修!不要以為個個出家人是真出家,不要以為個個出家人是真修行,不要以為穿袈裟,就是真出家人。佛門太多假比丘,假尼姑,貪人供養錢財多。

寺道場大陸台灣假出家人,假比丘,假尼姑,來香港在毁滅佛教,利用佛名義貪錢財,不捐錢寺道埸真修行,不供養寺道場真學佛,真佛弟子揭發假出家人,真學佛人揭發出家人貪錢,不揭發是幫毀滅佛教,成魔子魔孫。

信佛人揭發假修行成菩薩

學佛人揭發假出家成佛

https://fb.watch/lI7nMnCIIK/?mibextid=Nif5oz

2023年7月8日星期六

佛不在不知出家人花樣多

不信佛不知犯戒因果難逃

不學佛不知供養錢財業重

不看經不知佛經多非佛説

不入佛寺不知三寶要持戒

不讀戒律不知出家人犯戒

不念佛不知淨土宗誤導人

不拜佛不知佛教多貪欲僧

不放生不知佛門假貪功德

不捐錢不知寺道場假修行

不歸依不知寺道場貪名利

不吃素不知齋戒如是修心

不燒香不知佛像裡佛不在

不紅包不知功德箱落入袋

不法會不知出家錢多收入

不在寺不知僧人養肥多少

不建寺不知出家那麼多好

2023年7月6日星期四

 「如是我聞」的如來真實義

    「如是我聞」又叫作「我聞如是」或是「聞如是」,這一句話通常都是佛教經典內容的開頭,但是這一句話又是什麼含意呢?有人解釋為『如是我聞』這一句話若翻譯成白話文的話,那就是指「我是這麼聽說的」,如果是這樣解讀的話,那麼這個「我」字又是在指何人呢?有人認為這個「我」字就是在指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所謂「阿難尊者」又稱為「阿難」或是「阿難陀」,佛教大師說阿難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因為他自稱長期跟隨在佛陀身邊聽佛陀說法,所以才能聞道於佛陀。故在佛滅度後王舍城的第一次聖典集結之集會上,阿難陀才能以出色的記憶力背誦出很多佛陀以往所演講的內容。
 
後來阿難那些背誦出來的佛陀演講內容就被釋迦牟尼佛的信徒記錄下來,那些被記錄下來的文稿最後也就被被釋迦牟尼佛的信徒整理成為目前的佛經,包括了《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法句經》…等等的經典皆是,因此多聞第一的阿難陀他所背誦出來的佛法對於爾後全世界佛法的傳播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佛經中的卷首都會出現「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即是此因,也就是說『如是我聞』這一句話所指的即是阿難陀「親耳聽到佛這樣說的」,由於阿難陀的記憶力最強,因此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那些佛法內容,阿難陀都能全部記得與背誦,所以他才能以所記憶之內容提供佛陀之弟子將那些文稿編輯成為目前流通世界的佛經。

但是佛陀眾弟子在結集文稿編撰經藏的時候,大家都認為阿難陀是一個初證阿羅漢果的人,而其中在現場的佛陀弟子早已證到四果阿羅漢的人非常的多,所以依照常理來說的話,如果爾後的經典是經由阿難陀的口中所說出來的,那麼一般人是不會佩服的,因此世尊在入滅前曾對阿難陀表示,須於每一部經典的卷首加上「如是我聞」這一句話,因為用「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方能平息眾疑,故目前佛教諸經之開卷首,才會置「如是我聞」這四個字,也就表示說「如是我聞」的意思是佛金口親宣的,並由阿難陀親自從釋迦牟尼佛之處所聞得的,並非是一種由別人輾轉而來的傳聞,以顯示此編撰經文內容是真實可信的,所以所有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們皆應依教來奉行。

    後來佛教的一些大師解釋說,佛經卷首皆有「如是我聞」這四個字的原因有四點,第一是為了平息眾疑,佛滅度後阿難結集經藏,初升法座為大眾說法,其相好猶如佛一般,因此眾人起了三種疑惑,第一種疑惑是懷疑阿難陀是否己經成佛了,第二種疑惑是目前說法的阿難陀是否釋尊再來附身繼續度化眾生,第三種疑惑是認為目前說法的阿難陀是否為他方佛來說法。等到阿難陀說「如是我聞」這一句話的時候,則眾人之三疑才瞬間平息。第二是為了遵照佛囑去做,佛將入滅的時候,阿難陀曾經提出四問,第一個問題是佛在世時我等可依佛為師,但是等到佛滅度之後,我等應該依誰為師呢?佛答覆說:「以戒為師」。

第二個問題就是說佛在世的時候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可依佛而住,但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弟子等應該依誰為住呢?釋迦牟尼佛答覆說:「依四念處為住」;第三個問題是說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釋迦牟尼佛的威德可以調服惡性較強之比丘;但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應該如何處置那些惡性之比丘呢?釋迦牟尼佛答覆說:「默而擯棄」;第四個問題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結集佛經的經首當置何詞呢?釋迦牟尼佛答覆說一切的經典,當安「如是我聞」這四個字,並具六種成就以示經典圓滿,阿難陀因為係秉承佛囑而做,故才於一切經首之處皆安上「如是我聞」等四字。

第三是為了息爭端,因為阿難陀從釋迦牟尼佛出家之後迄目前為止只証到阿羅漢初果,雖然於結集經典文稿前,他曾被佛陀第一位大弟子迦葉尊者所激勵,要阿難陀專心禪定,才能得証聖果,但是阿難陀的德業根本不及於諸大阿羅漢,何況是那些更上位的菩薩呢?所以今日若不在經典的卷首處安置「如是我聞」等四字的話,那麼必然會招致異議而引起爭端,故今日佛教所言之「如法」,就是指如阿難陀親自聽從佛所說的這些佛法,因為眾人皆知阿難陀多聞第一,歷耳不忘,所以才能平息爭端,故後世之佛教徒才有「離經一字,即是魔說」的觀念,也就是這個道理。

第四就是為了要與當時諸外道的經文內容有所區別之故,所以才會在經典的卷首之處安上「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因為當時古印度宗教諸外道的經典之經首皆有安上「阿、憂」這兩個字,而佛教經典內容是阿難陀跟隨釋迦牟尼佛多年,本人聽聞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的,因此佛教經典內容為了要與印度諸外道經首的「阿、憂」有所分別,所以才會在佛教許多經典的起首之處安置了「如是我聞」等四個字,其主要目的旨在方便與印度諸外道的經典有所區別罷了。

聽到佛教上述對「如是我聞」等四個字之起源與為什麼要安上「如是我聞」等四個字在佛教的經典內容卷首之理由,不知道大家會有什麼樣的感想呢?那麼請問,佛教所說的這些原因與理由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呢?或是說整個如是我聞的故事都是佛門弟子自己編撰出來的呢?為什麼我們會有如此的疑惑呢?首先我們不能理解的是阿難陀為什麼能跟隨釋迦牟尼佛這麼久的時間,《維基百科》說阿難陀是迦毗羅衛人,他生於釋迦牟尼佛的成道日當天,淨飯王因為聽聞悉達多太子已經悟道成佛了,接著又聞知宮中有人誕生小孩,因此淨飯王非常歡喜,於是說:「今日大吉,是歡喜日。」因而將小孩命名為「阿難」。

因此梵語的「阿難」若譯成中文的話,那就是代表喜慶和歡喜之意,也就是無染的意思,如此說來,阿難陀既然是生於釋迦牟尼佛的成道之日,而釋迦牟尼佛祂是在三十五歲成道的,如果阿難陀想要跟隨在釋迦牟尼佛的身邊聽聞佛法的話起碼也是在二十歲成年以後了,到那個時候的釋迦牟尼佛已經五十五歲了,如果說釋迦牟尼佛是在八十歲的時候滅度的話,那麼阿難陀聽聞釋迦牟尼佛說法頂多是二十五年,如果釋迦牟尼佛說法有四十九年的話,那麼阿難陀有二十四年的時間根本不在釋迦牟尼佛的身邊,如此的話,那麼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有一半的經典又是「如誰所聞」呢?而那一半的經典內容也是由另外一位跟阿難陀一樣多聞或記憶力驚人的人跟隨在釋迦牟尼佛的身邊,而且還會將幾十部經典的內容全部背下來媽?如此的話,那麼請問佛教認為阿難陀所說的「如是我聞」這一件事到底是真還是假呢?

再說阿難陀能背出四十九年來釋迦牟尼佛所說過的法而無任何的遺漏,事實上這是一句大妄語,不但地球上沒有這種人,連整個宇宙都不可能有這種人,況且阿難陀一生都耗在釋迦牟尼佛的身邊不用讀書、不用工作、不用賺錢、不會生病,時時刻刻都跟著釋迦牟尼佛旁邊聽聞佛法嗎?聰明的您認為有這種事可能性嗎?所以許多人佛教信徒根本不是在學佛,而是沉迷於佛教自己編撰出來的那些神話故事之中而不自知,事實上佛經內容所有的名稱、數字、狀況描述或動作都在隱喻宇宙從大爆炸迄今之演化過程,因此不可以用人類意識心的頭腦去翻譯那些經文,否則自己便會成為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難陀。

「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是一句諷刺的話,並非真的有釋迦牟尼佛這一個人或是祂真的有十大弟子,而是在諷刺十種類型的人皆因為太執著而無法真正解脫而成佛,所以自己無法成為如來佛,永遠都只能當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宇宙是一個整體,未大爆炸以前的宇宙本體稱為「如」,大爆炸以後的現象界宇宙稱為「如來」,因為這些萬象皆是由名為「佛陀」的萬物之源所組合而成,所以整個現象界宇宙就稱為「如來佛」,因為佛陀沒有任何的污染所以又稱為「無量光佛」,又因為佛陀是不生不滅的所以又稱為「無量壽佛」,所以整個宇宙的本體又有了「阿彌陀佛」的稱號,也因為如此,所以自性清淨的人其本性即是佛陀或阿彌陀佛,往生的時候其靈體返回本體又稱為「阿彌陀佛接引」。

如果我們瞭解了這些隱喻詞之後,那麼我們就會知道在《大乘妙法蓮華經》的妙法蓮華經經卷第一,由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所翻譯的妙法蓮華經敘品第一卷首所說的「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這一段經文就不能解釋為:「就如同我阿難陀親耳聽到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樣,當時釋迦牟尼佛住在舍衛國的王舍城裡面的耆闍崛山中說法,在現場聽聞佛法的有大比丘一萬二千人眾,他們都是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位,都是沒有煩惱的阿羅漢」,如果佛教的法師如此翻譯經文的話,那麼就表示這一位法師根本看不懂佛經。

妙法蓮華經敘品第一卷首所說的這一段經文,其中所提到的「如是我聞」的「我」是指現象界宇宙大我之如來佛,「如」是指宇宙的本體,所以「如是我聞」的真正意思要解釋為:「宇宙本體之真相是我如來佛所瞭解知悉的」,而「一時」即是指這個時候,「王舍城」即是指原子核共振,因為整個宇宙之變化皆是佛陀舍利子本身作用之變化,原子核共振的演化也是佛陀在其中所產生之變化,故以「佛住王舍城」等字來隱喻之,而所謂的「耆闍崛山」即是在指閻浮提第一至第八意識心而言,至於「大比丘」就是指沒有意識、分別的基本粒子而言,「比丘」則是指有意識、分別的分子或細胞而言,在我們肉身以外所有的物質現在界都稱為「比丘」,在我們腦中所有的意識、凡夫之念頭通通都稱為「比丘尼」。

而「阿羅漢」這一個名詞不是佛教所說的什麼果位,而是宇宙大爆炸演化初期對宇宙間所有基本粒子、粒子、微中子、暗物質與暗能量的統稱,因為這些粒子尚未演化至元素(指意或執著)或分子、細胞(指識或分別),所以宇宙間所有基本粒子、粒子、微中子、暗物質與暗能量都是沒有意與識的,因此基本粒子、粒子、微中子、暗物質與暗能量所含蓋的空間即是《心經》中所說的無意識界,所以《心經》經文中所說的:「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之經文即是在指這些基本粒子、粒子、微中子、暗物質與暗能量而言。

基本粒子、粒子、微中子、暗物質與暗能量怎麼會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呢?怎麼會有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呢?怎麼會有生滅或老死呢?所以「舍利子」就是指基本粒子、粒子、微中子、暗物質與暗能量,在佛經的經文中又稱為「阿羅漢」,如果我們有這種概念的話,那麼我們就不難看懂佛經的如來真實義了,至於「一萬二千眾」亦是隱喻詞,一萬二千在阿拉伯數字就是12000,「1」是指大我的這個如來佛,「2」是指由大我的這個如來佛所演化出來的這些基本粒子、粒子、微中子、暗物質與暗能量等舍利子,而「0」則是指一切在其中之意。

所以「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的這一段經文其真實義即是說宇宙演化之初,由萬物之源的佛陀演化至基本粒子、粒子、微中子、暗物質與暗能量等舍利子之當時整個宇宙之中都充滿了基本粒子、粒子、微中子、暗物質與暗能量,所以說《大乘妙法蓮華經》的經文其實是在講宇宙最初的變化,不是在談宗教的信仰,但是佛經為什麼要談這些呢?因為整個宇宙的萬靈、萬物與萬象都是這樣演化而來的,而我們每一個人之全身就是由這些基本粒子、粒子、夸克、微中子、暗物質、暗能量、元素、分子、細胞、中子、原子與質子演化所組合而成的,而其中最重要的部份就是在每一個人身上的自性。

這個被那些元素、分子、細胞、中子、原子與質子所纏繞而無法顯現出來的自性又稱為佛陀或是本性、本心,萬靈蒼生整個物質肉身本來是由祂在作主,但是因為被太多意識界的元素、分子在纏繞祂,所以我們就無法「見性」,故那些元素、分子皆變成潛意識隱藏在阿賴耶識中墮入生死輪迴產生了「生命的環繞」現象無法脫離輪迴,因此唯有每一個人自己悟出宇宙真相才能使全身所有的基本粒子、粒子、夸克、微中子、暗物質、暗能量、元素、分子、細胞、中子、原子與質子都進入無餘涅槃,否則不管我們修行修到什麼聲聞、圓覺、羅漢、阿羅漢之果位都仍然還是會墮入輪迴,就算是我們已經到了佛地而成佛,事實上仍然還是在有漏的有餘涅槃中。

有餘涅槃中的佛仍然不是究竟,佛教大師常說:「一念覺眾生是佛,一念迷佛是眾生」,所有的基本粒子、粒子、夸克、微中子、暗物質、暗能量、元素、分子、細胞、中子、原子與質子都稱為眾生,其差別只在於有無意識之不同,佛若一念迷,那麼又會演化成基本粒子、粒子、夸克、微中子、暗物質、暗能量、元素、分子、細胞、中子、原子與質子等眾生,所以成佛仍然是在有餘涅槃中,仍然不是真正的究竟,所以一般人修行之最終目標絕對不是為了成佛,因為宇宙萬物皆是由佛陀所組成,所以通通都是佛,因此我們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歸如」,「歸如」對道家而言則稱之為「歸真」,對佛家而言則稱為「無餘涅槃」,其他的修行目標因為沒有達到阿耨多羅鰓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的如來真心,所以通通都沒有究竟,不是嗎? 

2023年7月2日星期日

《金剛經》和《心經》之可笑

大乘佛教經典本來就是故意偽造的,其目的無非是破壞原始佛教,破壞修行人,使其一生修行空廢無果。因為本來就不存在大乘經典中說的事實和道理,因而在偽經中,必然存在各種各樣的錯誤、紕漏、荒謬、可笑、險惡。其中屬於可笑的例子就是《金剛經》和《心經》。這裡隨便挑幾個說法,看看是否可笑。

一、持經是不是有為法?

《金剛》中高調主張無為無相,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要沒有人相,沒有我相,沒有眾生相,沒有壽者相。不著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回過頭來,就說如果有人能受持這部經一四句偈語,功德勝過布施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那麼,受持經典是無為法嗎?經中還說,佛法好比過河的竹筏,過了河後,就應該捨棄。法尚應舍,何況不是法。那麼這個金剛經是不是法?法都應該舍,為什麼要受持呢?

二、別人的功德是假的,不能自認的,只有我這經文的功德是真的

經文中說,獲得須陀桓、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這四個果位的人,他們自己能認為他們獲得了各自的果位嗎?不能。因為他們如果認為他們獲得了各自的果位,就不是須陀桓、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因為真正獲得了這四個果位的人,不會認為自己獲得了各自的果位。這就是說,你們那幫人說你們獲得了什麼,其實你們並沒有獲得。而相信我這個經的四句話,獲得的功德就厲害多了。就是說別人的功德都是假的,認為有功德都是著相,而念我這個經昏天黑地的功德就是真的。至於受持我這經是不是著相,嘿嘿,我還沒想到這點呢。

三、獲無上正等正覺到底有沒有得?

《心經》二百六十字,卻包含一個大大的矛盾。一千多年來沒有人發現。經文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這前面說一切皆空,什麼都無所得。經文後面就說,“三世諸佛依此般若菠蘿蜜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麼,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有所得,還是無所得?經文自己說一切無所得,後面怎麼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怎麼說一切皆空?這裡面的邏輯矛盾,實在是大大可笑了。

普願佛門不貪欲

願佛教寺不開放,

願出家人嚴持戒;

普願佛門不貪欲,

修行常以戒為師。

2023年7月1日星期六

金剛經:佛經中,寫了「如是我聞」,皆不是真的佛法!

在佛教的經書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開頭有「如是我聞」四個字。學佛者要清楚,凡是有「如是我聞」的經書,都不是真的佛法。

佛教的經書很多,但並不是所有經書,都是佛祖釋迦牟尼留下的,幾乎大多數經書,都不是釋迦牟尼親自撰寫的,也不是釋迦牟尼本人,親口所述的。

佛教中,大部分經書,都在釋迦牟尼滅度百年以後,才開始盛行,而帶有「如是我聞」的經書,其含義就是我聽佛是這樣說的。也就是出家人撰寫經書的,是聽過釋迦牟尼講法的人,以自己的口吻,把很多非佛說的意思,用文字的形式表現出來。

這樣的不好處,不是以這方便佛法的傳播,以及不正佛法的學習,畢竟誤導多少人?不是親耳去聽,佛不在的講法,所以對於佛滅度後的眾生來說,就只能通過學習假流傳佛經,連以為了解佛的意思。

學佛的人,要清楚,這些佛經,並不等同於佛法,真正的佛法,並不是寫在經書上的文字,也不是釋迦牟尼親口說的話,這些統統不是佛法。

金剛經上說:所謂佛法者,既非佛法是名佛法。其實佛陀已經告訴眾生,真正的佛法,是無法用語言和文字表達出來的,這些文字。

金剛經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這也在為眾人明示,到底什麼是佛法?

其實真正的佛法,就好比一張沒有文字的白紙,我們可以參悟它,真正參悟了它,也就明白了他的樣子,但只要一開口形容法,那就已經不是道真實的樣子了,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與釋迦牟尼佛的觀點一樣,道無法表達,無法用文字來解釋。

所為文字,所為佛法,這些都只是一個名字而已,就好像,一個水杯,大家都叫它水杯,但真正什麼是水杯?卻沒有人知道,學佛要學會透過表面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才行。

佛法,並不是佛經上的文字,我們要透過文字參悟背後,找到真正的自己法。

雖然佛經不是真的佛法,佛經不是學佛人早晚讀誦,必須要入手去參看悟的,佛經看多了,不去執著於佛經,如果連佛經都分辨不出真假去看,就想直接找法,也是找不到的,學佛要一步一步往前走,先學會走路,再去學跑步才行。

如是我聞,根據所學分析,僅代表個人觀點,大家不要執著文章的內容,希望大家都可以通過修行持戒參悟,解如來真實之義。

俗語有云「盲頭烏蠅」,意指學佛修行亂衝亂撞,毫無方向;掛住跑寺道場。再者,佛門烏蠅講經説法多就是散播病菌的罪魁禍首,神憎鬼厭,為生活帶來不少滋擾。


佛教是佛陀對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

經文不正,説法不一,可是佛陀教育在那裡?

釋迦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內容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

釋迦所説才是真?

那些内容才是釋迦説?

人生就是自己,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

知覺名佛菩薩,不覺名凡夫?

學佛的,出家的,有覺悟嗎?

修行就是將我們對宇宙人生錯誤的看法、想法、說法、做法加以修正。

修行是修改行為,改壞習慣,改惡習氣,不要說到遠遠了。

佛教的修行綱領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並依戒定慧三學,以求達到此目標。

現今學佛人,出家人對住佛像多,法會多,皈依什麼?心外求法多,覺了嗎?正了嗎?淨了嗎?戒都沒人持了!

修學的基礎是三福,待人依六和,處世修六度,遵普賢願,歸心淨土,佛之教化,能事畢矣。

淨業三福做到了嗎?

六和敬做到嗎?

六度做到嗎?

普賢願做到嗎?

出家人多歸在錢財,清淨嗎?

在家人多於跑寺拜師,清淨嗎?

修改好行為,改好壞習慣,改好性格毛病,改好惡習氣,消還了因果業債,證果了先講?

寺廟宮殿的 ( 神佛 )不是 ( 本尊 )也不是 ( 分尊 )!

說難聽一點 寺廟宮殿裡面的神 稱為 ( 有福氣的 鬼神 )!

這些鬼神 因為在世爲人 正氣慈悲 死後方有機會 ( 坐在寺宮廟 )讓眾生膜拜 !

但也因爲只是小鬼神 修行功德力才幾百年 所以 ( 神通 法力 有限 )!

道教 ( 廟 )在以前稱為 ( 道觀 )!

除了修學 ( 老子 道德經 )其他時間就是 ( 練氣 )!

跟現在的道教 完全不同啊 !

更有趣的是現在宮廟所拜的神跟 ( 封神榜 )好像也不ㄧ樣 !

很多所謂的神 皆是 ( 人 自己創造出來 )的 所以 ( 根本就沒有法力 )!

比如 ( 王禪老祖、鴻鈞老祖、六壬仙師 )三界根本就沒有這尊神 !

釋迦牟尼有説《起世經》嗎?

釋迦牟尼講説《起世經》時,你在場嗎?

釋迦牟尼說《起世經》在那年、那天、那時説?

《起世經》在釋迦牟尼涅槃後才出現,你信嗎?

釋迦牟尼有説過外星人嗎?

佛教弟子僞作亂編佛經出名,你知道嗎?

非佛説經流通很久你知道嗎?

學佛人多假感應,假説法,假文章,很多人分不出真假,你知道嗎?

學佛人只是憑供像問事,解答你的是誰?不會是佛菩薩吧!像入住的,真的是佛菩薩?

很多學佛人多猜想而已,非佛說不知?

佛教信徒多著魔也不少,你知道嗎?

不要以為分享個人學佛經驗很好?

不要以為分享佛教法門很好?

不要以為分享法師講經很好?

不要以為分享佛教寺道場很好?

不要以為分享佛教是引人信佛?

不要以為出家很好?

不要以為佛教真的好?

很多時是誤導眾生而不知?

很多時是害了人而不知?

因為你們不是佛菩薩,不是羅漢,沒證果?

修行是自修自悟自成道,不是只做表面的?

寺道埸閉門修行會死嗎?

寺道埸閉門不吸引信徒來會死嗎?

寺道埸閉門不供養會死嗎?

出家不住寺道場會死嗎?

出家去托鉢會死嗎?

信佛自修沒悟道别傳法?

學佛未成道證果别教人?

不要亂傳出家人文章視頻,也不能相信所說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