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3日星期六

大乘佛教法師僧人接受金錢供養不是出家人,他們學習波旬活動。


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制定有金錢大戒,非常嚴厲,不准僧人用任何形式摸錢,接受錢,積蓄錢。
根據佛教《五分律》比丘戒本——“若比丘,自捉金銀及錢,若使人捉,若發心受,尼薩耆波逸提。” 此處“尼薩耆波逸提”是捨墮之意,即出家和尚如接受金錢,捉金銀及錢,則墮地獄! 而在家信徒供養金錢使出家人墮入地獄,也必是大惡業無疑。
我們有敬佛的心,不給僧人錢,不給寺院功德箱裡放錢,就是維護佛祖釋迦牟尼的法戒,就是大功德。
看到僧人有生活上的困難就給予幫助,比如帶僧人去治病、補牙,給僧人飯吃,這都是功德。千萬不要給僧人錢讓他破金錢戒。

五台山佛教的興起

傳說五台最早是道家的道場,《道經》稱五台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清涼山志》稱佛教的文殊菩薩初來中國時,居於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觀內,這說明當時五台山為道家所居。
佛教傳入五台山,普遍的說法是始於東漢。史籍記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漢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兩位印度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來到洛陽。
永平十一年在洛陽城西雍門外御道之南,建造一座僧院以供這兩位印度高僧居住。為紀念白馬負經(《四十二章經》)輸像(佛像)之功,因名白馬寺。
永平十一年,迦葉摩騰、竺法蘭從洛陽來到了五台山(當時叫清涼山)。由於山裡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想在此建寺,但由於當時五台山是道教根據地,他二人頗受排擠,因此奏知漢明帝。漢朝廷為辨別佛教與道教的優劣高下,讓僧人與道士表演、說明、驗證,因此雙方達成協議──約期焚經,以別真偽(相傳,焚經地點在今西安焚經台)。焚經的結果,道教經文全部焚毀,佛教經文卻完好如初,故他二人獲得建寺的權利。
台內山多地廣,河流縱橫,何處適合建寺?《清涼山志》載:「在大塔左側,有釋迦牟尼佛所遺足迹,其長一尺六寸,廣六寸,千幅輪相,十指皆現」。相傳他二人不僅發現此足迹,而且還發現佛「舍利」,此外,營坊村這座山的山勢奇偉,氣象非凡,和印度的靈鷲山(釋迦牟尼佛修行處)相似。由於這三種原因,故決定在此建寺。
寺院落成後,以其山形命名為靈鷲寺。漢明帝劉莊為了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兩字,因而寺院落成後的全名是大孚靈鷲寺。大孚靈鷲寺是現今顯通寺的前身。從那時起,五台山開始成為中國佛教的中心,五台山的大孚靈鷲寺與洛陽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院。

五台山,最早竟然是道家地盤

中國公益在線訊:傳說五台最早是道家的地皮,《道經》裡稱五台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 《清涼山志》稱佛教的文殊菩薩初來中國時,居於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不雅觀內,這說明當時五台山為道家所居。
佛教最初傳入我國時,只有少數人奉行。公元前二年,大月氏國(原居我國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的少數民族,西遷中亞後成立的國家)國王的使者伊存來到當時中國的首都長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經給一個名叫盧景的博士弟子,這是中國史書上關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最早記錄。
佛教傳入五台山,遍及的說法是始於東漢。史籍記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漢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兩位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來到洛陽。
永平十一年在洛陽城西雍門外御道之南,建造一座僧院以供這兩位印度高僧居住。為紀念白馬負經(《四十二章經》)輸像(佛像)之功,因名白馬寺。
永平十一年,攝摩騰、竺法蘭從洛陽來到了五台山(當時叫清涼山)。由於山里很早就有阿育王的捨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處所,他二人想在此建寺,但由於當時五台山是道教按照地,他二人頗受排擠,因此奏知漢明帝。
漢朝廷為分辯佛教與道教的優劣高下,讓僧人與道士表演、說明、驗證,因此雙方告竣協議——約期焚經,以別真偽(相傳,焚經地址在今西安焚經台)。焚經的功效,道教經文全部焚毀,佛教經文卻完好如初,故他二人獲得建寺的權利。台內山多地廣,河流縱橫,何處適合建寺?
《清涼山志》載:“在大塔左側,有釋迦牟尼佛所遺足跡,其長一尺六寸,廣六寸,千幅輪相,十指皆現”。相傳他二人不僅發現此足跡,而且還發現佛“舍利”,此外,營坊村這座山的山勢奇偉,氣象不凡,和印度的靈鷲山(釋迦牟尼佛修行處)相似。由於這三種原因,故決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後,以其山形定名為靈鷲寺。漢明帝劉莊為了暗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兩字,因而寺院落成後的全名是大孚靈鷲寺。大孚靈鷲寺是現今顯通寺的前身。從那時起,五台山開始成為中國佛教的中心,五台山的大孚靈鷲寺與洛陽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院。
是不是很意外?

道教名山紫府山演變成五台山


公元前2年以前,佛教還未傳入中國。五台山也並沒有寺院,相反,當時的五台山是一座道教名山,名曰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
公元前2年,大月氏國(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的那個國家)國王的使者伊存來到當時中國的首都長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經給一個名叫盧景的博士弟子,這是中國史書上關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最早記錄。
東漢永平10年(公元67年),漢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領著兩位兩位印度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帶著白馬馱著的經捲和佛像回到洛陽。第二年,漢明帝在洛陽城西雍門外建造了一座僧院,供兩位印度高僧弘法居住。為了紀念白馬背馱經卷佛像之功,取名白馬寺。
同年,因對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五台山的嚮往,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從洛陽來到五台山並想在此建寺,但當時的五台山是道教道場,二人頗受排擠。後來通過佛、道鬥法勝出,二人才在五台山獲得建寺資格。他們選址在一處頗似印度靈鷲山的山上,建成的寺院以其山形命名為靈鷲寺。漢明帝劉莊為了表示信佛,在前加大孚(弘信的意思)兩字。於是得全名“大孚靈鷲寺”,也就是現在顯通寺的前身。
從這時起,道教在五台山消失,五台山開始成為了中國佛教的中心

大乘佛經都是後人編造的,很多地方自相矛盾

大乘佛教所有經典都不是佛所說,是外道所編造,傳入中國後,為了取得國人的認同,大乘佛教不斷盜取道家和儒家的精華思想,變成自己的東西,欺騙性越來越強。
大乘佛教的佛經,從學術角度來看,絕對是偽經!佛經開頭都要寫上“如是我聞!”表明是阿難尊者所集經藏盡是親承佛前所聽所受。但阿難尊者只有活120歲,而大乘經典是在佛陀過世250年後才陸續出現,此時阿難尊者早已不在人間,但這些大乘經典卻大言不慚寫上“如是我聞!”,根本是欺世盜名,坑害眾生。
魔非常了解人性,也了解釋迦牟尼佛的所有一切,祂很清楚知道如何對付佛,如何對付佛弟子。只要用心研究佛經,就會發現佛經自相矛盾之處極多,太不合情理,只要稍具常識,就可以判斷佛經的極度荒謬。
真佛無相,真佛絕對不會吹噓自己,而魔好大喜功,最喜歡吹噓自己,例如《佛說十號經》,吹噓佛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又吹噓佛是“無上正等正覺”,具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種大樂、十八大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八十種隨形好等等,真佛怎麼可能自吹自擂?
《楞嚴經》是假經之王,宣化上人最推崇的經典。 600卷《般若經》濃縮成了金剛經,《金剛經》又濃縮成心經。 《般若經》是假的,《金剛經》也不過是耍嘴皮而已。
《心經》是闡述大乘佛教的空和般若思想的經典,經文結構是佛與舍利弗之對談,其來源出於《大般若經》,《心經》可以說是《般若經》600卷的濃縮精華。 《心經》最後的咒文則出自於《佛說陀羅尼集經》第三卷,也就是說《心經》是由《般若經》的精髓,外加密咒真言,合併在一起。
《地藏經》同樣是偽經。 《地藏經》目前的流通本,題為唐朝實叉難陀所譯,實叉難陀實際譯出的經典共十九部,其中並不包括《地藏經》。 《地藏經》實際譯者及譯出年代不詳,因為其源流不明,在明朝之後才被收入大藏經。
稍有理性之人,就可以看出此經荒誕不實,錯誤百出。最可怕的是這本《地藏經》十分邪門,念誦不僅會壯大魔的勢力,還會招喚妖魔鬼怪、魑魅魍魎來到家裡,也會招來大量靈性。
《地藏經》的功用很像“小房子”,人的八字硬、氣運強的時候,《地藏經》最後的咒語可以把冤親債主打跑,人會感覺很舒服,各方面也會很順利,但等到氣運弱時,冤親債主很可能會找來強大的幫手,再回來加倍報復,情況只會比以前更糟糕。
還有一些人本身八字輕、氣運弱,一念《地藏經》就開始倒大霉,出現做噩夢、被鬼壓、破財、生重病等情形,像台灣藝人向娃念《地藏經》 ,整個人崩潰,快要沒命了,才由東森財經新聞台報導出來。 《地藏經》的受害者極其眾多,但絕大多數人擔心自己誹謗三寶,根本不敢講是《地藏經》的問題,目前所揭露出來《地藏經》的受害者,只是冰山一角。
西哲康德說:“有兩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覺神奇,心中也愈充滿敬畏,那就是我頭頂上的星空與我內心的道德準則。”雨果也說:“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還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
不管任何信仰,都不能泯滅人性,更不能凌駕於道德和法律之上。我們生活在一個以人本為中心、以人的價值和尊嚴為準繩建構的社會,而不是以神佛為中心的社會。做人必須有基本的價值觀和道德準則。
全世界最可怕的就是宗教洗腦,被洗腦的假法教徒,完全喪失基本的判斷力,價值錯亂,是非顛倒,假佛法宛如巨大的怪獸,可以吞噬人的一切道德和良知。
佛陀涅槃後,雖有部分弟子對佛講過的法進行口頭結集, 但是並沒有形成文字,當時的佛法都是口授相傳,極容易產生謬誤,阿難120歲時,在竹林中聽見一個僧人念:“若人生百歲,不見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見之”。阿難就告訴這個僧人說應是:“若人生百歲,不得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僧人先是答應了,回去問教導他的老僧,那老僧卻說阿難已經老朽,不必理會,繼續按照之前的方式念誦。
阿難在釋迦牟尼佛身邊侍候了二十六年,以“多聞第一”著稱,但以他的身份竟然都無法糾正當時的僧眾謬誤,更何況一般人?
在佛經被系統地整理出來之前,古印度出了一個叫“大天”的人,是大眾部首領。大天欺騙別人說他已經修得正果,於是投到大天門下學習佛法的人越來越多。
大天講經時,偷偷的對佛教教義做了很多顛倒的說法。信眾越來越多後,大天開始公開宣揚自己的見解,其中有一條是“但有智人能說諸法亦得造經,汝等若欲作經可隨意作”,告訴徒眾可以隨意把自己的東西,當作佛的法去宣揚。因為當時都是靠口傳弘法,一段時間後,人們已經很難分辨出哪些是佛所說,哪些是大天和他的徒眾們自己編造出來的。
等到五百年後,佛經被系統地整理出來時,大家可想而知,裡面會有多少的誤傳,加上婆羅門教信徒的有意篡改,也有人把自己編造的東西當成佛所宣講的法。可以講第一本佛經就已不純正。自己編造佛經的事情在古印度不斷發生,即使同一部佛經也會不斷出現新的版本,每一個新的版本都會出現新的內容。
請佛弟子用理智思考,《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正編》全部106冊。收集了經籍約4200餘種,23000餘卷,約一億多字。佛經在沒有寫成文字以前,僧眾都是以口語方式傳承教法,這一億多字的經典,要如何正確地口傳500年呢?
魔絕頂聰明,很多事根本不需要祂親自動手,祂只要提供靈感給相應的人事物,自然就可以達到目的。魔素來擅長編造不著邊際的神話欺誑世人。然而,佛陀曾經是人不是神,並沒有佛經中吹噓得那麼神通廣大,請用人類的理性去思維吧!

齋是齋心,不是素食

齋是齋心,不是素食,「齋口」不是食素,而「齋口」的目的是要「齋心」。佛教很多誤解「齋」,那什麼是「齋」呢?
在明朝的《洪武正韻》中解釋「齋」為潔也、莊也、恭也。而在我國最早的一部百科詞典《廣雅》中,解釋「齋」為敬。所以說「齋」是身心淨潔、恭敬莊嚴、遠離妄想,「齋」的本質是「齋心」。
十齋日是修心養性,不是要你們吃素。

「齋食」不等於「素食」,「八關齋戒」的意思為何?


「齋」的正確意思   
『齋』者,在全世界的意思都一樣,都是為了「宗教祭祀」而「準備」的行為,並不是指「素食」或「蔬食」,也不是「斷食」!   
中國歷史自古以來,在祭祀之前,為了尊敬神靈,都會暫時戒除某些行為,例如不喝酒、不吃肉、不行房......等之類,其目的就是為了達到「清淨、純潔」的恭敬之身。  
為了達到「清淨、純潔」而戒除的行為,稱為「齋戒」。
為了達到「清淨、純潔」而穿的衣服,稱為「齋服」。  
為了達到「清淨、純潔」而吃的食物,稱為「齋食」。  
為了達到「清淨、純潔」的心,稱為「齋心」「心齋」。
仲尼曰:「齋,吾將語若。」   
( 孔子說:「讓自己一心清淨,就是我要跟你說的訣竅功夫。」 )   
「有心而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   
( 「用自以為是的知識認知,就以為能解救天下百姓,事情有那麼簡單的嗎?若輕率魯莽,只會招來老天爺的懲罰的。」 )   
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齋乎?」   
( 顏回說:「我家裡很窮,已經好幾個月沒喝酒,沒吃葷菜了( 葷:不是肉類,是指「五辛」:「大蒜、蔥、薤、韭菜、興渠(洋蔥)」)。這樣算是一心清淨嗎?」 )   
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   
( 孔子說:「這樣只是達到準備祭祀的清淨,並不是我所說的『一心清淨,無為無爭』。」 )   
回曰:「敢問心齋。」   
( 顏回說:「請問要如何達到一心清淨,無為無爭?」 )
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 孔子說:「你要一心專注,用耳朵聽衛王的表面意思,不如用心去感受衛王的內心話;用心去感受衛王的內心話,不如用敏銳的感應去體察衛王的真實意。」)   
「耳止於聽,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耳朵的作用僅止於聽出表面話,心的作用僅止於理解話的內容,而敏銳的感應,就得依靠虛懷待物。只有虛懷待物才能領悟出大自然的運行與智慧。而虛懷待物,也就是一心清淨,無為無爭。」) ~《莊子。內篇。人世間》 八關齋戒   
上面我們了解到了,所謂的「齋」,真正的意思是「使清淨、純潔」,而印度的「齋戒」,除了達到「清淨、純潔」的目的以外,還有「贖罪」的思想,此外,修行者還會藉以「齋戒」的行為來「磨練身心」。   
因此,佛經裡面所提到的「齋戒」,意思除了有「為了達到清淨、純潔而戒斷某些行為」以外,另一層面的意思是「為了修行而來磨練身心」,而「八關齋戒」便是最有名的「齋戒」。   
「斷食」梵音「upavāsa」,只是「齋戒」的方法之一,「斷食」可以說是「齋戒」,「齋戒」不能說就是等於「斷食」。「八關齋戒」當然就不是「八個斷食戒律」,更不是「吃素的戒律」!   
佛法齋者,道弟子月六齋之日受八戒。何謂八?   
第一戒者,盡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無有殺意、慈念眾生,不得賊害蠕動之類,不加刀杖,念欲安利莫復為殺,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第二戒者,盡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無貪取意,思念布施,當歡喜與、自手與、潔淨與、恭敬與、不望與,却慳貪意,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第三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無婬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為邪欲、心不貪色,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第四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無妄語意,思念至誠、安定徐言,不為偽詐、心口相應,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第五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不飲酒、不醉、不迷亂、不失志,去放逸意,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第六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無求安意,不著華香、不傅脂粉、不為歌舞倡樂,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第七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無求安意,不臥好床,卑床草席,捐除睡臥,思念經道,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第八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奉法時食,食少節身,過日中後不復食,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佛說齋經》   
「心如真人」的「真人」,意思是「證得真理的人」,通常是指阿羅漢以上的修行者。   
簡單來說,「八關齋戒」就是為了達到「清淨、純潔」與「磨練身心」的八項戒除的行為,最短維持一天一夜的時間:   
第一戒:於一切眾生不能起殺害、殘害心。   
第二戒:於一切色與法不起貪取心,要有布施心。   
第三戒:於一切時不起淫念,不思房事。   
第四戒:於一切語無誑無妄,坦然誠信,毫無虛偽欺騙。
第五戒:於一切時不飲酒,不吸毒,不放逸散漫。   
第六戒:於一切時不戴香花、不塗香水、不施胭脂、不載歌載舞。   
第七戒:於一切時不睡高好大床,只能睡低矮床或地上鋪草蓆,最好不要睡覺,精勤於修行。   
第八戒:於一切時不隨便進食,只能在吃飯時間進食,不能暴飲暴食吃太多,中午過後便不再進食。   
若能在「六齋日」實施「八關齋戒」,那對修行就更事半功倍了。所謂的「六齋日」是指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   
修行者若發心精進修行,要每天實施「八關齋戒」的磨練,當然是更好。   
要特別注意的是,「八關齋戒」跟吃素不吃素是完全沒關係的!   
「吃素」不等於「沒有殺生」,只要身為人,縱然不是故意的,肯定隨時會不小心殺生,所以我們要不斷為不小心因我們而受傷或失去生命的眾生功德迴向。( 更詳細的解說,請參閱:念佛、學佛一定要素食? 葷食吃肉就不慈悲?) 總結解說   
「齋」:是「清淨、純潔」的意思。   
「齋戒」:是為了達到「清淨、純潔」,而來戒除某些行為。   
「齋食」:是為了達到「清淨、純潔」,而吃的食物。或說遵守進食時間的方式。   
「斷食」:梵音「upavāsa」,是「齋戒」的一種,也可以說成是「齋食」。( 但「齋戒」並不等於就是「斷食」。 )   
「葷」:是「大蒜、蔥、薤、韭菜、興渠(洋蔥)」這五辛植物。   
「腥」:「腥」是指魚腥或肉腥,延伸為「肉食」。   
「素」:是指沒有「葷菜」和「腥肉」的飲食。   
「蛋奶素」:是指沒有「葷菜」和「腥肉」,但有吃蛋和牛奶製品的食物。和「全素」的差別是在於,「蛋」和「牛奶」是動物身體的一部分,因此「全素」者不食用「動物身」,所以也就不吃「蛋」和「牛奶」。

佛骨舍利怎麼解釋?

能當飯吃否?能發功給你能量不?
骨舍利說白了就是骨頭,而且真偽難於辨別。
就算是真的,難道佛骨舍利會顯靈給你感應? 如果給你感應給你能量了,這說明佛骨舍利這個東西已經是妖物了,妖物作怪!
----------------------
問:血舍利、發舍利​​、牙舍利怎麼砸不爛、它的構成科學也無法解釋、而且舍利還會自己增生。 能不能吃、能不能給我能量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解釋這種不同?為什麼有人火化圓寂會有捨利?其他人沒有?
答:增長個毛了?難道佛骨舍利長個像大象的長一樣大了? ! ! !有沒有捨利,並不重要。難道有這個就代表了佛法嗎? 有多少舍利,舍利變紅色,舍利變多長,這都是屁。與佛教沒有關係,與佛法更沒有屁關聯。

何謂 "謗法" ?

 
"謗法"是將自己認知不清誤解的佛陀教義教導世人,佛法的智慧常常不見於奢華的寺廟中...
是將自己誤解的佛陀教義教導世人, 讓不正確的觀念廣為流傳 , 造成偽佛法代代相傳, 不良影響著世人, 形成光明難現, 劣幣逐良幣的 “末法時代”。
 
「謗佛」這兩個字不是指毀謗釋迦牟尼佛的意思,而是指「扭曲了真理」的意思。
 
「謗」者:「言」者:「說」也!「旁」:「偏」也!
 
「言」「旁」合之為「謗」,乃「言之不中」之意!「錯說」也!
 
謗「經」:「經典」明明不是「這個」意思,卻「堅持」說是「那個」意思,而 處處「宣說」,是為「謗經」!
 
謗「佛」:「覺性」之謂「佛」!對於「覺性」之真意「誤解」,卻處處宣說叫 他人一定要「成佛」?「眾生」「本有」「覺性」,不需「解脫」即是「佛」!
 
是「眾生」與「佛」「無二平等」,若言「眾生」與「佛」有「異」,即是 「謗佛」!
 
謗「法」:世間一切都是「法」,「因緣生滅」之「法則」即是」「法」!
 
若言「文字」之「義」所說之「義」才是「法」,動則「恐嚇」不得「毀謗」, 乃「錯解」「法義」而「處處宣說」,乃為「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