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9日星期二

“念珠”不等於“佛珠”,念珠的宗教用途最早起源於道教

 

現如今,念珠無論作為一種宗教修持的法器,還是作為追求時尚的人們的一種裝飾品,都非常流行。說起念珠,很多人就聯想到了“佛珠”。一些人見道教信士使用念珠,常會很驚奇的問:“道教人士怎麼用佛珠?”,很顯然,這是將“念珠”與“佛珠”劃了等號、混為一談!有些人甚至認為道教使用念珠是模彷彿教,此種觀念,實為大錯特錯!

1 “念珠”並不等於“佛珠”

“念珠”也稱“數珠”“誦珠”等,在各個宗教的修持上基本都有用到。除了佛教使用以外,道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印度教、錫克教等等宗教都有自己的念珠,如道教81顆串的念珠,代表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天主教59顆串的玫瑰念珠,是用來念誦《聖母玫瑰經》;伊斯蘭教33顆串的念珠,轉三圈正好是99,是用來念誦“安拉真主”的九十九個名字;佛教108顆串的念珠,代表除滅108種煩惱。隨著宗教的不同和珠子數目的區別,賦予了念珠獨特的含義。

可見,“念珠”的概念比“佛珠”要大,它們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有明顯佛教色彩的念珠為“佛珠”,有明顯道教色彩的念珠為“道珠”。沒有明顯宗教色彩的念珠,佛門中人用之為佛珠,道門中人用之為道珠。

稱佛門信士使用之念珠為佛珠,自在情理之中,但要說道門信士使用的念珠為佛珠,純屬不明其理的瞎說!

2 在中國,道教使用念珠的歷史早於佛教

念珠並非佛教獨創,在佛陀時代所製的律儀中並無念珠的記載,亦不包括在“比丘十八物”中。而佛經記戴的念珠多出於隋唐後期的大乘佛教(尤其是密教)經典,如《佛說木患子經》、《校量數珠功德經》、《金剛頂瑜伽念珠經》等。南傳的原始佛教,如現今泰國、越南、老撾、柬埔寨等地的佛教徒亦極少有持念珠者。

在中國佛教中最早使用念珠,並有明確記載的是唐代淨土宗道綽和尚,釋道宣的《續高僧傳》記載:道綽和尚每日念阿彌陀佛七萬遍為限。並廣勸信眾稱念,以麻豆等記數,每一稱名便下一粒,念念相次,累積得數百斛。其中最上的念得豆量八、九十石,中等的念得五十石,最少的也念得二十石。後來他又教人穿木患子作數珠以為數法,而且自己亦穿制念珠送給四眾以作念佛之用。

道教念珠的應用,起源於東晉煉丹家、醫藥學家葛仙翁的“數珠煉丹”,正是他開創了中國念珠應用的先河。《正統道藏》洞玄部譜籙類—太極葛仙公傳—《上清集》雲:“葛孝先初煉丹時,常以念珠持於手中,每日坐丹爐邊常念玉帝全號一萬遍。”;白玉蟾祖師的《道學自勉文》也有葛祖數珠煉丹的記載,《道法會元》卷一七七也有記載:“凡出神,先當煉氣習定,既氣住為神。平坐面旺方,以手胗系鞋文脈,四動為一息。擎念珠,每一息掐一珠,各量人平常出入,漸漸加之,不要大段費力,恐不便。

在中國,早期佛教還沒有形成漢傳佛教文化體係時是沒有念佛號的修行法門,到唐時代,提倡淨土宗的信仰才出現念佛往生和念佛有種種功德法門和衍生出相關的念珠文化,並宣傳稱之為“佛珠”。

葛祖創立了道教殺鬼驅逐鬼魂轉變為超度鬼魂,建立靈寶煉度等普度眾生的慈悲法門,後世正一全真都以葛祖的靈寶法門來超度鬼魂,葛祖還收沙門竺法蘭、釋道微為徒弟,把大乘道教普度眾生的法門及道教超度亡魂的道場秘法傳授給他們。以致促成了開創後世佛教大乘,至今,佛教大藏經仍收錄有:佛門大乘所事,源於道統,超度諸品由道教葛仙翁所相授受及禮鬥法等道教法門資料。

故此用念珠念天尊聖號的法門是由葛祖提倡的,後世沒有把他發揚光大,而後世只知佛教有這個法門,用念珠念天尊聖號,當以念天尊法來行持算是歸本溯源了。

可見,道教使用念珠的歷史早於佛教。當然,也並不能由此而妄下結論說佛教念珠的使用是模仿於道教,因為,世界上很多事並非後面就一定借鑒了前面的;但是可以肯定,道教的念珠絕非模仿於佛教。

3 道教念珠簡論

道教念珠作為道教的法器,有其特殊的宗教意義。不論是念誦聖號、煉氣習定,還是驅邪伏魔,念珠都是非常殊勝的法器。

道教的念珠,最早被稱之為“流珠”。《太上三元流珠經》雲:“受之用白真珠,圓正明朗,大如桐子者三百六十五枚,應星宿之度,日月所會之期。”又,《太玄金鎖流珠引》雲“:晝夜斗轉,週天無窮,如水流之不絕,星圓如珠,故曰流珠也。”

由於道教固有的“天人相應”思想,流珠在人的身體當中也另有所指,如《上清黃庭內景經》雲:“若得三宮存玄丹,太一流珠安崑崙,重重樓閣十二環,自高自下皆真人。”由此可知,道教的念珠在早期,尤其在上清宗的修持中,主要是內煉和充當法信之用。

我國上古先民,結繩記事。而到了漢末魏晉初期,太極葛仙公首先以念珠作為念誦聖號的計數之用。白玉蟾真人《上清集》中記載,葛仙公“初煉丹時,常以念珠持於手中,每日坐丹爐邊,常念玉帝全號一萬遍。”開啟了道教念誦聖號法門的先河。

宋元時期,道教雷法和內丹修法開始流行。許多修持雷法和丹法之士亦將念珠作為煉氣習定的工具。如陳泥丸真人《翠虛吟》雲:“八十放九咽其一,聚氣歸臍為胎息;手持念珠數呼吸。”《道法會元卷一七七·元素元輝府玉冊》亦云:“凡出神,先當煉氣習定,既氣住為神。平坐面旺方,以手胗系鞋文脈,四動為一息。擎念珠,每一息掐一珠,各量人平常出入,漸漸加之,不要大段費力,恐不便。”

此外,在《道法會元卷一百四十五·正一忠孝家書白捉五雷大法》中,亦有祭煉念珠作為驅邪伏魔的法器之用。

4 道教念珠在珠子個數上的含義

道教的念珠在珠子的個數上亦有其獨特的宗教意義,比如上面提到的《三元流珠經》中,以三百六十五顆珠子代表星宿運轉的度數。

再以常見的一百零八顆念珠為例:一百零八代表週天星斗運轉之數,也是天罡地煞的總和。頭珠則代表北極,《北斗經》雲:“北辰垂象,而眾星拱之。”所以在撥轉念珠的時候,頭珠是不可以越過去的,以北辰不動故也。所以在轉到頭珠的時候,應當掉轉過來往回繼續撥,此乃週天循環之意也。頭珠之上有一個葫蘆狀珠,上有三階,代表三台。《玉樞經》中所謂:“北辰之上,上有三台……疊為三級,以覆斗魁”是也,三台下有一個中國結,結下綴六顆小珠,代表南斗六星,加上頭珠,則為北斗七星。(有的珠子結下綴八顆珠,加頭珠則為九星)所以一串念珠,涵蓋了道教的宇宙觀和諸多天文概念,足見道教義理之精微。

此外,道教念珠還有十二顆、二十四顆、二十八顆、三十二顆、三十六顆、八十一顆等等的區別。十二顆代表十二雷門,二十四顆代表二十四氣,二十八顆代表二十八星宿,三十二顆代表三十二天度人上帝,三十六課代表天罡生煞之數,八十一顆代表老君八十一化,也代表九九純陽之氣。


2021年1月6日星期三

佛珠的應用起源於道家

 佛珠,又稱念珠、數珠。是宗教信徒念經、持咒、計數的隨身道具。大多用於宗教禮儀中的祈禱、唱頌、念經、念咒和靈修。根據念珠計數的功能來看,念珠應該起源於人類的結繩記事,而中國和南亞是最早出現念珠的地區。

  世界上使用念珠的宗教很多,如:中國道教、羅馬天主教、東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和佛教、錫克教和巴哈伊教,而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僧侶很少持念珠。
  佛珠非佛教所創,佛陀時代的《律儀》並無佛珠的記戴。佛教自印度傳入東土之時,中國並沒有數珠念佛號修行的方法,也沒有佛珠應用的先例。後期的佛珠多記戴於大乘經典,以《木患子經》為基準。據稱,琉璃王問佛:世間有沒有白天黑晚都能修行的法門,佛曰:用線穿串菩提子為念珠以利修行。
  唐代提倡淨土法門,遂衍生以數珠記數的念佛的儀軌。漢傳佛教的念珠,因此得到唐代高僧淨土宗道綽大師的推崇。殊不知早在東漢時期,道教就有應用數珠記數了,道教使用數珠的記載比大乘佛教還要早。
  南宋白玉蟾《道學自勉文》中就有葛洪數珠煉丹的描述。明代《正統道藏-太極葛仙公傳》上清集亦云:“葛孝先初煉丹時,常以念珠持於手中,每日坐丹爐邊,常念玉帝全號一萬遍。”《道法會元》又說:“凡出神,先當煉氣習定,既氣住為神。……擎念珠,每一息,掐一珠,各量人平常出入,漸漸加之……。”等等。
  可以斷定,中國數珠的應用,起源於道教煉丹家、醫藥學家葛洪的“數珠煉丹”,正是他開創了中國念珠應用的先河。道家最早的念珠為散珠,後被佛陀所發展利用,終以線穿珠來念佛。迄今為止,念珠的形式多樣,材料各異,用途之廣泛,就連沒有宗教信仰的現代人,也把佩戴念珠當作時髦的裝飾品了。
  據說,道教後來的正一、全真兩派都以葛洪所創靈寶法門超度亡魂,乃有數珠為法器者,但大多數道人出於封閉保守和故弄玄機,從而埋沒了數珠的歷史功績,由於長久不推廣、不宣傳、不作為,無形中淡忘了葛祖一片良苦用心。
  若為正本清源,中國念珠的起源當以葛洪數珠煉丹為正史。可是,要改變這一傳統觀念又談何容易?據說,佛教文化中,有許多經典和禮儀都是從道家借鑒和沿用過來的,無不讚歎佛門廣大,能以數珠念佛,讓佛珠的作用不斷發揚光大,耀我中華。這說明,道教的包容性與進取心遠不及佛教強盛,此外也驗證了道家封閉自守與頹廢沒落的狀況。值此,中國道教再不崛起更待何時!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便是中國道教始祖太上老君給“佛珠”所留下的定語!

“方丈”是和尚還是道士?事實是佛教借用了道家的稱呼

 說起“方丈”,我們首先會聯想到佛教、寺院,通常我們都會以為是一個佛教寺院裡對當家人的專用稱謂。而鮮為人知的是,“方丈”稱謂最早起源於道教。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佛教傳入中國後實際上借用很多道家的東西,比如你讀《金剛經》會發現,裡面有很多和老子的《道德經》相通的理念,比如佛教的空不就是老子所言的“常無”嗎?再比如這個“方丈”一詞,也是藉用道家的稱謂,可是現在叫的比道教還響。

一、道教方丈由來:人心方寸,天心方丈
關於道教中“方丈”稱呼的由來,第一種說法是方丈是對道教十方叢林最高領導者的稱謂,亦可稱“住持”。因為在道教理念中,講人心方寸,天心方丈。道家經典《莊子·天下篇》成玄英疏:“方,道也”,《大戴禮記·本命》:“丈,長也”,即對有道長輩的尊稱。 《三乘集要》:“方丈乃人天教主,度世宗師,演龍門之正法,撐苦海之慈航,常懷傳賢之心,素無吝道之意,作全真之模範,律門之綱領,非有道之師,不可立也。”
二、道教方丈由來:神山名為“方丈”
關於道教中“方丈”稱呼的由來,第二種說法是,道教傳說海上有神山名為“方丈”,為仙人所居,故其所居丹室,亦稱“方丈”。 《史記·封禪書》記載,“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 《山海經》記載,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萊、瀛洲、方丈,山上是仙境,有長生不老藥。而蓬萊海域常出現的海市蜃樓奇觀,更激發了人們尋仙求藥的熱情,秦皇、漢武等古代帝王紛紛到蓬萊開始了尋仙活動。道教全真派引申了方丈這一詞的內涵:“方方一丈之地內無雜念者乃高人之意”。
三、道教與佛教方丈的區別
道教“方丈”一詞是對道教十方叢林最高領導者稱謂,亦稱“住持”。方丈是受過三壇大戒,接過“律師傳法”,戒行精嚴,德高望重,受全體道眾擁戴而選的道士。佛教中,佛寺住持的居住處稱為方丈,亦曰堂頭、正堂。這是方丈一詞的狹義。廣義的方丈除指住持居住處外,還包括其附屬設施如寢室、茶堂、衣缽寮等。
小結:
搞清了方丈的出處,我們知道了方丈原來源於道家的稱呼,只不過是在佛教傳入中國後,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過程中藉用了道教的這一稱呼,但是現在佛教的方丈叫的似乎比道教還響,以至於很多人認為方丈是佛教的專用稱謂了。

某法師說:李炳南老居士是被毒死的!這是不是因果報應呢?

某法師說:李炳南老居士是被毒死的!這是不是因果報應呢?

……某佛教師說,李老居士,在講經當中,對道教神明特別藐視,他甚至大罵「九天玄女」是妖女,說:「根本是神話一堆,什麼王母娘娘,明明是女鬼附身跳舞。」這是筆者當年所聽到的。另外美國賓州大學的張澄基博士寫了「什麼是佛法?」一書,李炳南老居士當我的面前罵他:「什麼混帳東西,我還要問他佛法是什麼呢。」
  李炳南老居士不但罵道教諸神,甚至也罵佛教別宗,他自稱過去學禪宗靜坐,然後故意擺個青蛙叫的姿態,「呱呱」的叫兩聲,表示禪宗靜坐,如同青蛙呱呱叫一樣的吳用。
  其實我認為,九天玄女是道教的法主之一,地位甚崇高。瑤池金母在道教中是西方一老,地位比九天玄女更高。此二位,不但是神仙,且是仙頭。吾人久居三界,上帝城隍灶神,是因果界的長官,焉能不敬。如今佛教界許多人執著是正信佛教徒,自認佛比任何神皆高,可以不敬任何神,這種想法做法根本就是「執著」。我記得印光大師說:「對於天地鬼神佛菩薩,應知敬畏。」對於最基層的神道都不敬,還會敬佛嗎?
  李炳南老居士,什麼都好,就是「執著」不好,他祇是「執著」佛菩薩,罵盡天下的神道。要知道佛菩薩雖高,天地神明也有天眼,老居士功德雖高,無法容納融化。我害怕他將來成了「天魔」那就糟了。所以到今天,我仍然懷念他,想救救他。
  我盼望李炳南老居士,不要再罵天神了。就算您將來成就了佛菩薩,也不能用現在的方式,大罵天地神明,您說對不對?

全國最賺錢的寺廟,不是少林寺,據說香油錢最多一天80萬

 我國的主要是佛教和道教,而佛教是外來的宗教,可是自從傳入中國後,佛教似乎比之本土宗教道教更受大家的歡迎。古代歷代統治者都對佛教十分的推崇,全國有不知道多少的寺廟佛像。在中國就算是不相信佛教的人,都對佛教有些了解,隨口就能說出一大堆的佛教人物的名字。近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越來越多的人在假期時都會選擇出門旅遊,而一些寺廟經常會出現在我們的旅途中。在這樣的高人流量之下,很多的寺廟幾乎已經商業化了,今天給大家講的就是全國最賺錢的寺廟,據說一天最多可賺80萬。

這個寺廟就是勐泐大佛寺,位於雲南的西雙版納,勐泐大佛寺的前身是古代傣王的皇家寺院景飄佛寺,在近代時期對其進行了修繕重建,這次改造完全是按照四A級景區的標準來建造的, 在這個寺廟竣工的時候,一共請了108位知名的高僧為它開光,全國有65萬信徒趕來。從此這裏每次一到節假日都有十分多的遊客。
本來修復只是為了將其打造成景區,可是想不到,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純粹的商業化寺廟,最低消費都得500。其中120的門票,然後導遊讓你去領一個100元每個的祈福燈,還有寺廟的功德箱,這個功德箱就厲害了,一般的小錢它還看不上,300元以下的不要。最搞笑的是,還有人用驗鈔機驗證是不是假鈔。據說到了每天傍晚,工作人員都是用蛇皮袋去裝香油錢。
有人可能覺得少林寺就是最賺錢的,其實少林寺和勐泐大佛寺的吸金能力比起來差遠了。由於勐泐大佛寺的吸金能力強,據說寺廟內的僧侶的工資在七八千左右,比大部分人的工資都要高。據說該寺廟最高一天的香油錢有80萬。
其實現在國內的寺廟大部分都變成了這種商業模式了,據說某地的寺廟內還開有星巴克這種消費場所。本來佛門是清凈之地,但是現在已經被銅臭味給污染了,為了賺錢已經沒有底線了,與佛教視金錢如糞土的理念完全就違背了,這樣的宗教場所不知道存在的意義何在,難道就是為了賺錢帶動旅遊嗎?對於這件事你們有什麼看法嗎?

僧人敲的木魚竟源於道家?

 木魚,最初做為道教召集教眾,講經設齋用的法器。根據歷代崇道記的記載,木魚是出自唐代,明皇帝時期,是道教召集教眾,講經設齋用得法源於道教,後逐漸被佛教借鑒引用。

在佛教寺院的佛事活動中,木魚是最常用的法器之一。它是一種木製品,剖木為魚形,中鑿空洞,敲之發出聲音。
寺院裏面念經為何總要用木魚呢?因為即使在晚上,魚在水裏也不會閉眼睡覺,為了勤修道業,用木魚來警策大眾要抓緊時間來用功辦道。
另外,寺院早晚上殿,木魚用來引導僧眾把握誦經時的輕重快慢,讓大家凝心一處,不起雜念。
佛道共用的木魚
木魚不只在佛家使用,還是道家的重要法器。木魚有長形和圓形兩種,長形木魚多用於召集信徒,圓形木魚一般在念經時使用。
學者多認為木魚起初是佛教的法器,並隨着佛教自印度傳入我國。但這一傳統看法並沒有明確的文獻依據。而且南亞的佛教國家也並沒有用木魚的。
黃兆漢先生在《木魚考》一文中推測如果「鍵糙」是木魚的話,則木魚在晉代已出現於於聞國,至於中國本土的寺院使用木魚,黃先生據唐司空圖(837-908)《上陌梯寺懷舊僧》詩指出至遲是在唐代。
黃先生認為「唐以前甚至五代以前的木魚都是用來召集僧眾的或警眾的」,至於誦經使用木魚最遲是在南宋。
唐玄宗時期的道觀已經開始使用木魚
北宋賈善翔《猶龍傳》卷五云:明皇開元三年(715)教天下置開元觀……衢州建觀穿地得一魚,可長三尺,其狀似鐵,微帶紫碧色……叩之甚響,其魚亦不能名,遣使進貢……帝乃呼為瑞魚芬,仍令懸於太微宮,非講經設齋不得擊之。於是諸宮觀競以木石模之,以代集眾。(三家本《道藏》)南宋謝守顴《混元聖紀》卷八所記略同,末云:宮觀有木魚自茲始也。
可見,道觀在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已開始使用木魚,比司空圖的記載早了一百多年。由上可知,木魚最初是長形的,不僅用於召集道徒,也用於講經。
為什麼是魚的形狀
為什麼將玉石刻成魚形呢?一是,魚為祥瑞之物;二是,迷信魚形器物能發出更響的聲音。
這一風俗其實在六朝就有了。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二記載:晉武帝時期,出土一個石鼓,敲打它沒有聲音。拿這個東西問張華,華云:「可取蜀中桐材,刻作魚形,打之,則鳴類。」結果就有聲了,聲音能傳達數十里。
可見,西晉時,人們已用桐木刻作魚形,用作擊打之器。
唐代道觀使用木魚的風氣日盛,寺院也漸染此風,這從一個方面反映了釋道相融的事實。
所以佛道兩家倒可不必為此爭執,不管誰家的發明,最後都是一起把它發揚光大的。同一戰壕的兄弟,信仰不同,但道路一致,都是為了脫離人間苦海的,更應同舟共濟才是!

佛教寺院商業化

佛教寺院商業化,大部份出家人想錢財、供養、紅包多於真修行,和尚為求貪金錢,想出各種方法賺得錢財,最主要財主是信徒,和尚假辦各式各樣法會來,法會才有財源廣進,那麼多行業中寺院最賺錢的地方,很多和尚收入多,全靠那些愚癡信徒才有那麼多寺院富裕的出家人!